课程大纲

    2020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9日 21:22    点击:[]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4

    2.《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9

    3.《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5

    4《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2

    5《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8

    6《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37

    7《社会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44

    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49

    9《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55

    10.《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63

    11《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71

    12《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78

    13.《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86

    14《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92

    15《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97

    16《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103

    17《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108

    18《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113

    19《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119

    20《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128

    21《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34

    22《市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139

    23《人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145

    24《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150

    25《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156

    26《政府绩效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63

    27《电子政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71

    28.《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178

    29.《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187

    30《国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193

    31《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教学大纲  200

    32《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210

    3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217

    34《西方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224

    35.《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228

    36.《政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33

    37.《申论》课程教学大纲  239

    38.《政治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245

    39.《国家治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48

    40.大数据与网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253

    41.《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258

    42.《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大纲 264

    43.《政治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270

    44.《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75

    45.《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281

    46.《基层民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287

    47.《比较基层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292

    4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97

    49《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304

    50《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311

    51《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317

    52《民法》课程教学大纲  325

    53《刑法》课程教学大纲  331

    54《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339

    55《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348

    56《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355

    57《专业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359

    58《专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362

    59《学年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367

    60《毕业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373

    61《模拟面试》课程教学大纲 378

    62《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380

    63《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纲  384

    64《公务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388

    65《无领导小组讨论》课程教学大纲  394

    66.《当代西方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398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导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4

    学时CONTACT HOURS

    8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导论》为学科必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的特点与高等学校的职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概况、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选择等。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员工了解大学教育与大员工活,以实现由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转变;认识专业,对专业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有所了解,懂得学好专业知识需要学习的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主动求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以及职业发展和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懂得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养的道理,学会做人做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大学教育与大员工活,指导新生实现由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转变。

    2.认识专业,对专业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有所了解,懂得学好专业知识需要学习的内容。

    3.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主动求知。

    4.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以及职业发展和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5.懂得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养的道理,学会做人做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H

    H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高等教育的特点与高等学校的职能

    课程目标1

    1.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2.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3.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1.了解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理解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认同、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等相关知识理论的介绍与讲解,增强员工对本专业的认同,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2.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概况

    课程目标23

    1.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划分

    2.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科归属

    3.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4.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5.我司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发展状况

    1.了解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划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科归属,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我司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发展状况。

    2.理解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目标。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认同、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划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科归属、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我司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发展状况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设置层面的精神实质、具体要求和专业优势,增强员工对本专业的认同,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目标23

    1.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沿革

    2.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3.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4.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合格毕业生的基本素质

    5.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1.了解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沿革,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2.理解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合格毕业生的基本素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认同、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沿革、基本内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主要课程、合格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等情况的介绍,增强员工对本专业的认同,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4. 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选择

    课程目标45

    1.学会学习

    2.学会成长

    3.学会选择

    1.了解学习环境和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面临的不同选择。

    2. 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习方法,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认同、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选择等高校生活相关技能的介绍与讲述,增强员工对本专业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 高等教育的特点与高等学校的职能

    课程目标1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2.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概况

    课程目标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3.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目标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4. 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选择

    课程目标45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无教材。

    2.主要参考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姜丽伟,孙照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3)贾宇.大员工活关键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4)威廉希尔亚洲版法律政治与威廉希尔亚洲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227B000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1

    周数(WEEKS

    8

    学时CONTACT HOURS

    16

    先修课程PRE-COURSE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为学科必修课程,由基本理论、基本功能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文献概述、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图书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期刊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位论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搜素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学术论文写作及规范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与训练,使员工能够掌握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员工更好地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此外,依据学校关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员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资料检索与写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初步掌握科技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础知识,了解学术类文献信息的特点、分布及检索技巧,充分了解图书馆馆藏传统文献资源及各类电子资源。

    2.逐步培养与提高员工检索、获取、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

    3.提高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技能,初步具备独立进行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为学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了解我国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常识,初步形成负责任地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意识与观念,并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

    5.初步把握学术论文的特征、结构、形式,引导员工把握论文写作的基本环节、基本要求,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6.培养员工学术规范意识,提升学术道德水准,锻炼员工学术思维,提高学术审美水平。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H

    H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文献概述

    课程目标12

    文献的概念、类型、基本特点、存储系统及获取途径

    使员工了解文献的概念、类型、基本特点、存储系统及获取途径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文献的概念、类型、基本特点、存储系统及获取途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二讲

    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2

    文献信息检索概念、类型、工具、方法、途径、步骤

    使员工了解文献信息检索概念、类型和工具,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概念、类型、工具、方法、途径、步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三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图书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使员工了解图书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掌握图书文献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图书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四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期刊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使员工了解期刊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掌握期刊文献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期刊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五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使员工了解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掌握学位论文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六讲

    搜素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课程目标12

    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原理、百度高级检索技巧、网上管理类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使员工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原理,掌握百度高级检索技巧、网上管理类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原理、百度高级检索技巧、网上管理类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七讲

    学术规范

    课程目标12

    版权保护的基本常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标

    使员工了解版权保护的基本常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标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版权保护的基本常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标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八讲

    学术论文写作

    课程目标12

    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基本要求、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写作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的排版规则与要求

    使员工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基本要求,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的排版规则与要求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基本要求、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写作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的排版规则与要求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文献概述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第二讲

    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三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四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五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六讲

    搜素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七讲

    学术规范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八讲

    学术论文写作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治学原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时(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理论课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春雷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研究关于人类政治现象产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包括阶级与国家的起源、权力、国家机构、政治民主、政党与政党制度、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国际政治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立场与观点,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系统掌握政治与政治学基本原理以及研究方法与路径。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政治与政治学、国家、政府、政党、政治民主、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政治发展、政治制度化的一系列概念。

    2.系统掌握政治与政治学基本原理以及研究方法与路径。

    3.联系中国实际,增强分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国政治民主与政治发展、利益集团中国政治文化建设、中国政治制度化等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4.增强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中国政治社会化、政治决策体制、政治参与等现实问题的评判能力。

    5.提升对于中国政治民主与西方政治民主的鉴别能力。

    6.提高对政治术语系统表达能力,熟练运用政治学原理认知当前中国热点政治问题。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

     

     

    M

    H

     

    L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

     

     

     

     

     

     

    毕业要求指标点4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1

    L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政治与政治学

    课程目标126

    1.政治的内涵

    2.政治学学科的一般性问题

    3.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1.能够掌握政治学的书中指定概念,理解各类政治定义方法;

    2.了解政治学学科的一般性问题和政治学发展的大致历史。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结合政治学的发展历史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科学性。

    2.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

    课程目标12

    1.行为主义的分析途径

    2.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途径

    3.制度主义研究途径

    4.政治系统论的分析途径

    1.能够把握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

    2.掌握政治系统论的分析路径;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的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3.国家

    课程目标124

    1.国家的起源与结构

    2.现代民族国家

    3.国家的未来

    4.中国现代国家建设

    1.掌握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国家的概念,了解其他的国家的定义内容;

    2.掌握现代民族国家的内涵;

    3.联系实际分析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具体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国家形成的过程;结合十九中五中全会精神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政府

    课程目标124

    1.政府概说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

    1.掌握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政府概念,了解政府的其他定义方式及其正误两个方面

    2、掌握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相互关系、运行机制、活动原则。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思想;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比较社会主义政府与以往政府的本质不同

    5.政党

    课程目标1235

    1.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2.政党结构与类型

    3.西方政党政治

    4.当代中国政党政治

    1.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定义,了解政党的其他定义;

    2.掌握政党类型的划分内容以及方法;

    3.理解西方政党制度的内容以及实质;

    4.联系历史与事实,运用政治学基本原理把握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国政党制度形成历史的讲解,明晰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性。

    6.权力

    课程目标123

    1.国家权力

    2.国家权力组织形式

    3.国家结构

    1.掌握国家权力的概念;

    2.区分不同国家权力组织形式;

    3.系统理解国家结构形式的历史变迁。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必要性

    7.国际政治理论

    课程目标1236

    1.理想主义

    2.现实主义

    3.科学行为主义

    4.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5.建构主义

    1.掌握国际关系语境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概念;

    2.了解各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背景;

    3.辩证分析各类国际关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与非科学之处。

    4.领会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和平和发展世界主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世界主题,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

    8.政治民主

    课程目标1235

    1.民主的起源与发展

    2.民主的模式

    3.民主的条件

    4.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理解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了解其它关于民主的主要定义;

    2.了解不同民主的模式;

    3.理解民主实现的条件;

    4.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民主发展。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人民当家做主等

    9.政治参与

    课程目标1235

    1.政治参与的内涵

    2.政治参与中的政治沟通

    3.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动员

    4.中国的政治参与

    1.理解政治参与的概念;

    2.领会政治沟通在政治参与中的地位;

    3.把握政治动员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4.联系实际分析发展中国有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党领导下的有序政治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国有序政治参与讲解,论述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

    10.政治决策

    课程目标1235

    1.政治决策的内涵

    2.政治决策者

    3.政治决策过程

    4.政治决策的原则

    5.中国的政治决策过程

    1.掌握政治决策的内涵;

    2.理解各类政治决策主体;

    3.理解政治决策各个环节以及作用;

    4.了解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

    5.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政治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完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从我国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阐述道路自信

    11.政治文化概述

    课程目标1234

    1.政治文化的内涵

    2.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3.政治文化的功能

    4.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

    1.掌握政治文化的概念;

    2.理解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3.熟记政治文化的功能;

    4.联系实际系统领会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国政治文化的讲授,坚定文化自信

    12.政治社会化

    课程目标1234

    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政治社会化与合法性

    4.中国的政治社会化

    1.熟记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2.理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媒介;

    3.掌握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关联;

    4.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政治社会化的实际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新时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述我国政治社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3.意识形态

    课程目标1245

    1.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2.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

    3.意识形态的终结与后现代

    4.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

    1.熟记意识形态的概念

    2.理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基本含义;

    3.领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4.理解意识形态与社会时代变迁的联系;

    5.联系实际分析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的变迁与形成以及发展。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获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14.政治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45

    1.政治发展的内涵

    2.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与流派

    3.政治发展的相关议题

    4.影响政治发展的变量

    5.政治发展的模式

    6.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1.熟记政治发展的定义;

    2.了解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于流派;

    3.了解政治发展的相关议题;

    4.熟记政治发展影响变量;

    5.联系中国实际探讨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15.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课程目标1246

    1.国际政治

    2.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

    3.中国的对外政策

     

    1.熟记国际政治概念;

    2.理解当今世界主题;

    3.联系实际剖析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洞悉我们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强化文化自信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政治与政治学

    课程目标126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作业。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共分两次,以书面形式考核,以百分记。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平时出勤记入第一次作业,平均计算;课堂互动情况记入第二次平时成绩,平均计算。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3.国家

    课程目标12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4.政府

    课程目标12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5.政党

    课程目标1235

    课堂提问、作业

    6.权力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7.国际政治理论

    课程目标1236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8.政治民主

    课程目标123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9.政治参与

    课程目标123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0.政治决策

    课程目标123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1.政治文化概述

    课程目标123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2.政治社会化

    课程目标123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3.意识形态

    课程目标124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4.政治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4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5.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课程目标1246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教材

    1.建议教材

    1)《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主要参考书

    1)吴志华,郝宇青.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制定人:卢春雷

    审定人:武庆荣

    20206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行政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长剑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共行政学是以公共行政及其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公共行政学》课程主要讲授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公共行政的基本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策过程、行政沟通、行政伦理、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改革等。

    通过《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 能够运用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行政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员工的行政管理综合素质,使其初步具备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通则、基本理论,能够具备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公共行政学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公共行政学的新取向,熟悉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学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公共行政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公共行政范畴的文献检索、资料解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行政观、公共观,具有强烈的从事公共行政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公共行政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2.行政管理学在中国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

    1.了解行政管理学的作用、创立、对象、内容和方法。

    2.掌握行政管理学在中国三个演进阶段。

    3.理解行政管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建设路径、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自信、行政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管理基本框架的介绍,激发员工的行政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行政管理学建设路径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行政故事、传递中国行政经验。

    2.行政环境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2.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3.行政生态理论

    1.了解行政环境的含义、构成及其互依性。

    2.理解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环境的含义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3.熟悉行政生态理论的含义及其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系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分析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政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公共行政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行政职能

    课程目标1245

    1.行政职能概述

    2.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3.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1.了解行政职能的含义、特点及其体系。

    2.理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四阶段的演进。

    3.掌握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重点、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服务型政府精神、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职能的概念、演进及其变革路径,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行政组织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组织概述

    2.行政组织理论

    3.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1.了解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结构。

    2.理解西方国家和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3.掌握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含义、意义、原则及其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学习型组织、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组织概念、理论和框架的学习,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责任意识;通过中国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探讨,激发员工治理能力提升的兴趣。

    5.行政领导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领导概述

    2.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责任、制度

    3.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艺术、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1.了解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含义、特点、作用。

    2.理解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责任的含义和民主集中制等领导制度。

    3.掌握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艺术的内涵和行政领导素质结构及优化路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领导艺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树立正确的行政领导取向,激发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政策过程

    课程目标1235

    1.政策过程

    2.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

    3.政府分析方法

    1.了解政策过程的基本逻辑。

    2.掌握政策决策的八个理论模型。

    3.熟悉政策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专门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过程、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激发员工的马克思主义决策理论思维和政府决策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7.行政沟通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沟通的概述

    2.行政沟通的机制和方法

    3.政府传播和新媒体的交互

    1.了解行政沟通的概念、主体、内容。

    2.理解行政沟通的渠道、对象、效果。

    3.掌握政府对外传播的外部环境、表现形态及新媒体与政府的交互影响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沟通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沟通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员工的沟通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对政府传播和新媒体交互的比较,激发员工的纵横向国际比较思维。

    8.行政伦理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伦理概述

    2.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内容

    3.行政伦理的问题及其规范

    1.了解行政伦理的兴起背景、发展态势、基本功能。

    2.理解行政伦理的组织和个体层面的伦理结构与内容。

    3.掌握行政伦理的主观、客观责任问题及其控制和约束的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伦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分析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内容,提升员工的行政自信和伦理素养;通过行政伦理问题及其规范的探讨,激发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9.行政监督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权力制约的理论

    2.行政监督的体系

    3.我国行政监督的完善

    1.了解行政权力制约的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三种理论。

    2.理解行政监督的内容和内外部监督体系。

    3.掌握我国行政监督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监督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权力制约和行政监督的理论和框架,激发员工的监督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行政监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认同。

    10.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1.了解公共危机的概念、分类、分级、分期和对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2.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体制、职能与机构。

    3.熟悉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危机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剖析,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危机防范意识、风险治理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公共危机决策案例的探讨,激发员工的危机管理国际比较思维。

    11.行政改革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改革概述

    2.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

    3.中国的行政改革及展望

    1.了解行政改革的含义、必然性。

    2.理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趋势、特点。

    3.掌握我国行政改革的背景、经验、框架及其展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改革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改革的基本知识,激发员工的改革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路,优化员工在此范畴的国际比较视界。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3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1-2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2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试(60%),实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行政环境

    课程目标1235

     

    3.行政职能

    课程目标1235

     

    4.行政组织

    课程目标1245

    提交课程论文1

    5.行政领导

    课程目标1235

     

    6.政策过程

    课程目标1235

     

    7.行政沟通

    课程目标1235

     

    8.行政伦理

    课程目标1235

     

    9.行政监督

    课程目标1235

     

    10.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11.行政改革

    课程目标123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6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

    2.丁煌.行政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 严强主编.公共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戴维·奥斯本等.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制订人:吴长剑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管理学原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王曼曼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对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管理的基本内涵、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决策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以及创新职能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要求员工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同时,要求员工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能够进行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提高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求员工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从而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管理的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基本原理、管理方法、管理体系等基础知识,建立对管理的科学认知;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理论派别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各种理论派别的观点,熟悉中西方管理思想及其特征,厘清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路径;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明确决策的定义与类型,学会在不同的决策环境下运用基本的决策方法制定决策;掌握不同的决策风格类型及其特点,使员工明白做决策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谨慎决策;同时在熟悉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战略计划的制定过程,具备战略计划制定能力和决策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组织机构的概念、形式、设计原则、设计路径,明确不同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和缺点。理解组织人员配置的实质,掌握人员配备的内容、原则、方法,能够根据组织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调整;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经典领导的主要观点,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培养员工的组织领导能力;理解激励的本质,能对如何调节和引导人的行为发表不同观点,掌握不同人性假设下的不同激励方法;同时能够掌握沟通的相关理论,掌握冲突管理的策略,培养员工一定的沟通技巧。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了解控制的内涵、原则,理解不同的控制类型及其优缺点,掌握控制的过程。

       7.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理解创新的本质,掌握创新管理过程,理解创新与维持之间的相互关系,具备一定的组织创新和研发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H

    H

    H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L

     

    M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L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L

    L

    L

    L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M

    M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绪论

    课程目标1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学习意义与方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对管理学有初步认识,了解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等;

    2.员工经过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管理学的学习意义与方法;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敬业、诚信、友善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要求员工进行分组,自我管理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团队成员的每位员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业及团队合作精神、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课堂笔记、诚信考试等方面对员工进行严格要求。解决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的迷茫和懈怠,调高员工学习兴趣和自律意识。

    1.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

    管理的内涵与本质、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管理活动的全球化、信心化、市场化背景等;

    2.员工经过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工具;熟悉管理的概念和管理的本质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之国执政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员工总结管理概念时提出:现代管理大到国家治理,小到班级管理、企业管理,其理论基础是相通的,引入习总书记的治国执政理论,就是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务实、求真、战略、担当、共事、为民、大国意识。从企业管理层面讲就是要紧密联系当下形势,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科技发展等环境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精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不断进行探索。引导员工不断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现状。作为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作为当代青年员工,应情系国家,树立报国的爱国情怀,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同时融入青年责任担当的思政元素,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在全球化介绍中引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会在国际贸易中,利用自身优势,以保护环境、食品安全等为理由,采用相应的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外贸产品出口,通过时政实例引导员工就我国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维护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利益,全面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力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员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课程目标12

    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流派、当代管理理论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掌握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科层组织理论等内容;

    2.员工经过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内容;了解组织趋同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四个自信元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法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讲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核心精髓: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通过知识点讲解,使员工了解我国历史与文化及古代中国人智慧,引导员工从国学中学习东方管理智慧,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讲解,强化四个自信。培养员工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自信等。讲授管理理论时,突出法治对企业发展起着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员工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同时,可借助人物故事等,展开员工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提高员工道德修养。

    3.决策与决策过程

    课程目标13

    决策及其任务、决策的类型与特征、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决策的概念、决策与计划的关系、决策的功能;了解决策的分类和特征;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掌握决策的过程模型、影响因素和准则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进课堂。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决策时,强调实践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有限的工作或生活是建立,要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的轻重缓急。员工通过课堂讨论,结合大员工活,分享其在生活、学习中具体是如何配置时间的。比较时间效率、通过讨论使员工懂得珍惜时间等稀缺资源,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大员工活。讲决策过程时: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决策为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方位审视和再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的奋斗历程与发展走向。

    4.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课程目标13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决策方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掌握组织环境的分类,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理性决策、行为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的内涵;重点掌握决策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创造精神、大胆探索、不甘落后、奋勇争先。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带着员工了解和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在企业发展机遇分析时,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内容,增强员工的爱国情怀、创造精神等。用SWOT分析法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提高员工自我认知,避免随波逐流和生活盲目性。激发员工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品质。

    5.决策的实施与调整

    课程目标13

    实施决策的计划制定、推进计划的流程和方法、决策追踪与调整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计划的本质、类型、作用和编制过程;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熟练掌握目标管理、PDCA循环、预算管理等计划方法;掌握决策追踪与调整的内涵、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爱国、自由、民主、团结、梦想、奋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介绍目标这个知识点时,结合十九大报告,分析中国奋斗目标的确定--“两个一百年,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分析计划的特征和本质。也可以结合国家重大计划案例,如经济计划,国家规划,使员工了解国情,提高社会责任感。

    结合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有目的的引导员工,用计划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如通过你有没有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你有没有大学的学习计划”“你有没有人生规划等问题引导员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同时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角度向员工讲明,计划对于大员工涯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员工对自己大学学习生活进行思考和规划,进而制定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达到引导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解放员工思想,让其培养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6.组织设计

    课程目标14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影响因素、组织结构、组织整合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掌握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原则等;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组织结构的概念、形式和演变趋势;掌握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整合、层级整合、直线与参谋整合。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5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英雄情怀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组织的纵向设计--权责设计时,引入党的组织管理经验,如三湾改编、九龙治水,十九大国家调整等案例,强调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员工了解党史,培养员工积极探索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讨论:绘制学校的组织结构图并提出改进建议。

    7.人员配备

    课程目标14

    人员配备的任务、工作内容和原则、人员选聘、人事考核、人员的培训与发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人员配备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的技巧与方法;具备一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招聘,面试的教学环节中,围绕责任担当精神,分层设计与讨论,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启发员工。如在模拟器也招聘中,通过分析著名的跨国公司的选人理念,如微软,欧莱雅,福特等,模拟招聘场景,引导员工注重品德操行的考核,求职动机,个人价值观,团队协助意识,抗挫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是核心品质,员工经过教学,实践模拟,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索求职正真正心态的方式,技巧,特别是血色会难过在招聘会现场感受体会中谈及个人找工作的困惑,分享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以工匠精神为例,引发员工思考企业中,员工绩效考核和培训的重心,从而提高个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

    8.领导的一般理论

    课程目标15

    领导的内涵与特征、领导与领导者、领导与被领导者、领导与情境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权力的来源和领导三要素;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权变领导理论;了解领导者团队理论、角色理论,文化背景与领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突破陈规,大胆创新,敢于创造的改革创新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时代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介绍中外优秀企业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能量的教学案例)改革开放后,中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践行了社会主义道德观,他们发挥了企业家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自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讲述人性假设和领导方式时,正面引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自然地让员工懂得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9.激励

    课程目标15

    激励基础、激励理论、激励方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理解理解人的行为过程及特定、人性假设和激励机理;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行为基础理论、过程激励理论、行为强化理论;了解激励方法,具备不同管理实践中激励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5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以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为主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当十九大提出的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讨论打过年代大员工自我实现需求是什么?如何提高血色会难过积极性?如何制定班级激励计划?如果是老师你怎么管理好员工?可结合激励理论,要求员工小组讨论。帮助员工调整努力方向,从而更好的实现为人类服务的违法目标和理想。

    10.沟通

    课程目标15

    沟通与沟通类型、沟通障碍及其克服、冲突及其管理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沟通的内涵、功能、过程、类型和渠道;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路径;掌握冲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组织冲突管理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承担责任的家庭美德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有效沟通的讲解中,引入案例分析,帮助员工提高沟通技巧,如少年周恩来的诚信故事等,教育员工懂得诚信、友善、沉默是金、多听少说等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提高员工的沟通技巧。

    11.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课程目标16

    控制的内涵与原则、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理解控制的内涵、系统和原则;了解控制的分类;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控制的过程的标准制定、绩效衡量、分析与纠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追求进步,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案例讨论(引入一正一反案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质量控制和质量控制中的食物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体现控制职能的重要性,提炼出隐含其中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另外,从某些企业因质量控制不严格,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中,可以提炼出诚信、道德、责任与担当的精神,对员工进行教育,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12.创新原理

    课程目标17

    组织管理的创新职能、管理创新的类型与基本内容、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理解管理创新的内涵、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的内在规定性;了解创新的分类;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尝试设计、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创新的动力来源、创新管理决策、实施创新领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情怀;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用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技术创新中,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现状与国际差距可以激发员工的爱国热情。如2018年发生的中兴事件是国内的专家和政府部门认识到芯片领域我国际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存在于其他的行业领域。如果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将其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和进步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中国高铁建设的举世公认、互联网技术的异军突起、中国的造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两字技术和海洋深潜深度的不断刷新等等,增强员工的民族自信心。在管理创新讲解中,通过田忌赛马等案例分析,教育员工懂得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教师堂课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 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绪论

    课程目标1

    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堂参与(讨论)、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出勤(10%)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总分为100分,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3次数者,取消本门课考核资格;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扣完为止。2.课堂参与(讨论)(15%)课堂讨论形式为员工小组讨论,给每组应确定一个组长。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讨论课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汇报小组及汇报人。讨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5%,从不参与讨论者,成绩为零。3.课后作业(15%)作业共提交3次,作业包括课后论述题和案例题,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作业雷同处理办法:相互完全雷同的,作业全不予批解,返回重做新题。

    4.期末考试(6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1.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

    考试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课程目标12

    考试

    3.决策与决策过程

    课程目标13

    课后作业;考试

    4.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课程目标13

    课后作业;考试

    5.决策的实施与调整

    课程目标13

    课后作业;考试

    6.组织设计

    课程目标14

    课后作业;考试

    7.人员配备

    课程目标14

    课后作业;考试

    8.领导的一般理论

    课程目标15

    课后作业;考试

    9.激励

    课程目标15

    课后作业;考试

    10.沟通

    课程目标15

    课后作业;考试

    11.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课程目标16

    考试

    12.创新原理

    课程目标17

    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管理学》编写组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陈传明,周小虎主编. 管理学原理 (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3.罗  珉主编. 管理学原理. 科学出版社,2016

    4.周三多,陈传明主编.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年。

    5.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主编. 管理学(第11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制订人:王曼曼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管理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钟振明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部门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理论发展,重点阐述公共组织、公共领导、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规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部门改革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把握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动态,掌握公共管理学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备公共管理研究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目标:

    1.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初步构建起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2.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把握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3.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动态,熟悉当前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

    4.掌握公共管理学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能力。

    5.具有良好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相关机构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

    6.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的愿望和兴趣,具备公共管理研究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公共服务精神。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管理学概述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提高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点阐述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1.熟悉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过程。

    2.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讲授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公共组织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2.非营利组织

    3.事业单位

    4.公共组织的变革

    1.掌握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2.了解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类型。

    3.了解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类型。

    4.掌握公共组织的变革。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组织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非营利组织的内容,阐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介绍国内外公共组织的变革,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公共领导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领导概述

    2.公共领导体制

    3.公共领导方法

    4.公共领导能力

    1.掌握公共领导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共领导体制。

    3.了解公共领导方法。

    4.了解公共领导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领导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公共领导方法,提高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讲授公共领导能力,重点阐述中国古代经典领导思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古文化,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

    5.公共政策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政策概述

    2.公共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分析

    4.公共政策发展

    1.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共政策的主要过程。

    3.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

    4.了解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公共政策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介绍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过程,阐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特色改革方法论,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6.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3.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2.掌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3.掌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中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异同,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点阐述中国特色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7.公共预算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预算概述

    2.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

    1.了解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2.了解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法治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预算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阐述现代政府预算管理理念和制度,培养员工的法治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8.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3.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掌握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3.掌握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和技术。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大数据与电子政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学习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

    9.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2.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知识

    3.公共危机管理法治

    1.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3.掌握公共危机管理法治。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危机意识、法治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危机意识;讲授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重点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员工的危机素养和危机管理能力;讲授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法治素养。

    10.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4567

    1.传统行政方法

    2.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3.战略管理

    1.了解传统行政方法。

    2.了解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3.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传统行政方法,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讲授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讲授战略管理,介绍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员工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

    11.公共管理规范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管理伦理

    2.公共管理法律

    3.公共管理监督

    1.掌握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公共管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掌握公共管理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化自信、依法行政、法治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管理伦理,阐述古今中外的公共管理价值理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讲授公共管理法律,重点阐述依法行政思想,提高员工的法治素养;讲授公共管理监督,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1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

    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与完善

    1.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

    4.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介绍中国特色政府绩效评估制度,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3.公共部门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部门改革概述

    2.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

    3.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1.掌握公共部门改革的基本概念。

    2.了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过程和趋势。

    3.掌握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和趋势。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行政体制改革、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部门改革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介绍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重点讲授大部制改革、省直管县、简政放权等现实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7

     

    课程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参与、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四个部分。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10%+课堂参与(20%+课程报告(20%+期末考试(50%)。具体要求为: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达3次以上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2.课堂参与:通过考察员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和能力来评判,满分为10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等情况一次扣5分,不服从任课教师课堂管理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3.课程报告:员工需提交课程报告3份,每份报告满分为100分,最后取三次课程报告的平均分。4.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课程目标123567

     

    3.公共组织

    课程目标123567

     

    4.公共领导

    课程目标12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5.公共政策

    课程目标123567

     

    6.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7.公共预算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8.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9.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4567

     

    10.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4567

     

    11.公共管理规范

    课程目标1234567

     

    1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课程目标123567

     

    13.公共部门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提交课程报告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蔡立辉,王乐夫.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资料

    1)张康之,郑家昊.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陈振明等.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三版).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钟振明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社会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会学原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春雷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社会学原理》是行政专业的一门专业版必修课,是该专业的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关于社会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社会与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等。

    通过本课程教学,有助于员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规律,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推动社会建设。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了解和掌握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完善自我。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L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课程目标1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3.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4. 社会学与社会

    1)理解社会学学科研究对象;

    2)了解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3)厘清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科地位;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学研究对象

    2.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课程目标12

    1.社会运行的条件

    2. 社会运行的机制

    1)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

    2)掌握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坚持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阐述各种条件的具体作用

    3. 社会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2

    1. 什么是社会

    2. 社会运行

    3.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把握社会的内涵;

    2)了解社会运行的模式;

    3)分析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讲授社会产生及其本质

    4. 文化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

    1.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2. 文化的区分

    3. 文化的结构

    4. 文化的功能

    1)了解文化内涵、类型与一般特性;

    2)理解文化的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课程思政教育设计:通过文化的历史考察,树立文化自信

    5. 人的社会化

    课程目标12

    1. 社会化概述

    2.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3.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4.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社会化的含义;

    2)分析社会化的过程与主体;

    3)了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人的本质理论;课程思政教育设计: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解,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 社会角色

    课程目标123

    1.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 社会角色的类型

    3. 社会角色的扮演

    4. 社会角色的失调

    1)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社会学中的关于社会角色观点;

    2)讨论不同社会角色的异同;

    3)了解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以及角色扮演失调的几种情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6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角色扮演中

    7. 社会互动

    课程目标123

    1.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2.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3.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4. 集合行为

    1)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

    2)掌握社会互动的维度、类型以及过程;

    3)针对社会集合行为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诚信等理念贯穿于互动理论讲解中

    8. 社会群体

    课程目标12

    1. 社会群体概述

    2.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3. 初级社会群体

    1)介绍社会群体的含义、类型;

    2)掌握社会群体的构成以及作用过程;

    3)分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具体形式。

    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讲授群体产生的

    9.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课程目标123

    1. 研究概述

    2. 婚姻家庭社会学

    3. 性社会学

    4.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1)介绍家庭演变的过程;

    2)了解婚姻与家庭的内在关系;

    3)掌握性别角色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家庭婚姻观;课程思政教育设计: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婚姻产生的历史,讲解相关问题

    10. 社会组织

    课程目标12

    1. 社会组织概述

    2. 社会组织的目标

    3. 社会组织结构

    4. 社会组织的管理。

    1)掌握社会组织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组织的目标和结构;

    3)掌握社会组织管理的方式与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从历史发展规律角度讲授组织的历史演变

    11.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课程目标13

    1. 社会分层概述

    2.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3.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4.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5. 社会流动。

    1)了解社会分层理论的两大传统;

    2)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的状况;

    3)分析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现状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阶级和阶层状况

    12.社会设置

    课程目标12

    1. 什么是社会设置

    2.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3. 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1)分析社会设置的具体功能;

    2)了解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理念

    13.社区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概述

    2.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3.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4. 虚拟社区

    1)分析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特点;

    2)分析社区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3)了解虚拟社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态势。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育设计: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授社区的作用

    14.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课程目标13

    1. 社会变迁

    2. 社会现代化

    3.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4.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5.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1)分析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3)分析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现代化的本质;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代化的含义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15.社会调查一般理论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

    1. 社会调查的一般理论

    2. 社会调查的类型划分与选择

    3. 问卷调查及问卷表的设计

    1)了解社会学所使用的几种常见的调查方法;

    2)掌握典型调查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3)问卷调查表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辩证唯物主义;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进行调查研究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5%)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2.平时作业(15%)平时作业一学期2-3次,一般以书面方式,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期末考试(80%

    期末进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讨论

    3. 社会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4. 文化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5. 人的社会化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6. 社会角色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

    7. 社会互动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

    8. 社会群体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9.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讨论

    10. 社会组织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11.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课程目标13

    课堂提问、作业

    12.社会设置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13.社区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

    14.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课程目标13

    课堂提问

    15.社会调查一般理论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作业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建议教材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主要参考书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高等出版社,2013年。

    2)吴铎.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制定人:卢春雷

    审定人:武庆荣

    20206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文科专业员工的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程。具有综合性、理论性、现实性、政策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系统、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理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及中央新一代领导人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课程坚持史论结合,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研究和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当今世界的国际局势,总结其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进一步巩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以及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2.系统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我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3.培养科学地运用本课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的能力,包括分析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新特点和国际斗争的主要问题的能力,分析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4.扩大员工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具备国际人的素质。

    5.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当代世界政治

    课程目标1234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主体和影响因素。

    2.正确认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了解两极格局形成、发展、解体的整个过程。

    3.重点掌握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

    4.正确认识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问题,尤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10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当国际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让员工体会到国际政治与经济的魅力。

    2.当代世界经济

    课程目标1234

    1.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2.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及运行机制

    3.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4.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1.使员工历史地把握第二次世界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历程。

    2.帮助员工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行主体和主要领域。

    3.重点掌握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4.通过分析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行、特点、以及存在的焦点问题,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的走向。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10学时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课程目标123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

    .了解并正确认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调整、其取得经济成就的原因、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深层次矛盾。

    .认识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掌握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重点掌握美国二战以后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特点;西欧、日本二战后对外关系的演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4.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课程目标123

    1.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2.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

    3.经济发展的艰难曲折与调整改革

    4.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重点把握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及其意义极其经济发展的成就、问题和改革。

    .掌握当前南南关系和南北关系的状况、矛盾原因及前景分析。

    .正确评价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课程目标135

    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壮大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3.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4.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

    1.正确认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弊端。

    2.重点掌握苏联东欧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

    3.了解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东剧变后面临的严峻挑战与主要任务。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6.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课程目标123

    1.经济制度的转型

    2.政治制度的转轨

    3.外交政策的转变

    4.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势

    1.了解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过程和现状,当前政治的基本情况。

    2.重点掌握俄罗斯的基本政治状况。

    3.了解当前东欧、中亚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7.当赛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课程目标1235

    1.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关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大发展

    3.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安全环境与国家利益

    4.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与新时期外交理念

    1.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发展,正确认识中国外交政策不同阶段决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3.重点掌握建国以来贯穿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外交政策的变迁、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梳理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让员工体会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强大,体会弱国无外交的含义。

    8.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课程目标123

    1.当今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

    2.建构国际新秩序

    .正确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及其依据和意义;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的途径和前景。

    .了解当今世界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各种不同构想的区别。

    .重点掌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和长期性。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和平发展的主旋律、提升中国的国家话语权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现行的国际秩序进行学理分析,让员工体会到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当代世界政治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出勤及课堂表现(10%

    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课后作业(10%

    布置2-3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期末考试(80%

    期末进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

    当代世界经济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政治

    课程目标123

    考试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课程目标123

    考试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课程目标1235

    考试

    转型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课程目标123

    考试

    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课程目标1235

    考试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设国际新秩序

    课程目标123

    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书

    1.李棕.世界经济学新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F01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中国通史、政治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窗体顶端

    《中国政治思想史》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中国政治思想源远流长,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先秦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政治流派、政治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旨在让员工深入理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特征、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提升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并提高思维能力及实践智慧。

    该课程的学科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所蕴涵的文化理想来培养个人责任与担当意识;二是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情况下,指导员工正确看待历史文化传统问题,从而对传统优秀文化有所认同并能做出符合中国特点和时代潮流的理性的选择,为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学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了解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前提,梳理各个派别政治思想及各种政治思潮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历史联系,从而勾描出中国政治思想的整体结构,给各个派别政治思想及各种政治思潮以比较准确的历史定位和逻辑定位。

    2.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当代大员工深入理解汇聚着中华民族政治智慧与理性精神的传统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特征、历史概况和发展脉络。

    3. 加深对中国文化及国情了解,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并提高思维能力及实践智慧。

    4.注意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如德治、民本、和谐、天下为公、义利统一、变革、重贤才、国家统一等思想的探讨,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当代的政治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信心和智力支持。

    5.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提高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政治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M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3.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问题

    1.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历程。

    2.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史基本问题(重点)。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问题,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立足中国大地,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

    2.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殷代神权政治思想

    2.周公的政治思想

    1.了解中国政治思想产生的过程及基本政治环境。

    2.了解中国传统所谓余一人政治传统的基本内容。

    3.掌握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先秦中国的政治思想,让员工掌握民本、德治等政治思想,知晓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只能是对周制与秦制的双重选择性吸纳,其间还必须包括对民主的借鉴,方能实现周制与秦制的新生转进。

    3.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春秋时期思想的活跃与私人办学风气的兴起

    2.孔子的仁、礼学说与德治主张

    3.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1.儒家及儒家政治思想的涵义(难点)。

    2.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要义(重点)。

    3.理解道家及道家政治思想的涵义(重点)。

    2.掌握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政治统治术(难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春秋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让员工深刻理解数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瑰宝,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树立立德、立言、立功的崇高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4.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2.孟子的仁政思想

    3.荀子以性恶论为前提的礼治思想

    4.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5.庄子以返朴归为主旨的政治思想

    6.商鞅的法治思想

    7.韩非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思想

    1.理解孟子及荀子的政治思想各自特点(难点)。

    2.理解墨家政治思想中的人文性(难点)。

    3.理解掌握庄子社会批判思想。

    4.了解法家和法家政治思想的涵义。.

    5.掌握商鞅及韩非的政治思想要义(重点)。

    6.理解法家的历史观及人性理论(难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民至上思想;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战国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激发员工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明,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5.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秦始皇天下统一的政治思想

    2.李斯极端专制的政治思想

    3.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4.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

    5.《淮南子》中黄老政治思想

    6.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7.王符民本德化的政治思想

    1.了解汉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基本类型及主要思想代表。

    2.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批判性(重点、难点)

    3.了解汉唐道家政治思想基本主张及思想特点。

    4.掌握汉唐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儒道结合、儒法相济等政治思想,让员工知晓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主体结构的核心政治价值系统,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责任意识,人文地、理性地积极探索大国治理方略。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曹操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政治思想

    2.诸葛亮德刑并用的政治思想

    3.玄学家的政治思想

    4.鲍敬言的无君思想

    1.汉代政治批判与魏晋玄学的学术联系(难点)

    2.掌握曹操唯才是举的选用思想。

    3.认识鲍敬言的无君论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引导员工深入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树立人民至上、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人文地、理性地积极探索大国治理方略。

    7.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王通三教可一的政治思想

    2.唐太宗贞观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3.韩愈以道统论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4.柳宗元以政体论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5.罗隐以明君论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1.隋唐儒学复兴之努力(重点)

    2.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3.掌握韩愈道统论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4.了解枊宗元政治革新主张的主要内容。

    5理解掌握明君论的批判性(重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历史底蕴、文化融合、法治公平、人民情怀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主张仁政、重民、法治公平、德主刑辅、践行谏议等政治思想,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积极探索和总结治国之道。

    8.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李觏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2.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3.张载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4.二程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5.朱熹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6.陈亮、叶适以功利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7.许衡以得天下心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1.理学与功利主义之争辩(难点)

    2.掌握王安石政治变法之理论基础。

    3.了解陈亮重事功之政治思想特点。

    4.掌握叶适重势分权思想(难点)

    5.掌握宋代理学家政治思想的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意义。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至上、历史底蕴、理论自信、德治、改革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宋元时期富国强兵、仁政、德治等政治思想,特别是集孔子以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大成的理学思想,激发员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和总结治国之道。

    9.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王阳明明德亲民的政治思想

    2.张居正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

    3.李贽反儒学正统的政治思想

    4.黄宗羲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5.顾炎武明道救世的政治思想

    6.王夫之以公天下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7.唐甄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8.戴震以批判理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1.理解王阳明地方治理主张。

    2.了解启蒙思潮的评价问题(难点)

    3.理解掌握黄宗羲天下为公思想。

    4.掌握顾炎武分权众治思想特点(难点)

    5.理解这一时期对专制政治的批判。(重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至上、民族融合、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地方治理、平等观念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明德亲民、重视民生、公天下等具有近代精神意蕴的政治思想,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责任意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认同。

    10.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龚自珍的自改革政治思想

    2.林则徐的经世思想

    3.魏源的政治思想

    1.了解龚自珍三世说的主要内容。

    2.了解林则徐民力可恃的思想。

    3.了解魏源经世思想的进步意义。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民族振兴、中国梦、国家主权、改革开放、爱国主义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兴利队弊、开眼看世界等政治思想,激发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面向世界,积极探求治国兴邦之道。

    11.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洪秀全的政治思想

    2.洪仁玕的政治思想

    1.了解洪秀全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

    2.洪仁玕变法自强思想的基本内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主权、农村振兴、改革开放、爱国主义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太平天国时期均平社会、变法自强等政治思想,激发员工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积极探求治国兴邦之道。

    12.洋务派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曾国藩的政治思想

    2.李鸿章的政治思想

    3.左宗棠的政治思想

    4.郭嵩焘的政治思想

    5.张之洞的政治思想

    1.掌握曾国藩以礼治世思想的基本内容。

    2.理解李鸿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政治思想。

    3.掌握郭嵩涛的自强观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思想。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主权、民族振兴、改革开放、爱国主义、重视人才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洋务运动时期自强求富、中体西用、和平外交等政治思想,激发员工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认同。

    13.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2.梁启超的政治思想

    3.谭嗣同的政治思想

    4.严复的政治思想

    1.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掌握梁启超的民权理论。

    3.掌握严复的自由思想。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人民至上、自由、平等、民主、爱国主义、制度文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维新派重视民权、变法图强等培养新国民、建设新国家的政治思想,激发员工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积极探求治国兴邦之道。

    14.革命派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2.章太炎和宋教仁的政治思想

    1.理解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特点(重点)

    2.了解章太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评的观点。

    3.理解宋教仁的议会政治主张及其局限性。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民生、民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革命派的民族、民权、民生等政治思想,激发员工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积极探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治国兴邦之道。

    15.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1.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2.李大钊的政治思想

    3.其他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1.了解陈独秀政治思想的转变。

    2.掌握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所作的贡献。

    3.掌握五四时期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及东方文明救国论的思想主张。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主权、民族复兴、爱国主义、科学精神、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五四运动时期民主、自由、平等等建设新文化、新国家的政治思想,特别是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员工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积极探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治国兴邦之道。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导论

    课程目标123

    学习计划一份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5%+课堂表现(5%+平时作业(20%+期末考试(7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5%),通过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请假(含公假、病假和事假)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0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课堂表现(5%),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未经老师许可讲话、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课后作业(20%),每学期课后作业三次,每次两题。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条理性、逻辑性、创新性等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试(70%),实行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

    2.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3.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4.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5.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7.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8.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9.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10.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11.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12.洋务派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13.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14.革命派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15.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

    讨论与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组.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3.吕思勉.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 BenjaminI.Schwartz.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

     

     

     

    制订人:陈上海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F01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西方政治思想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史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上海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窗体顶端

    《西方政治思想史》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从西方政治思想基本精神内涵入手,探讨西方政治思想的实质内涵、对人与社会、国家、社群及自我之关系作出深层的理论揭示。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末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政治流派、政治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旨在让员工深入理解西方的政治与文化,了解西方历代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联系与规律,掌握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思想内核,从而达到对西方政治思想精神包括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利政治观的深入理解,增强该专业员工对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相关知识的认识能力和西方政治思考根本智慧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员工全面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规律,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政治思维能力。同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权利观等,为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学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对推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当代大员工深入理解西方的政治与文化,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特征、历史概况和发展脉络。

    2.加深对西方文化及其国情的了解,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并提高思维能力及实践智慧。

    3.要求员工全面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规律,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政治思维能力。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权利观等。

    5.注意对西方政治思想总体特点的探讨,总结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当代的政治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信心和智力支持。

    6.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学会以历史的、比较的、辩证的方法正确领会政治学理论,提高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政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H

    H

    H

    H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H

    H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H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M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导论

    课程目标12356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 理解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2.掌握学习和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基本线索,提高员工对西方政治思想认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以及方法运用,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

    2.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1.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的产生

    2.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4.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 理解古希腊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摇篮。

    2.了解伯里克利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3.掌握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其他贵族政体的区别何在(重点)

    4.理解柏拉图哲学王治理理论(难点)

    5.理解人是政治的动物”(重点)

    6.分析掌握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思想(难点)

    7.了解古希腊政体学说、国家学说、正义观及民主思想演变轨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正义观念、法治精神、良法善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古希腊三贤的政治思想,帮助员工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培养正义、法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的价值理念。

    3. 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1.古代罗马社会政治状况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在希腊化时期发生的转折。

    2.掌握西塞罗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3.理解罗马法和罗马政治思想家对后世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和贡献。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文化软实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古罗马政治思想,重点分析古罗马政治思想家的政治理念与实践,帮助员工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知晓古罗马政治思想的文化影响力。

    4.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1.中世纪社会状况和神权政治观

    2.奥古斯丁的神权政治思想

    3.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 掌握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神权政治论(重点)

    2.了解阿奎那怎样继承和发挥了西塞罗的自然法学说(难点)

    3.了解罗马政治学向神权政治论发展的原因 (难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宗教辨识能力和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帮助员工了解神权政治论理论和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5.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1.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思想特点

    2.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思想

    3.布丹的政治思想

    1.掌握文艺复兴及其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2.掌握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无道德思想(重点)

    3.理解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权术思想(难点)

    4.掌握布丹主权学说。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人文关怀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文艺复兴思潮梳理中世纪末期政治理论的发展及主要特点,帮助员工掌握文艺复兴及其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了解中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异同。

    6.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1.英国的宪政传统与资产阶级革命

    2.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3.洛克的政治思想

    1.了解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思想与古代自然法思想异同(难点)

    2.分析掌握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自然权利思想、主权论异同(难点)

    3.分析掌握洛克的自由观与分权学说(重点)

    4.分析掌握霍布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法治思维、自由民主精神、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创立、发展、传播、应用等不同阶段,及其各阶段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贡献与各自局限,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权利意识和政治理念,全面辩证认识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

    7. 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1.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2.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3.卢梭的政治思想

    1. 分析掌握孟德斯鸠关于法的学说、三权分立学说(重点)

    2.分析掌握卢梭的社会平等学说及人民主权学说(重点)

    3.了解霍布斯、洛克、卢梭的主权学说之比较(难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至上理念、法治思维、辩证思维、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18世纪法国代表性人物的政治思想贡献与各自局限,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民主权意识、三权分立思想等政治理念,培养员工历史、辩证、比较、客观的政治理念。

    8. 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1.18世纪的美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2.潘恩的政治思想

    3.杰斐逊的政治思想

    4.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

    1.了解潘恩的美国独立思想及其意义。

    2.掌握潘恩的人权理论述评。

    3.掌握杰斐逊的自然权利学说。

    4.分析掌握汉密尔顿的分权和制衡思想(难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法治思维、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18世纪美国代表性人物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帮助员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局限,培养员工历史、辩证、比较、客观的政治理念。

    9.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1.18世纪德国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思想特点

    2.康德的政治思想

    3.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1.掌握康德的伦理与权利学说的特点。

    2.理解黑格尔是如何阐述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

    3.分析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学说及其影响。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道德自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近代德国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帮助员工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培养员工历史、辩证、比较、客观的政治理念。

    10.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保守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1. 保守主义的产生

    2. 英国的自由保守主义:休谟、伯克的政治思想

    3. 法国和德的保守主义思想

    1.了解休谟对自然法与社会契约论的批判观点。

    2.了解柏克批判法国大革命的观点。

    3.理解19世纪初法国和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如何影响这一时期两国保守主义思潮的。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民主意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近代欧洲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让员工知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发展道路是选择温和、保守的改良还是暴力、激进的革命,这都无所谓孰对孰错,而要看是否符合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成为适合这个国家发展的道路,从而培养员工全面、历史、辩证、比较、客观的政治理念。

    11.19世纪的自由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1.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自由主义的转变

    2.贡斯当的政治思想

    3.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

    4.密尔的政治思想

    5.格林的政治思想

    6.威尔逊的政治思想

    7.杜威的政治思想

    1. 分析掌握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难点)

    2.分析掌握托克维尔关于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及其意义。

    3.理解贡斯当是如何看待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间关系的。

    4.理解杜威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帮助员工厘清对自由的歧见和不适当的期待,了解民主社会的多元协调,培养员工全面、历史、辩证、比较、客观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

    12.19世纪的社会主义流派

    课程目标123456

    1.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概况

    2.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思想

    1.了解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有哪些特征。

    2.评析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主张。

    1.课堂教学

    2.课内讨论

    3.课外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帮助员工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溯源。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论文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 导论

    课程目标12356

    学习计划一份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5%+课堂表现(5%+平时作业(20%+期末考试(7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5%),通过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请假(含公假、病假和事假)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0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课堂表现(5%),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未经老师许可讲话、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课后作业(20%),每学期课后作业三次,每次两题。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条理性、逻辑性、创新性等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试(70%),实行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

    2.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讨论与提问

    3. 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讨论与提问

    4.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讨论与提问

    5.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56

    讨论与提问

    6.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讨论与提问

    7. 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讨论与提问

    8. 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讨论与提问

    9.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课程目标123456

    讨论与提问

    10.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保守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讨论与提问

    11.19世纪的自由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讨论与提问

    12.19世纪的社会主义流派

    课程目标123456

    讨论与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美)G·H·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5.浦兴祖.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7.曹希岭.西方政治思想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制订人:陈上海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逻辑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武庆荣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是关于推理、论证及其规律、方法的学问,其内容涉及普通逻辑和现代逻辑两个部分,主要包括传统词项逻辑、命题逻辑及其自然演绎系统、谓词逻辑及其自然演绎系统、传统归纳逻辑、现代归纳逻辑、科学逻辑、论辩逻辑、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等。本课程主要讲授普通逻辑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推演技巧,增强员工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论辩能力以及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促使员工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有说服力的习惯,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素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能够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作用、发展简史和学科结构,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考研、考公以及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能够熟练运用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分析具体思维过程,揭露逻辑错误,识别并驳斥谬误和诡辩,能够准确、严密地表述和论证,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员工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有说服力的习惯,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

    1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类型

    2.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3.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4.逻辑学的发展概况

    1.理解并掌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2.明晰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3.了解逻辑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逻辑精神、逻辑意识、中国智慧、文化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逻辑学的三大传统包括中国逻辑等的介绍和讲解,让员工体悟到逻辑学的魅力,引导员工培养自觉的逻辑精神和逻辑意识,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2.传统词项逻辑

    课程目标123

    1.词项

    2.直言命题

    3.直接推理

    4.三段论

    1.理解并掌握词项的定义、基本特征、种类以及词项外延之间的关系。

    2.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词项或概念。

    3.理解并掌握直言命题的涵义、逻辑结构、种类以及运用直言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4.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应用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5.提高正确运用直言命题及其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10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词项、直言命题和推理及其在使用方面存在的谬误的分析和讲解,训练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员工体会到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深化员工对词项、命题及推理的认知,激发员工运用逻辑思维和逻辑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

    3.命题逻辑

    课程目标123

    1.命题逻辑概述

    2.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真值表方法

    1.理解和掌握命题和推理的概念及其分类、联言命题及其推理、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假言命题及其推理、负命题及其推理、其他常用复合命题推理、真值表方法。

    2.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应用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提高正确运用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智趣题分析;4.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二难推理等复合命题推理的介绍及综合推理题的讲解,训练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员工体会到严谨推理的趣味,引发员工借助复合命题推理分析和解决半费之讼”“上帝是万能的吗等问题的兴趣,激发员工的理性意识。

    4.传统归纳逻辑

    课程目标123

    1.归纳推理概述

    2.传统归纳推理

    3.穆勒五法

    4.类比推理

    1.理解并掌握归纳推理的定义和作用、完全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内容、公式、特点和作用、穆勒五法的内容与公式、类比推理的基本知识。

    2.了解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和区别。

    3.能够识别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推理是何种推理。

    4.具备应用穆勒五法分析、判明因果联系事例的技巧和能力。

    5.了解类比推理与模拟方法的一般特征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6.从分析实际思维活动中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实例入手,培养员工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能够自觉应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堂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归纳推理、穆勒五法和类比推理及其作用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

    5.论证

    课程目标123

    1.论证的概念、结构与作用

    2.证明的方法

    3.反驳的方法

    4.论证的规则

    1.理解并掌握论证的结构、论证与推理的关系、论证和反驳的基本方法、论证的规则。

    2.学会分析日常思维中论证、反驳的结构和方法;识别日常论证和反驳时所犯的逻辑错误。

    3.提高论说文的写作能力,掌握逻辑证明以及揭露、驳斥诡辩和谬误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典例分析;3.课堂辩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证明的方法、反驳的方法、论证的规则以及谬误与诡辩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学习如何发现论证中潜藏的逻辑谬误或诡辩、如何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等,激发员工的理性意识和理性思维等。

    6.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课程目标123

    1.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概念、作用与意义

    2.同一律

    3.排中律

    4.矛盾律

    5.充足理由律

    1.理解并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其作用。

    2.学会应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找思维中的毛病,习惯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分析现实问题。

    3.熟练掌握应用矛盾律、排中律快速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堂练习; 5.课后作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辩证思维、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及其作用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员工的逻辑思维素养和能力,激发员工的辩证思维、理性意识等。

    总复习

    课程目标123

     

     

    教学方法:1.课堂讲习;2.典例分析;3.题型讲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堂交流探讨、课后训练等,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出勤及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30%+期末考试(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请假达三次,扣10分,后每增加一次,扣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最终得分将视员工出勤情况、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问题回答及讨论情况综合给分。2.课后作业:共3次,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满分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传统词项逻辑

    课程目标123

    课后作业1

    3.命题逻辑

    课程目标123

    课后作业1

    4.传统归纳逻辑

    课程目标123

     

    5.论证

    课程目标123

     

    6.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课程目标123

    课后作业1

    总复习

    课程目标123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逻辑学编写组.逻辑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南开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 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三版).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何向东. 逻辑学教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慕泽,余俊伟.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程树铭. 逻辑学(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武庆荣

    审核人:张玉磊

                                              20206


    《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秘书理论与实务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管理学原理等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武庆荣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培养员工具备必要的秘书理论、秘书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秘书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选修课程。

    《秘书理论与实务》主要讲授秘书、秘书部门与秘书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联系秘书工作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员工的秘书职业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注重采用多种灵活多变、自由而又实用的形式。紧密结合办事、办会、办文能力,注重教学的启示性、研究性和互动性,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能够了解秘书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明确秘书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树立正确的秘书职业意识,为今后从事秘书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理解和掌握秘书应具备的各种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包括:秘书工作的性质、内容、方法、一般规律、秘书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秘书职能环境、秘书日常工作与行为规范、各项业务程序、基本操作方法等。

    2.掌握秘书办文、办会、办事等基本技能,提高秘书职业能力。

    3.了解秘书应该具备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修养、知识和能力修养、心理修养,提高对秘书职业的认识,具有较高的秘书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

    13

    1.秘书的来由与定义

    2.秘书的分类

    3.秘书工作

    1.认知秘书,形成科学的角色定位。

    2.区分不同类型的秘书,分别理解其作用。

    3.了解秘书工作的原则、内容、特点和作用。

    4.提高秘书职业认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职业认同感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的来由和类别、秘书工作的内容和作用等的介绍和讲解,使员工认知秘书,形成科学的角色定位,激发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认同感。

    2.秘书素质与

    职业道德

    课程目标13

    1.秘书的基本素质

    2.秘书的职业道德

    1.理解并掌握秘书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

    2.提高对秘书礼仪素养、文化内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后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的政治素养、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并掌握秘书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责任感。

    3.秘书机构

    课程目标13

    1.秘书机构的设置

    2.秘书机构的地位和性质

    3.秘书机构的职能与工作要求

     

    1.了解秘书机构的设置原则。

    2.掌握秘书机构的地位和性质。

    3.熟知秘书机构的职能与工作要求。

    4.提高对组织机构的认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设计组织图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协作意识、爱岗敬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机构设置原则、地位和性质等的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认同感,激发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自豪感。

    4.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一)

    课程目标123

    1.办公室布置原则

    2.接听电话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3.过滤电话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4.接听与拨打电话的程序

    5.日程安排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日程表类型

    6.日程计划表的编制步骤与注意事项

    1.理解并掌握办公室日常事务的各项内容及操作要求。

    2.具备各项事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3.提高秘书职业素养、处事应变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技能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电话工作、时间管理工作等的介绍和讲解,促进员工理解并掌握秘书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处事应变、语言表达与沟通技能等,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5.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二)

    课程目标123

    1.约会安排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

    2.旅行计划的内容,旅行日志表的格式要求与内容

    3.出国旅行手续的内容、程序与注意事项

    4.公路、铁路及航空旅行及预订票的注意事项

    5.保密工作的含义、要求等

    6.印信管理的原则与使用

    1.了解约会的基本原则。

    2.掌握旅行安排的程序与基本要求。

    3.掌握印信工作的基本原则。

    4.掌握保密工作的要求和措施。

    5.提高服务意识和自我形象塑造意识。

    6.提高公关与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技能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约会安排、旅行安排、保密工作、印信管理的介绍和讲解,促进员工理解并掌握秘书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6.秘书的办会工作(一)——

    会议筹备

    课程目标123

    1.会议的含义

    2.会议的特征

    3.会议的要素

    4.会议的功能

    5.会议的种类

    6.会议的申报与审批过程

    7.会议筹备的内容和基本程序

    8.会议筹备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掌握会议的含义、特征、要素、功能与基本类型。

    2.掌握会议筹备工作的内容、程序、要求与注意事项。

    3.具备组织一般会议的能力。

    4.提高组织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技能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会议筹备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注重会议组织、应用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7.秘书的办会工作(二)——

    会间与会后工作

    课程目标123

    1.会间管理的内容

    2.会间管理的基本要求

    3.会议记录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4.会后管理的内容

    5.会后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6.纪要及编写方法及基本原则

    1.了解会间工作的内容、要求。

    2.了解会后的工作内容、要求。

    3.掌握会议记录和纪要的写作方法。

    4.提高会务组织与控制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组织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模拟会议。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会间与会后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注重会务组织与控制、应用文写作、组织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8.秘书的办文工作

    课程目标123

    1.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2.公文的结构和标印格式

    3.常用公文写作

    4.公文的传递

    5.文书立卷

    6.文书归档

    1.了解公文的种类。

    2.掌握撰写公文的基本要求和技能。

    3.熟悉文书在组织内外传递的程序。

    4.理解文书立卷的基本原则与归档的步骤。

    5.提高国家公文标准意识。

    6.提高公文撰写与公文处理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公文撰写;5.课后参观企业或单位的办公室和档案室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政治修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办文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重视公文撰写与公文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公文标准意识等。

    9.接待工作

    课程目标123

    1.接待工作的内容和种类

    2.接待的准备工作

    3.预定来访者的接待

    4.非预定来访者的接待

    5.迎送、陪同与合影

    1.了解接待工作的基本要求。

    2.掌握接待工作的内容和种类。

    3.熟悉主要交往群体礼仪要求。

    4.掌握接待工作的实际操作技巧。

    5.提高服务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公关与交际能力和文字速写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情景模拟;5.接待视频播放。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接待工作的介绍和讲解,激发员工的服务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等。

    10.信息工作和

    调研工作

    课程目标123

    1.收集信息的基本原则

    2.收集信息的范围

    3.收集信息的渠道

    4.收集信息的技巧

    5.信息的筛选

    6.调查研究的内容

    7.调查研究的主要形式

    8.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

    1.理解并掌握信息工作的内容与处理原则。

    2.熟悉信息收集的各种方法。

    3.了解调研工作的内容、类型。

    4.掌握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

    5.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调研设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信息工作和调研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重视信息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11.沟通与

    协调工作

     

     

    课程目标123

    1.沟通的概念与意义

    2.有效沟通的原则

    3.影响沟通的障碍因素

    4.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协调的概念

    6.协调的基本原则

    7.协调的内容

    8.协调的方法与技巧

    1.掌握沟通的意义、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2.掌握影响沟通的障碍因素。

    3.理解协调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内容。

    4.掌握协调的方法和技巧。

    5.提高交际与事务处理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情景模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沟通与协调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注重交际与事务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12.秘书自我设计与发展

    课程目标123

    1.秘书形象设计

    2.秘书职业前途的设计与发展

    1.了解秘书自我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性。

    2.掌握秘书的应聘与面试方法与技巧。

    3.对秘书和秘书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和考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设计就业推荐书;4.模拟面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职业意识、开拓创新、积极就创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形象设计的介绍和讲解,激发员工的职业意识;通过对秘书职业前途的设计与发展的分析和探讨,激发员工的开拓创新、积极就创业的意识和担当。

    基础理论与技能

    综合测评

    课程目标12

     

     

    考查

    理论2学时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综合测评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综合测评。综合成绩(100%)=出勤及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50%+综合测评(3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请假达三次,扣10分,后每增加一次,扣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最终得分将视员工出勤情况、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问题回答及讨论情况综合给分。2.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可采用电话实务、会议筹备、活动策划、公文写作、简历制作、调研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共2次,每次满分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综合测评:根据员工答题或完成情况评价,满分100分。

    2.秘书素质与职业道德

    课程目标1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综合测评

    3.秘书机构

    课程目标1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综合测评

    4.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一)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5.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二)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6.秘书的办会工作(一)——会议筹备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7.秘书的办会工作(二)——会间与会后工作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8.秘书的办文工作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9.接待工作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10.信息工作和调研工作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11.沟通与协调工作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12.秘书自我设计与发展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综合测评

    基础理论与技能综合测评

    课程目标12

    综合测评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向国敏. 现代秘书学与秘书实务(第四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孟庆荣,张庆丰.秘书理论与实务(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主要参考书

    1)孙芳芳,章玫平. 秘书理论与实务.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2)王瑞成. 新编秘书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晓红. 秘书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谭一平. 现代职业秘书实务(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制订人:武庆荣

    审核人:仇新明

                                                           20229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长剑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以西方行政学说及其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主要讲授西方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西方行政学说的过去、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等。

    通过《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掌握西方行政学说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各阶段主要学派及其代表性人物的时代背景、代表性著作、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前人的行政学理论分析西方和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西方行政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通则、基本理论,能够具备对西方行政学范式解析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行政学说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西方行政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行政学说的新取向,熟悉当代西方行政学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行政学说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西方行政学说的文献检索、资料解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行政学说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行政观、发展观,具有强烈的从事西方行政学说分析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行政学说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456

    1.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

    2.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3.泰勒的科学管理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1.了解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及其特点。

    2.掌握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3.理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4.熟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生态、科学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行政学说史,激发员工的行政管理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西方行政学说史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2.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3.古利克和厄威克的行政思想

    1.了解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2.理解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3.掌握古利克等人的一体化行政思想。

    4.理解官僚制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官僚制、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韦伯、怀特、古利克等行政管理思想的分析,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政学说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

    3.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45

    1.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2.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3.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4.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

    1.了解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2.理解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及框架。

    3.掌握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4.熟悉林德布罗姆渐进决策原理和方法并能分析我国行政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变革路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思想、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巴纳德、西蒙、沃尔多等行政管理思想的评析,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德罗尔的政策科学思想

    2.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理论

    1.了解德罗尔的逆境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动力。

    2.熟悉德罗尔的政策制定和宏观政策分析。

    3.掌握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理论。

    4.掌握行政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行政生态的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风险、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德罗尔、里格斯行政管理思想的介绍,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行政生态理论,激发员工治理能力提升的兴趣。

    5.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

    2.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1.了解弗雷德里克森的生平和著述。

    2.熟悉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

    3.理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4.掌握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行政组织的基本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挑战与创新时期西方行政学说的学习,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通过探讨目标管理,激发员工的国际比较思维。

    6.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2.奥斯本等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3.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1.了解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及演变。

    2.理解奥斯本等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框架及其缺陷。

    3.掌握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缺陷。

    4.熟悉企业家政府理论分析中国新公共管理的全球逻辑和本土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文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总结与探索时期西方行政学说的评析,培育员工深厚的爱国情怀;通过中国行政管理学说的比较,激发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1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3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3-5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2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45

     

    提交课程论文1

    3.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4.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5.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3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2.[]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3.珍妮特•V•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制订人:吴长剑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4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国际政治里的一门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里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国际政治学概论知识的讲解、国内外相关著作的解读,以及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分析的结合,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具备国际知识、国际战略意识和世界眼光的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该课程要求理解和掌握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理解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的动力以及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等相关问题。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2.培养科学地运用本课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的能力,包括分析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新特点和国际斗争的主要问题的能力,分析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3.扩大员工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具备国际人的素质。

    4.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L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

    1.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1.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的区别。

    2.了解国际政治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3.了解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和流派。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2.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课程目标1234

    1.国际行为体的基本条件

    2.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

    1.国际行为体的主要构成、概念与特征。

    2.非国家行为体的不断增加,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国际行为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国际上不同的行为体的构成进行分析,让员工了解到国际不同行为体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

    3.国际政治的体系与国际格局

    课程目标1234

    1.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2.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

    3.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3.了解当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相互依存论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当今国家格局分析,让员工体会到国家之间的权利博弈的魅力。

    4.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课程目标1234

    1.国际政治的动力特征与类型

    2.国际政治中的权利

    3.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1.分析国际政治权利与实力的区别。

    2.强调国家权利与国家利益同事如何理解国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际道德问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5.国际政治的互动的基本形式

    课程目标1234

    1.国际政治的主体与国家安全

    2.国际战争、冲突的主题

    3.国际合作、发展的主题

    1.了解国际社会的三种文化。

    2.从理论和时间上理解战争的根源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3.霸权体系究竟会引发冲突还是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6.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课程目标1234

    1.国际社会的的基本准则

    2.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3.当今国际秩序

    .理解民族自决权原则,民族自觉权是否能泛化。

    .了解国际法的基本构成。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政府与政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精神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政府与政治概念的学理分析,让员工体会到政治学的魅力。

    7.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课程目标1234

    1.生态环境与国际政治

    2.国际政治与经济

    3.国际政治与科学技术

    1.了解基本概念,认识和评价生态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2.了解国际政治与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4

    8.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发展

    课程目标1234

    1.全球化

    2.国际政治的面临的问题

    3.国际政治的发展

    1.对国际政治中重大问题有宏观了解。

    2.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4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全球化、逆全球化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当今国际政治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员工体会到国际外部环境的恶略,来认识到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绪论

    课程目标123

    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出勤及课堂表现(10%

    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课后作业(10%

    布置2-3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期末考试(80%

    期末进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

    课程目标1234

    考试、报告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发展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主要参考书

    1.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倪世雄等.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4.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5()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6()罗伯持·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杜,2006.

    7()罗伯持·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8()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9()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10()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11()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社会学概论、统计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王迎冬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重要课程。社会调查是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工具,它可使社会现象的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促进社会研究的进步;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包括三大技术性内容:社会调查表的设计,抽样技术,数据资料的处理技术。通过对调查研究方法的把握使员工学会透过个别现象深入地认识总体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课题选题与方案设计、问卷设计、抽样设计、文献研究、实地研究以及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

    教学目标在于掌握调查技术的程序,以及程序中各环节的技术问题;掌握调查技术的方法论问题,即技术的理论问题;掌握调查技术的适用条件,即技术的限制因素问题。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员工可以全面的理解和社会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经验,并能够系统的掌握公共事业社区管理、民意调查、公共决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方法,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员工学术研究和工作调查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员工的理论视野,培养员工运用所学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知识对政治学与行政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调查研究的目的、方法体系和相关理论,能够根据不同调查课题设计不同的调查方案,培养员工创造精神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系统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步骤、注意问题,能够根据不同调查课题有针对性设计不同调查问卷,培养员工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抽样、文献法、试验法等不同调查研究方法,能够根据不同调查课题确定不同资料收集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资料的整理原则和步骤,形成一定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结构,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要点,能够独立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培养员工大胆探索和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进一步巩固统计学相关知识,培养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能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解释和应用。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社会调查的导论

    课程目标12

    社会调查的对象、目的与作用

    社会调查的题材、方法论体系与一般步骤

    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

    1.员工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了解社会调查的对象、作用和一般调查步骤。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能够辨析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并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本研究过程。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及其层次,熟悉理论的构成要素,了解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社会调查对象、目的和社会调查过程需要一定的体力、脑力和智力,通过社会调查案例让员工理解社会调查需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艰苦不懈的作风,知晓社会调查本身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

     

    社会调查课题的选题与方案设计

    课程目标13

    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

    社会调查课题的方案设计

    1.员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社会调查的概念、重要性,了解相关概念内涵及其部分概念测量的维度,掌握概念测量维度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2.员工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社会调查的研究问题及其来源,掌握社会调查的选题标准,了解研究问题明确化的主要标准,培养对调查课题的可行性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遵守法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会调查选题标准、方案设计,让员工知晓社会调查选题需要在遵守法律前提下进行,社会研究需要具有道德性,严禁从事违反法律规定、社会公德和置业道德的社会研究。

    问卷设计研究

    课程目标23

    问卷的分类

    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意义

    问卷的结构与问题的编制

    问卷设计的注意因素探究

    1.员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调查问卷的分类及概念,了解应用型调查问卷和学术型问卷的主要区别。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结构设计、问卷编制。员工能够通过研究概念的分解与测量,培养编制问卷的技能。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调查问卷的优缺点,掌握问卷调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偏差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献社会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设计内容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严禁从事非法调查和调查用于非法活动。调查数据使用需按承诺使用,研究出卖、盗用、篡改调查原始数据,问卷调查结果用于科学研究和奉献社会,让员工严格遵守社会调查的科学精神。

     

    抽样调查研究

    课程目标34

    抽样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掌握抽样的概念、类型。

    2.掌握抽样的原理和程序,能够区分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以及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适用的范围。

    3.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不同抽样类型,重点掌握概念抽样方法,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段抽样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思考、求真务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员工通过学习和掌握抽样调查的五种类型及其适用范围,了解不同抽样类型在抽样调查中的作用,学习系统思考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掌握样本规模与样本误差关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调查作风。

     

    社会调查其他主要方法研究

    课程目标35

    文献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文献法的内涵、优缺点,掌握文献法的操作步骤。主要了解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区别以及适用条件。

    2.了解实验法的内涵、优缺点,掌握实验法的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和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3.员工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了解观实地的内涵、优缺点,掌握观察法和无结构访谈方法的关键操作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大胆创造、勇于创新、坚韧不拔、锐意进取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了解不同的研究方式,培养员工在社会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大胆创造、用于创新的精神,也需要细心谨慎、坚韧不拔的容错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和锐意进取的耐力。

     

    定量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单变量分析

    双变量分析

    多变量分析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资料整理的内涵及意义。掌握资料整理的原则。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堂讨论,重点掌握资料整理的方法及步骤、资料录入相关软件的注意事项。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的原理以及适用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和维护法律、遵守学术道德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定量资料分析以统计学和高等数学为基础,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响分析结果,实事求是和诚实守信的研究品格和遵守学术道德的研究底线是大员工从事社会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

     

    定性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定性资料及其形式

    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定性资料的整理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定性资料分析的主要特点(来源多样性、形式无规范性、不同阶段变异性和涵义丰富性)掌握定性资料分析及其主要形式,能够判断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2.员工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了解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在分析程序和技术标准化、开始点、社会理论关系、分析方式和所用工具等方面差别。

    3.掌握定性资料分析的连续接近法、举例说明法、比较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叙述分析法等方法适用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热爱祖国、遵守和维护法律、遵守学术道德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定性资料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适切性以政治立场坚定为前提,研究没有国界但是作者有国界,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和诚实守信的研究品格和遵守学术道德的研究底线是大员工从事社会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

     

    调查报告的撰写研究

    课程目标35

    调查报告的类型、特点与结构

    调查报告撰写的一般步骤

    调查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研究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调查报告的类型、特点与撰写一般步骤。

    2.掌握调查报告的结构:导言、方法、结果、讨论等环节的主要内容,掌握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和附录的写作规范。通过对报告和学术论文的训练,培养员工具备一定的应用型、学术型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自己的国家、创造精神、公平正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调查报告撰写以爱自己的国家为前提,通过定量报告和定性报告展示和分析,培养员工对报告创作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坚持客观公正的写作立场,让员工深刻体会社会调查研究造福于社会,惠泽于人民。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 。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社会调查的导论

    课程目标1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和课程项目及展示。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出勤及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连续缺勤达3次,取消本门课程成绩。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发现一次扣5分。

    2.课后作业(10%),布置1次开放性或应用性题目,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为依据,作业满分为100分。

    3.课程论文(40%),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评价标准为:论文选题新颖、适度,研究意义,研究方案与研究方法;论文内容完整性,论证逻辑性和层次性;论文格式规范。

    3.课程项目及展示(30%),要求各小组员工根据所分配的社会调查项目搜集信息,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评价标准为:报告内容完整性,论证逻辑性和层次性;汇报展示的质量、语言表达、师生互动等。每位同学得分依据其在组内贡献,在小组得分的基础上浮动,但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值不得小于10%

     

    社会调查课题的选题与方案设计

    课程目标1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问卷设计研究

    课程目标23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后作业

    抽样调查研究

    课程目标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社会调查其他主要方法研究

    课程目标3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定量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定性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调查项目

    调查报告的撰写研究

    课程目标3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小组汇报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王高飞.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2.汤秀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制订人:王迎冬

    审核人:武庆荣

                                                     202006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领导科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领导科学》为学科选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领导者、领导职能、领导行为、领导素质、领导者情商修养、领导影响力、领导决策和领导艺术等。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巩固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原理,了解领导科学的学科前沿;理解和把握领导行为的规律,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懂得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熟悉领导战略实施以及效能考评方法;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领导科学的学科前沿。

    4.全面理解和把握领导行为的概况、规律,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懂得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5.理解如何正确实施领导战略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效能考评方法。

    6.掌握领导科学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领导科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1.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2.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活动的科学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情况,熟悉领导科学的产生以及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领导科学研究相关情况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第二讲

    领导者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者的内涵、职责与角色

    2.领导者的选用

    3.领导者的权力、权威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者的基本内涵、职责、角色、选用等知识和技能,熟悉领导权力与权威相关理论,明白相关道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者的内涵、职责与角色,领导者的选用,领导者的权力、权威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领导者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激发员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讲

    领导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1.激励、控制和协调

    2.选才、用才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激励、控制、协调和用人的相关理论及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激励、控制、协调、选才、用人等领导职能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讲

    领导行为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行为概述

    2.领导行规范

    3.领导行为扭曲

    4.领导行为美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行为的概念、特征、功能,熟悉领导行为规范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明白领导行为扭曲的概念、原因、矫正、现象,搞懂领导行为美的特点、作用。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行为概况、领导行规范、领导行为扭曲、领导行为美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讲

    领导素质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素质概述

    2.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3.领导者观念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素质的含义、特点、要求依据、作用,熟悉领导素质的内容和领导者观念的相关知识及理论。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素质概况、领导者的基本素质、领导者观念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讲

    领导者情商修养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者情商修养概述

    2.影响领导者情商修养的因素

    3.领导者情商修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情商本义、基本内容、影响领导者情商修养的因素,熟悉领导者情商修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者情商修养概况、影响领导者情商修养的因素、领导者情商修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讲

    领导影响力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影响力概述

    2.领导影响力的构成

    3.领导影响力的运用和提高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影响力的含义、特点、构成,懂得正确运用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影响力概况、领导影响力的构成、领导影响力的运用和提高等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讲

    领导决策和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决策概述

    2.领导决策的一般程序

    3.领导决策的技术

    4.领导行为艺术化

    5.领导艺术举隅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决策的含义、要素、类型、一般程序、技术,掌握领导行为艺术化的技巧。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决策概况、领导决策的一般程序、领导决策的技术、领导行为艺术化、领导艺术举隅等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领导科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讲

    领导者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讲

    领导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讲

    领导行为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讲

    领导素质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讲

    领导者情商修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讲

    领导影响力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讲

    领导决策和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 刘峰.领导科学与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1)黄东阳,林修果.领导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孙奎贞.领导科学教程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华,王树和.领导科学教程.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黄强,彭向刚.领导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刘朝章.教育领导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刘伟红.领导科学与艺术.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会,2011

    7)刘峰.领导科学与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比较政治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研究方法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学科选修课,是该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

    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学科领域的独特的分支学科,这种独特性来自于它的比较方法的强调和依赖。比较政治学主要是以独特的方法论而有别于其他学科,而在研究领域上,比较政治学涵盖了其他政治学学科分支的内容,表现了特定的兼容性。本课程主要介绍比较政治学关于国家和体系理论、比较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现代化理论、政治结构理论以及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 比较政治学不仅仅是政治学中经验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又是具有方法论特征的政治学分支学科。比较政治学作为学科门类而言,与其它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借鉴要更多一些,多种学科知识都被交叉和借鉴过来,比较政治学始终是居于政治学中的前沿的位置。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让员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和范式,以及主要理论。通过比较政治学的描述与解释的功能,来为比较研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背景知识。

    2.员工要系统了解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结构、政治社会化、政治交流、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决策、政治产品等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比较政治学的方法与范式,及重要的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比较方法的了解与运用;主流范式与替代范式,以及国家和体系理论、比较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现代化理论、政治结构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

    3.培养科学地运用本课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的能力,分析当今政治热点问题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4.扩大员工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

    5.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L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绪论

    课程目标1234

    1.比较政治学的概念

    2.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3.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4.比较政治学的功能

    1.了解什么是比较政治学。

    2.重点掌握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2. 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课程目标12345

    1.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演进

    2.比较政治学的当代发展

    3.比较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

    .了解比较政治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其阶段性的特征。

    .认识方法论的变迁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沿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精神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让员工体会到比较政治学的魅力。

    3. 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课程目标12345

    1.比较政治学的范式

    2.范式的主要功能与意义

    3.比较政治学中不同范式间的关系

     1.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的影响。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4. 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课程目标12345

    1.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2.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框架

    3.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取向

    4.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形式

    1.了解个案研究与变量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个案研究的主要特征。

    3.了解比较政治学的缺陷及其控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5. 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和体系理论

    课程目标12345

    1.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

    2.国家理论的复归与国家理论的新流派

    3.社团国家理论

    1.了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类型。

    2.重点掌握掌权国家、法律国家、合法性国家的含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6. 比较政治文化研究

    课程目标12345

    1.比较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

    2.比较政治文化研究的学理意义

    3.公民文化的定义、构成、类型、特征

    4.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1.掌握政治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政治文化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

    3.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之间的关系。

    4.政治文化分析对政治研究的意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7. 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的若干理论

    课程目标12345

    1.现代化理论的起源于发展

    2.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3.政治现代的内容

    .掌握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特征。

    .掌握欠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掌握依附轮的概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8. 社会一政治结构理论

    课程目标12345

    1.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界定、内容与特征

    2.精英主义

    3.多元主义

    4.法团主义

    1.掌握精英主义的基本内涵。

    2.掌握多元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3.掌握法团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9. 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新理论与新方法

    课程目标12345

    1.理论选择理论

    2.新制度主义

    1.掌握新制度主义的基本内容。

    2.了解理性选择理论。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10、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向多极化的世界

    课程目标12345

    1.三次民主化浪潮

    2.民主化与民主转型研究

    3.民主巩固的类型

    4.民主巩固与合法性

    1.掌握民主化的基本含义。

    2.掌握民主巩固的主要条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绪论

    课程目标1234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与表现、小组作业和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及课堂表现(20%+小组作业汇报(40%+ 课程论文(4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课堂表现: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视情况打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

    2.小组作业汇报:根据每章节相关内容,拟定问题,员工分组确定小组任务,要求小组成全全员参与,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等方式共同完成,每组汇报一次,满分100分。

    3.课程论文一篇,满分100分。

    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课程目标12345

     

    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课程目标12345

     

    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课程目标12345

     

    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和体系理论

    课程目标12345

    小组报告12

    比较政治文化研究

    课程目标12345

     

    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的若干理论

    课程目标12345

     

    社会一政治结构理论

    课程目标12345

     

    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新理论与新方法

    课程目标12345

     

    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

    课程目标12345

    课程论文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加布里埃尔.A.埃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杨光斌.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胡伟,唐贤兴.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

    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6.(美)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国际关系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世界史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里的一门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

    《国际关系史》是普通高等教育政治学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其内容涵盖17世纪到20世纪这300年期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国际政治舞台上资本主义势力的勃兴和封建势力的衰落,各大国为争夺霸权在不同阶段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以及19 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并重点剖析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该课程任务是培养员工系统地学习国际关系史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该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它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进一步巩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熟记有关国际关系史的重大事件。了解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自身发展的轨迹,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等相关础理论知识。

    2.系统了解国际关系史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国际关系发展的与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全面认识中国在在这段历史所起到作用的。

    3.培养科学地运用本课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的能力,包括分析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新特点和国际斗争的主要问题的能力,分析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4.扩大员工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具备国际人的素质。

    5.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课程目标12345

    1.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2.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3.17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4.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

    1.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起因、进程。

    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3.七年战争。

    4.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10学时

    2.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课程目标12345

    1.美国独立战争的外交

    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3.维亚纳体系的建立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了解独立宣言和门罗宣言。

    .重点掌握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内容以及作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3.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课程目标12345

    1.欧洲列强的知名扩张政策

    2.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

    3.列强对中国、东南亚的侵略

    4.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5.日本崛起、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6.美西战争与美国崛起

    .重点把握欧洲列强是如何对待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崛起的。

    .掌握欧洲均势扩展为世界均势的内在机理。

    3.列强在海外的扩张与争夺对于维护欧洲的和平具有怎样的意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欧洲列强在全世界殖民侵略过程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的殖民统治的梳理,让员工体会到强权政治的不可以取之处,认清欧洲列强的真实面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时国际关系

    课程目标12345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战争进程

    3.大战结束及影响

    1.重点掌握一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最初冲击

    课程目标12345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体系

    2.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与矛盾点

    4.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初冲击

    1.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2.《非战公约》

    3.了解英国奉行的扶德抑法政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程目标12345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的冲击

    2.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2.掌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1930国际关系的影响。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熟知日本侵华战争的始末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二战的形成背景进行分析,让员工体会到战争的危害。

    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亚塔尔体系的建立

    课程目标12345

    1.欧洲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1939

    2.雅尔塔会议和联合国的成立

    3.德国无条件投降和波茨坦会议

    4.日本无条件投降

    1.了解当二战始末,分析与一战有何不同。

    2.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3.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特征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联合国构成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成因分析,让员工了解国际秩序的形成。

    8.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课程目标12345

    1.冷战起源

    2.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3.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4东西正营的激烈对抗

    1.了解美国对外战略的冲突。

    2.掌握东西正营的激烈对抗的过程。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9.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课程目标12345

    1.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2.东西正营的分化

    3.冷战中的第三世界

    1.了解美苏第一次缓和。

    2.掌握新中国外交。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自强不息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冷战形成始末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让员工了解新中国的国际立场。

    10、两级体系的瓦解和走向多极化的世界

    课程目标12345

    1.美苏第二次缓和

    2.苏联的战略扩张

    3.美中苏战略三大角

    1.了解里根主义与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

    2.了解多元时代的国际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课程目标12345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与表现、小组汇报、理论测评。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及课堂表现(20%+小组作业汇报(30%+基础理论综合测评(5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课堂表现: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视情况打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

    2.小组作业汇报:根据每章节相关内容,拟定问题,员工分组确定小组任务,要求小组成全全员参与,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等方式共同完成,每组汇报一次,满分100分。

    3.基础理论综合测评:开卷考试,满分100分。

    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课程目标12345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课程目标1234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和战时国际关系

    课程目标1234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最初冲击

    课程目标1234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程目标12345

    小组汇报1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成立

    课程目标12345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的对抗

    课程目标12345

     

    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课程目标12345

     

    两级体系的瓦解和轴向多极化的世界

    课程目标12345

     

    综合测试

    课程目标123

    测试一次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2.王铁崖、王绳祖选译.一八九八——一九一四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北京:三联书店,

    1957.

    3.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王黎.欧洲外交史(1494-1925).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6.王曾才.国际史概论.台北:三民出版社,2008.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西方经济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为学科选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本课程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概述、供求与局部均衡、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博弈论、生产要素定价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国民收入核算、产品市场均衡、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经济增长理论、非均衡理论的发展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趋势。

    2.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如何从政治角度、政权角度、行政角度、发展角度等不同侧面去理解并改进影响经济发展与管理的要素,进而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的科学发展。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发展的改革情况、社会现代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全球视野掌握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定义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经济量的有关概念

    第五节 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分支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西方经济学概况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上篇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需求

    第二节 供给

    第三节 局部均衡的决定

    第四节 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

    第五节 弹性概念

    第六节 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七节 需求的其他弹性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供求与局部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供求与局部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

    第三节 消费者选择

    第四节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第五节 显示偏好理论

    第六节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消费者行为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四章

    生产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两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最优投入组合

    第五节 规模报酬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生产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生产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五章

    成本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

    第三节 长期成本

    第四节 影响长期平均成本的因素

    第五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成本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成本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六章

    厂商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四节 寡头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厂商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厂商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七章

    博弈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博弈问题概述

    第二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三节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五节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博弈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八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

    第三节 资本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生产要素定价理论的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生产要素定价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九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交易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 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

    第四节 福利问题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

    第二节 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第三节 公共产品

    第四节 政府对完全垄断行业的调节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第二节 凯恩斯革命

    第三节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概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掌握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况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三节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纠正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国民收入核算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三章

    产品市场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消费、储蓄与投资函数

    第二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投资乘数

    第四节 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产品市场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产品市场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四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第二节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第三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第四节 价格调整与总需求曲线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五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劳动市场均衡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有关劳动市场的不同假设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1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六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第二节 简单萧条模型

    第三节 完全货币幻觉模型

    第四节 一般短期模型

    第五节 完全预期模型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经济政策理论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乘数

    第五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力

    第六节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通货膨胀

    第二节 菲力浦斯曲线

    第三节 通货膨胀、就业和产出的动态调整过程

    第四节 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对策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

    第二节 资本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

    第三节 固定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第四节 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五节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二十一章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 从早期非均衡理论向当代非均衡理论的过渡

    第二节 非均衡理论研究领域的扩展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出清理论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均衡状态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非均衡理论的发展的相关情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非均衡理论发展的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上篇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章生产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章成本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章厂商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章博弈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九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三章产品市场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四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五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六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二十一章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马工程教材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厉以宁,章铮副.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隋建华,孙战文.西方经济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王健,修长柏.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财政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侯青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共财政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财政基本理论,介绍公共财政理论和双重结构财政理论;二、财政支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经济性质分类进行具体分析;三、财政收入,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和政府债务;四、财政管理,介绍财政体制、政府预算、财政管理与监督等内容;五、财政政策,探讨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中扮演的角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员工较全面地掌握财政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熟悉本课程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2.对财政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基本财政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我国的财政经济改革的现实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培养良好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的思想观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H

    L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L

    M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H

    M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L

    H

    H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M

    M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H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财政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124

    市场与效率;政府的职责;公共产品;政府的局限性;财政的产生与发展;财政的基本构成要素与本质;财政的双重属性;双重结构财政模式

    1.了解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2.理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责、政府的局限性、财政的本质及双重属性。

    3.掌握公共产品的含义、我国当前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双重结构财政模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财政支出

    课程目标2345

    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我国社会救助项目;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养老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公共项目决策;成本-收益分析

    1.了解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其增长趋势、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计划和城市低保制度、公共项目决策的分析框架。

    2.理解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3.掌握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几种理论解释、社会救助项目的经济效应、养老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公共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勤俭节约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精准扶贫等案例的分析,增强员工的制度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引入政府采购相关案例,强调各类财政支出要厉行勤俭节约。

    财政收入

    课程目标2345

    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税收的含义与特征;税收与效率;税收与公平;政府债务的概念和类别;政府债务偿还与债务负担;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了解财政收入的类别和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和方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理解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税收的含义与特征、税收体系的构成、政府债务的偿还渠道与债务负担原理、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

    3.掌握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税收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主要税种的内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体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10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法制观念、辩证思维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反面典型案例,警示员工必须依法诚信纳税;从经济发展、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多重视角来辩证地看待我国的政府债务问题。

    财政管理

    课程目标2345

    财政体制概述;政府间财政收支的划分;分税制财政体制;政府预算及分类;政府预算周期;财政管理;财政监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了解我国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政府预算的各种分类、政府预算周期、财政监督的方法与流程。

    2.理解财政体制的含义和内容、政府预算的含义及其原则;财政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3.掌握财政收支划分原理、政府预算体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国主义、依法理财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引入相关案例,说明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改进预算管理,强化依法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财政政策

    课程目标2345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

    1理解财政政策促进增长的基本原理;

    2.掌握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创新精神、道路自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介绍,使员工明白它不是照抄美国的经验,而是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运行的实际,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财政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124

    提交作业1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1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课后作业(10%),每个知识单元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期末考试(80%),实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

    财政支出

    课程目标2345

    提交作业1

    财政收入

    课程目标2345

    提交作业1

    财政管理

    课程目标2345

    提交作业1

    财政政策

    课程目标2345

    提交作业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邓子基、陈工等主编.财政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书

    1.罗森.盖亚著.财政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武彦民著.财政学(第二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制订人:侯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区管理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社区管理学》为学科选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其知识内容在该专业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管理概况、社区管理基本理论、社区自治管理理论及实践、社区服务管理理论及实践、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及实践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社区管理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趋势,尤其了解我国社区管理的沿革,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2.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如何从政治角度、政权角度、行政角度、发展角度等不同侧面去理解并改进影响社区发展与管理的要素,进而实现社区与国家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社区管理改革、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了解政府行政机关对社区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与服务的规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导论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概述

    2. 社区的类型与变迁

    3. 社区管理的学科发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社区管理研究的基本概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社区管理研究的基本概况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第二章

    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管理概述

    2. 社区管理体制

    3. 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区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社区管理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章

    社区自治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自治

    2.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

    3. 物业管理与业主自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自治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自治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强化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章

    社区服务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服务概述

    2. 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3. 社区社会保障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服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服务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树立正确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章

    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文化管理

    2. 社区教育管理

    3. 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章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公共安全概述

    2. 社区治安管理体系

    3. 社区矫正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章

    社区环境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环境概述

    2. 社区环境管理体系

    3. 社区规划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环境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章

    农村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农村社区管理概述

    2. 农村社区管理组织

    3.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发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农村社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农村社区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九章

    社区信息化管理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信息化概述

    2. 我国社区信息化管理体系

    3. 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信息化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十章

    社区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123

    1. 社区管理的研究方法

    2. 社区管理的行政方法

    3. 社区管理的专业方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管理方法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管理方法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章

    导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章

    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章

    社区自治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章

    社区服务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章

    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章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章

    社区环境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章

    农村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九章

    社区信息化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章

    社区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周晨虹. 社区管理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书

    1)汪大海. 社区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萍. 实用社区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吴新叶.社区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市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市政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市政学》为学科选修课程,其知识内容在该专业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学概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市政体制;市政管理机关;市民与市民参政;市政职能;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社会与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员工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市政的含义、历史发展及其趋势,尤其了解我国市政的沿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及市政观;2.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如何从政治角度、政权角度、行政角度等不同侧面去理解并改进影响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要素,进而实现城市与国家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3.使员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改革、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了解城市政府及其它行政机关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市政的含义、历史发展及其趋势,尤其了解我国市政的沿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及市政观。

    2.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如何从政治角度、政权角度、行政角度等不同侧面去理解并改进影响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要素,进而实现城市与国家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改革、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了解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市政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

    1.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2.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市政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1.掌握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2.熟悉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了解市政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市政的含义与特征、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市政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2.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课程目标123

    1.城市概说

    2.城市化的内涵与衡量指标

    3.城市化的动力和类型

    4.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特点和方针

    1.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2.把握城市化的概念、衡量指标、动力和类型。

    3.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和方针。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城市概况、城市化的内涵与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动力和类型、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特点和方针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城市化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城市的功能和结构

    课程目标123

    1.城市功能与功能发展规律

    2.城市结构

    3.城市体系

    1.掌握城市功能的内涵、发展规律和优化的基本途径。

    2.熟悉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内容。

    3.明确实现城市总体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4.理解城市总体结构优化的要求及影响城市总体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城市功能与功能发展规律、城市结构、城市体系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强化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课程目标123

    1.城市性质、规模

    2.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的意义、原则、依据和方法

    3.城市分类的主要方法和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1.掌握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的意义、原则、依据和方法。

    2.掌握城市分类的主要方法和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3.理解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城市性质、规模,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的意义、原则、依据和方法,城市分类的主要方法和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树立正确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5.市政体制

    课程目标123

    1.市政体制概述

    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3.中国的市政体制

    1.掌握市政体制的含义和作用。

    2.明确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3.掌握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4.理解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区别与联系。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市政体制概况、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中国的市政体制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6.市政管理机关

    课程目标123

    1.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

    2.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市人民政府的性质、组成、领导体制和职权

    4.城市司法机关

    1.能够掌握城市党组织的构成、地位和职能。

    2.熟悉城市权力机关的地位、组成与职权。

    3.了解城市行政机关的性质、组成、领导体制、职权、工作部门和改革。

    4.理解城市司法机关的性质、地位、任务、职权和活动原则。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人民政府的性质、组成、领导体制和职权,城市司法机关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7.市民与市民参政

    课程目标123

    1.市民概述

    2.市民素质

    3.市民参政

    1.掌握市民的概念和构成。

    2.了解影响市民素质的主要因素和市民素质的特点。3.掌握市民参政的内涵、条件与方式。

    4.了解我国在市政公开方面的主要尝试。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市民概况、市民素质、市民参政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8.市政职能(略)

    课程目标123

    1.市政职能体系

    2.市政绩效

    3.市政绩效管理及其基本原则

    1.掌握市政职能的内涵、特点。

    2.明确市政绩效的内涵、市政绩效管理的原则。

    3.理解市政绩效管理与传统管理技术的异同。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市政职能体系、市政绩效、市政绩效管理及其基本原则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9.城市规划管理

    课程目标123

    1.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2.城市规划的编制

    3.城市规划的管理及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中的规划管理

    1.了解进行城市规划的作用。

    2.明确城市规划的原则、内容和编制程序。

    3.掌握城市规划的管理。

    4.理解如何做到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3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的管理及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中的规划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0.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课程目标123

    1.城市基础设施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

    1.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特点。

    2.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及管理。

    3.熟悉城市不同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1.城市环境管理

    课程目标123

    1.城市环境概述

    2.城市环境管理

    3.城市园林绿化与市容管理

    1.了解城市环境管理的作用。

    2.明确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市容等管理的内容。

    3.掌握环境管理的原则。

    4.理解如何有序地开发和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辩论

    3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城市环境概况、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园林绿化与市容管理,激发员工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法治意识。

    12.城市社会与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1.城市人口管理

    2.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3.城市社会保障

    4.城市社区

    5.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了解城市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治安管理的意义与任务。

    2.理解社区的内涵与加强社区管理的意义。

    3.明确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4.掌握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内容、机构及其职责。

    5.掌握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目标及改革。

    6.理解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双重作用。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3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城市人口管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城市社会保障、城市社区、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理论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市政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2.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3.城市的功能和结构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4.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5.市政体制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6.市政管理机关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7.市民与市民参政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8.市政职能(略)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9.城市规划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10.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11.城市环境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12.城市社会与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张永桃.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主要参考书

    1)张永桃.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雅莉.市政管理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夏书章.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李燕凌.市政学导引与案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孙亚忠.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王佃利,张莉萍.现代市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张旭霞.市政学(第二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8)杨宏山.市政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人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人际关系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社会学原理、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春雷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人际关系学》是研究人际交往问题的一门科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选修课之一。

    该课程是关于人际交往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功能、类型、发展历史进程、基本原则、交往中的障碍及消除对策、交往技巧和交往评估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懂得人际关系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具体功能和基本原则,把握在人际交往的合理情境中,运用人际交往的艺术有效消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使员工理解人际交往的目的、功能及对学习、生活、工作、交友、娱乐等重要作用。

    2.使员工掌握人际交往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学会并使用常见礼仪,把握人际交往的情境艺术。

    3.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L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绪论

    课程目标1

    1. 人际关系概述

    2. 人际关系的特点

    3. 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与变革

    1. 阐述人际关系及其实质、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现状。

    2. 掌握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以及人际关系的继承与变革。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讲授提倡人际交往中的诚信

    2. 人际关系的功能

    课程目标1

    1. 信息沟通功能

    2. 心理保健功能

    3. 相互激励功能

    1. 掌握人际关系功能中的信息沟通功能,包括交流信息、行为调节和协调作用。

    2. 学习人际关系的功能在实际案例中的分析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人的社会属性,讲授交往的价值

    3. 人际关系类型

    课程目标1

    1. 人际关系主体分类

    2. 人际关系基础分类

    3. 人际关系性质分类

    1. 阐述基础性人际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2. 对特质性关系、功能性关系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社会关系中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

    4. 人际关系的历史进程

    课程目标1

    1. 人际关系的演变

    2. 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1. 重点阐述人际关系的历史变迁(血缘关系依附关系宗法关系平等关系)。

    2. 难点在于对平等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阐述人际关系的发展历史

    5.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12

    1. 平等民主原则

    2. 互利共享原则

    3. 至诚至信原则

    4. 激励相容原则

    1. 阐述人际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平等民主原则、激励相容原则。

    2. 阐述对平等、互利概念的理解及信用的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平等等具体要求

    6.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课程目标12

    1. 人际交往及其心理障碍

    2.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消除

    1. 重点阐述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

    2. 难点在于阐述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消除。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辩证唯物主义;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运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心理及其障碍形成的原因,探求相关对策

    7. 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课程目标1

    1.人际交往理论

    2. 人际交往的协调

    3. 人际交往的技巧

    1. 重点阐述人际交往的协调对策

    2. 难点在于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辩证唯物主义;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过程理论,分析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8. 人际关系的评估

    课程目标12

    1. 人际关系评估的意义

    2. 人际关系评估的方法

    3. 人际关系评估的经济价值

    1. 重点阐述社会测量法、行为测量法、动机测量法和社会网络测量法。

    2. 难点在于人际经济价值的分析以及制度取向与反思。

    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课程思政元素:辩证唯物主义;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授人际关系评估的过程

    9. 人际交往的情境艺术

    课程目标123

    1.家庭成员交往

    2. 陌生人、熟人、朋友、同事交往

    3. 师生、上下级间交往

    1. 重点介绍人际交往过程中与同事、领导、异性相处的方法、技巧。

    2. 难点在于阐述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的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辩证唯物主义;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分析人际交往的情境生成的原因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1. 出勤及课堂表现(25%)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2. 课后作业(35%)平时作业一学期2-3次,一般以书面方式,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 期末考查(40%

    期末考查采取开卷的方式,总分为100分。

    2.人际关系的功能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讨论

    3.人际关系类型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4.人际关系的历史进程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5.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讨论

    6.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7.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8.人际关系的评估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9.人际交往的情境艺术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讨论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建议教材

    谭智昆,杨力.人际关系学(修订第二版).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主要参考书

    1(美)吉布林.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孙健敏,刘健,译.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2)高玉祥著.人际交往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美)阿兰·罗伊·麦克格尼斯.人际交往技巧. 李泽田、李龙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0.

    4)黄华新,朱法贞.现代人际关系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制定人:卢春雷

    审定人:武庆荣

    20206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关系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

    学分CREDIT

    2

    学时CONTACT HOURS

    32理论课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领导科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贾文红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公共关系学》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科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使员工正确认识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掌握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对象,熟悉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特点,掌握公共关系基本工作程序,掌握企业、政府和社会型组织的公共关系特点,理解公共关系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初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用公共关系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社会各种组织所从事的公共关系活动,培养员工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章内容选用适当案例,以便让员工逐步了解公共关系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同时要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以提高员工对公共关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树立公关意识,遵守公关的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思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深刻理解公共关系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双向沟通原则、全员公关原则、长期坚持原则,树立个人良好的形象,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前沿;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公共关系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社会各种组织,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5.了解公共关系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提高员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H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萌芽

    课程目标136

    1.历史上人们对关系的认识和重视

    2.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萌芽

    1.了解历史上人们协调关系的努力

    2.掌握公共关系事业在美国的萌芽原因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关系学历史起源,公共关系学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完善,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 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课程目标1356

    1.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2.公共关系事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3.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1.了解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2.掌握中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状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3. 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

    课程目标2356

    1.社会组织分析

    2.组织的生存环境

    1.掌握组织环境及其构成

    2.分析组织的公众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4. 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公众

    课程目标345

    1.公众分析

    2.影响公众

    3.公众对象举要

    1.了解公众的需求与权利

    2.掌握服务公众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5. 公共关系——现代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

    课程目标234

    1.国内外有关公共关系的主要定义及其演变

    2.公共关系的内涵

    3.无形资产管理——组织战略管理的新领域

    4.公共关系在组织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特征

    1.掌握公共关系在组织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2.了解公共关系意识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6. 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

    课程目标356

    1.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2.公关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公共关系传播的手段与艺术

    4.改善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艺术——整合传播

    5.网络传播与网络公关

    1.了解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2.掌握公关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3

    课程思政元素:形象意识、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相关内容,培养员工注重形象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7. 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课程目标23

    1.搜集和管理信息

    2.沟通引导,传播信息

    3.社会交往

    4.专题活动

    1.掌握沟通引导和传播信息

    2.了解社会交往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8.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1.确定问题,进行调研

    2.公关调研中常用的方式与方法

    3.公关调研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公关调研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2.了解确定问题和进行调研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9.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1.公共关系策划的过程、方案与要求

    2.公共关系策划中的创意

    3.公关策划的类型及其特点

    1.了解公关策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公关策划的类型及其特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0.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1.实施阶段的任务与特点

    2.实施阶段的各主要环节及其工作

    3.公关活动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1.了解实施阶段的任务

    2.掌握公关评估的重点、角度与应搜集的信息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策划能力、形象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激发员工的策划能力、责任意识,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11. 企业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5

    1.企业公共关系的特点

    2.企业公共关系的任务

    3.企业公共关系举例

    1.了解中国企业公共关系的特点

    2.掌握企业公共关系的任务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2. 政府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

    1.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

    2.政府公关的主要任务及其特点

    3.政府组织公共关系举例

    1.了解政府公关的主要任务

    2.了解当前政府公关工作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3. 社会性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4

    1.我国社会性组织的公关问题与公关任务

    2.社会型组织公共关系举例

    1.掌握社会性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任务

    2.了解社会性组织的环境和公关问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4. 突发事件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56

    1.突发事件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2.公共关系与突发事件管理

    3.突发事件公关举例

    1.掌握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公关策略

    2.了解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公共关系工作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3

    课程思政元素:风险观、危机意识、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突发事件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引导员工树立风险社会背景下正确的风险观、危机意识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危机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结构,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15. 公共关系机构与公关从业人员

    课程目标2356

    1.公共关系机构与组织

    2.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3.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培养与考评

    1.掌握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2.掌握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培养与考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 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萌芽

    课程目标136

    课后作业。

    课程成绩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考勤、课堂提问(讨论)、课程作业、课程考察。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15%

    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2.课堂提问(讨论)(15%

    根据课程相关的内容,拟定问题或讨论题,要求员工以分小组的形式(每组应确定一个组长)进行3次分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并确定小组汇报人。从不参与课堂讨论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3.课程作业(30%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员工按时完成,书写工整,结合所学内容,做到史论结合,体现出历史思维能力。不按要求完成作业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4.课程考察(40%

    本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课程考察。考察的形式可以是卷面考试或者提交课程论文一篇。课程论文的题目不限,内容与本课程相关。不参加课程考察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2. 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课程目标1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3. 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

    课程目标2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4. 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公众

    课程目标34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5. 公共关系——现代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

    课程目标234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6. 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

    课程目标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7. 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课程目标23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8.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课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9.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0.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1. 企业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2. 政府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3. 社会性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4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4. 突发事件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5. 公共关系机构与公关从业人员

    课程目标2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资料

    1)李泓欣.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荣仕星.简明公共关系学.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余明阳.公共关系学:战略·管理与传播.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乐夫.公共关系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5)周振林.领导者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齐小华.公共关系案例研究武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安妮·格里高利.公共关系规划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制订人:贾文红

    审核人:武庆荣

                                                                   2020 6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政策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奕伶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前沿。

    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员工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家公共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熟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巩固政治学、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相关基础理论,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3.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家公共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熟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4.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政策制定、政策分析、政策执行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L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课程目标123456

    1.公共政策学的相关概念

    2.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3.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历程

    1.掌握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公共政策学的三个学科要素,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3.了解中外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每个阶段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重点。

    4.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与发展历史,激发员工掌握现代公共政策学的国际思维。

    2.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课程目标123456

    1.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2.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3.政策工具的含义、类型与选择

    1.掌握公共政策的内涵、类型与功能,理解公共政策与法的区别。

    2.理解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和社会论本质,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理解政策工具的含义和类型,掌握政策工具选择与配置的影响因素。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政策意义与政策工具,激发员工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与政策工具使用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3.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课程目标123456

    1.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

    2.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

    3.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1.了解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掌握公共政策的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反馈系统和政策网络,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2.理解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掌握公共决策权的归属、配置、公共决策规则以及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3.理解民意、公民、社会团体、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民主、公民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激发员工决策系统的认识,以及理解民主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课程目标123456

    1.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构建

    2.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3.“上来下去”——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1.了解政策过程、政策过程阶段划分、政策过程研究与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构建。

    2.掌握基于西方经验政策过程模型,特别是揭示认识论本质和权力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3.了解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四个子模型。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激发员工决策理论思维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5.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课程目标123456

    1.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

    2.公共问题的提出

    3.问题认定与政策议程

    1.了解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

    2.理解公共问题的形成因素、提出者。

    3.了解问题认定的含义、方法和步骤,掌握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4.理解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问题的意义与政策议程设定,激发员工公共政策问题意识能力。

    6.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课程目标123456

    1.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2.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3.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了解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政策目标的分类。

    2.掌握政策规划的主体、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理解政策规划的模式,了解政策学习与政策移植的联系和区别。

    3.了解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抉择原则,理解政策论证、政策审议、政策采纳。

    4.理解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涵义与内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激发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内在含义,掌握正确进行抉择的判断能力。

    7.公共政策执行

    课程目标123456

    1.政策执行概述

    2.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

    3.政策执行过程

    4.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1.了解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理解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2.了解政策执行的主体、资源和手段,理解政策执行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

    3.掌握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执行过程和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4.理解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矫正措施。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激发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内在含义,掌握正确进行抉择的判断能力。

    8.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课程目标123456

    1.政策评估概述

    2.政策评估的过程

    3.政策评估的方法

    4.公共政策的监控

    1.了解政策评估的含义、作用、主体和类型。

    2.理解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3.了解政策评估方法的演进,掌握具体的政策评估方法。

    4.了解政策监控的含义、类型、功能与过程。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评估与监控,激发员工对现代公共政策技术的了解。

    9.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课程目标123456

    1.政策的稳定与变动

    2.政策的调整与接续

    3.公共政策的终结

    4.公共政策的周期

    1.了解政策稳定与变动的内涵、意义、动力因素,理解政策变动的模型。

    2.了解政策调整的含义、内容、形式、原则、原因和作用。

    3.了解政策终结的含义、方式、原因、作用、障碍和策略。

    4.了解政策周期的内涵与意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变动的原因与作用等,激发员工对当代公共政策学的调整与结束有更多的体悟。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参与以及课程作业等进行考察;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 出勤(10%),具体方案为: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扣完为止;请假达三次,扣10分,每增加一次,再加扣10分,扣完为止。2. 课堂参与(15%),具体方案为: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 小组作业(15%),具体方案为:考量小组作业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4. 期末考试(60%),实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

    2.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3.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4.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5.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6.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7.公共政策执行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8.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9.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1.建议教材

    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资料

    1.(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约瑟夫斯图尔特等.公共政策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美)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陈振明.公共政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谢明.公共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制订人:刘奕伶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政府绩效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府绩效管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7

    学分CREDIT

    2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仇新明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政府绩效管理》是以政府绩效管理模型为主导框架和研究思路,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涉及政府绩效管理工具、政府绩效计划、政府绩效监控、政府绩效评价、政府绩效反馈、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以及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了解各级政府组织为了实现其使命和战略,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展现在政府组织不同层面上的行为及其结果。根据管理层级、政府职能、组织界限、价值标准和运作流程等方面,政府绩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和结构。政府绩效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为了确保下属公务员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产出与政府组织的既定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改善政府组织各个层面的绩效,最终实现政府战略的手段及过程。因此,需要明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区别以及企业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异同。同时,政府绩效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监督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组织在进行政府绩效管理时,应该依照政府绩效管理模型,即三个目的、四个环节和五个关键决策,来对政府绩效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专业相关基础理论。

    3.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政府绩效改革实践,以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掌握政府绩效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 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H

     

     

     

     

     

     

    1.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

     

     

     

     

     

     

     

    1.3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H

     

     

     

     

     

    2.2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

     

     

    H

    H

     

     

     

    2.3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政府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经济学、法学和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关注政府与企业绩效制度改革发展的动态,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3.1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熟悉国家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H

     

     

     

    3.2了解学科基础知识

     

     

     

     

     

     

     

    3.3 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H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1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

     

     

     

     

    H

     

     

    5.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H

     

     

    6.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6.1具有在党政机关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机关管理、人事管理的基本能力。

     

     

     

     

     

    H

     

    6.2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H

     

    6.3具有在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人事管理的基本能力。

     

     

     

     

     

    H

     

    7.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7.1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H

    7.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

    课程目标123

    1.1 绩效与政府绩效

    1.2 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

    1.3 政府绩效管理系统

    1.4 政府绩效管理机构

    1.了解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沿革,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意义。

    2.掌握绩效与政府绩效的涵义、层次特点,把握政府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异同。

    3.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掌握绩效管理系统模型

    4掌握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的类型与职责。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行政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绩效与政府绩效的涵义、层次特点,把握政府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异同,激发员工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掌握绩效管理系统模型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的类型与职责、培养员工的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政府绩效管理工具

    课程目标14567

    1 目标管理

    2 关键绩效指标

    3 平衡计分卡

    4 主要绩效管理工具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1.明确目标管理的内涵,掌握政府组织目标管理的实施条件与步骤及目标管理的评价。

    2.理解关键绩效指标的内涵,掌握关键绩效指标的层次与类别,能够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了解平衡记分卡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平衡记分卡的框架与要素及其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

    4.掌握几种主要的绩效管理工具,了解他们的适用情境及发展趋势。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行政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绩效与政府绩效的涵义、层次特点,把握政府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异同,激发员工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掌握绩效管理系统模型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的类型与职责、培养员工的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3.政府绩效计划

    课程目标14567

    1 政府绩效计划概述

    2 政府绩效计划的制定

    3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理解驾校计划的内涵与特征。

    2.掌握绩效计划制定的步骤与绩效目标的确定原则与注意事项。

    3理解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作用、影响向因素与指标筛选的原则机制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4.了解与绩效评价指标相关其他决策,如评价测度、评价权重与周期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绩效计划制定的步骤与绩效目标的确定原则与注意事项,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作用、影响向因素与指标筛选的原则机制标体系设计的思路的学习,以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4. 政府绩效监控

    课程目标14567

    1 政府绩效监控概述

    2 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

    3 政府绩效沟通

    1.了解绩效监控的内涵、分类及内容。

    2.理解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的关系。

    3.理解政府绩效沟通的内涵,掌握绩效沟通的类型、类容与方式。

    4.掌握建设性沟通内涵、原则与技巧。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制度自信、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绩效监控的内涵、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的关系,激发员工责任意识,通过探讨理解政府绩效沟通的内涵,掌握绩效沟通的类型、类容与方式和建设性沟通内涵、原则与技巧,激发员工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与员工的国际视野。

    5. 政府绩效评价

    课程目标14567

    1 政府绩效评价概述

    2 政府绩效评价主体

    3 政府绩效评价方法

    1.了解政府绩效评价的演变历程、类型,理解政府绩效评价的内涵。

    2.掌握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理论依据,理解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内涵与类型,尝试构建政府驾校评价主体。

    3.掌握几种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行政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政府绩效评价的演变历程、类型,理解政府绩效评价的内涵,激发员工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理论依据、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内涵与类型、构建政府驾校评价主体、掌握几种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培养员工的探索精神、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6政府绩效反馈

    课程目标14567

    1 政府绩效反馈概述

    2 政府绩效反馈面谈

    3 政府绩效申诉

    4 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1.了解绩效反馈的意义,掌握绩效反馈常见的方法

    2.理解政府绩效反馈面谈的原则、设计、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3.政府绩效申诉的原则、申诉体系的构建及保障机制。

    4.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府绩效反馈概述、政府绩效反馈面谈、政府绩效申诉,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通过对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激发员工担当意识。

    7. 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课程目标14567

    1 美国政府绩效管理

    2 英国政府绩效管理

    3 韩国政府绩效管理

    4 新加坡政府绩效管理

    1.了解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及项目评价的应用。

    2.英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沿革、中央政府与地方绩效管理及公务员与地方政府雇员的绩效管理

    3.韩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沿革、主管机关、评价对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

    4. 新加坡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革、主要内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体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8.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2 以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

    3 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

    4 第三方评价

    5 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

    6 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

    1.了解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2.理解目标责任制与效能建设的实施。

    3.理解社会服务承诺制的实施及特点

    4.第三方评价的实施及特点。

    5.了解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指标选取、权重分布及计算方式。

    6 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及实施机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以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9. 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实践

    课程目标14567

    1市委、市政府平衡计分卡

    2职能局平衡计分卡

    3区域管理机构平衡计分卡

    4乡镇平衡计分卡

    1.理解地方政府如何用平衡记分卡的框架将本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各项任务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2. 理解平衡记分卡法在不同层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的实践,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政府如何用平衡记分卡的框架将本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各项任务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四、成绩评定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

    123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课程成绩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案例讨论、课程论文、闭卷考试。综合成绩(100%)=案例讨论(30%+课程论文(30%+期末考试(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案例讨论,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8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2.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3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3.闭卷考试,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衡量,满分100分。考题在涵盖认知、理解、综合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内容的同时,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内容所占比重不少于50%。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政府绩效管理工具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3.政府绩效计划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4.政府绩效监控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5.政府绩效评价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6政府绩效反馈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7.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8.我国政府绩效管理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9.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实践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方振邦,葛蕾蕾. 政府绩效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卓越. 政府绩效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主要参考书

    1.[] 罗伯特∙D.李,罗纳德约翰逊. 公共预算系统.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马克∙G.波波维奇. 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保罗尼文.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 凯思麦基. 建设更好的政府:建立监控与评估系统.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加里德斯勒. 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方振邦. 战略绩效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 方振邦.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方振邦,孙一平.绩效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 桑助来等. 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10.包国宪,鲍静. 政府绩效评价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制订人:仇新明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电子政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电子政务概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大庆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电子政务是当代各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实行政务公开的有效途径。本课程系统讲授电子政务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侧重于将基本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讲授,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方式,在提高员工相关理论水平的同时,着重培养员工较多掌握电子政务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该学科知识,能独立进行简单的电子政务应用规划。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比较系统地掌握电子政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电子政务基本理念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关系以及电子政务的概念、业务模型、电子政务发展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以及电子政务在全球发展的阶段、特点、重点,难点和制约因素;

    2.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先进国家电子政务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带来的创新,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现状、趋势、问题与对策;

    3.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了解电子政务主要流程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分析电子政务问题的学术能力,员工了解我国政府内外网的建设与管理;

    4.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电子政务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规划、电子政务外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相关术语和原理。

    5.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重点掌握电子政务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要分析方法。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章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课程目标13

    电子政务基本概况、电子政务基本原则、 电子政务的主要意义、 电子政务业务模型、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电子政务的目标:电子政府 、电子政务与电子治理

    1、了解电子政务基本概况、电子政务基本原则、 电子政务的主要意义;

    2、理解电子政务业务模型、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电子政务的目标;

    3、熟悉电子政府 、电子政务与电子治理等概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案例设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电子政务与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关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党和政府根本宗旨与电子政务发展内在联系等:主要内容可包括:电子政务基本原则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政治原则和宗旨联系起来,看到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2章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

    课程目标12

    美国电子政务经验与启示、欧盟电子政务经验与启示、英国电子政务经验与启示、澳大利亚电子政务经验与启示、日本电子政务经验与启示、新加坡电子政务经验与启示、韩国电子政务经验与启示

    1、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先进国家电子政务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与经验的基本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之一。社会主义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要大胆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3章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课程目标13

    中国电子政务历史、中国电子政务总结、中国电子政务典型模式

    1、了解中国电子政务历史;

    2、理解中国电子政务典型模式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了解科学技术对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融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史讲述中。

    4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

    课程目标14

    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机遇、政府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的转变、电子政务下政府管理的创新、电子政务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1、了解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机遇、政府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

    2、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的转变:

    3、了解电子政务下政府管理的创新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把握政府管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决定于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融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史讲述中。

    5章 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

    课程目标14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发展、电子政务主要应用系统

    1、了解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2、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发展;

    3、电子政务主要应用系统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把握理论、科学技术与现实实践的内在联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将实用性、实践性、理论性的内在统一贯穿于讲述中。

    6章 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实施

    课程目标14

    电子政务规划、电子政务规划的顶层设计、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管理

    1、了解电子政务规划;2、理解电子政务规划的顶层设计;3、了解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管理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了解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法。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将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法融入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的讲述中。

    7章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课程目标146

    政府网站、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管理

    1、理解政府网站、政府网站建设的概念与相关知识;

    2、了解政府网站管理相关知识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把握网站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了解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对于网站建设的最终决定意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决定作用融入讲述中。

    8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管理

    课程目标14

    政府流程管理、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的关系、办公自动化与协同办公、 如何通过电子政务实施政府流程再造、通过电子政务实施政府流程再造

    1、理解政府流程管理、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2、了解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的关系、办公自动化与协同办公的关系;

    3、了解通过电子政务实施政府流程再造通过电子政务实施政府流程再造的途径、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把握过程集合体的辩证法与协同性的辩证法。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流程再造过程的讲述中让员工体会过程的力量以及协同作用对于优化系统的重要地位。

    9章 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4

    政务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政务信息资源规划与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政务信息资源与大数据

    1、理解政务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政务信息资源规划与建设;2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政务信息资源与大数据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把握世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总体图景与电子政务信息流的关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述信息运动、流转过程的重要性中让员工体会信息共享的价值与魅力。

    10章 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

    课程目标14

    政务公开、 电子政务对政务公开的影响、如何通过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

    1、理解政务公开、 电子政务对政务公开的影响;

    2、了解通过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的途径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把握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政治品格。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述政务公开过程中了解政务公开的技术条件和共产等人的无私情怀。

    11章 电子政务与网络舆情

    课程目标14

    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与互联网政治、网络舆情与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务微博、政务微信

    1、了解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与互联网政治;

    2、理解网络舆情与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内容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述舆论导向重要性的过程中把握舆论传播的技术条件。

    12章 电子政务与安全保密

    课程目标14

    电子政务安全、电子政务安全策略、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政务保密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应急预案

    1、理解电子政务安全、电子政务安全策略;2、了解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政务保密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应急预案等知识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平安中国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全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安全网络建设中让员工体会技术条件的建设是重要物质基础。

    13章 电子政务主要技术

    课程目标14

    电子政务主要技术,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基础, 开源技术与电子政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络与电子政务

    1、理解电子政务主要技术,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基础, 开源技术与电子政务的内在关系;

    2、了解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络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渗透因素,电子政务技术的发展取自经济基础,又直接服务于上层建筑。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电子政务发展历程讲述中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4章 电子政务规范

    课程目标14

    电子政务规范、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网络道德规范建设

    1、了解电子政务规范;2、理解电子政务法律体系;3、理解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关内容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述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讲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5章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课程目标14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1、了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相关概念与知识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联系三个有利于于标准。

    16章 电子政务未来展望

    课程目标14

    国外电子政务新动向、中国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1、了解国外电子政务新动向;2、理解中国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未来愿景,也是电子政务所依托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必然体现。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述电子政务发展前景中讲述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讨论、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章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课程目标135

     

    课程成绩通过三次平时作业和教学参与状况评定。另外附以说明: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1次,将在第一次作业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情况评分记入第二次平时作业成绩,具体办法是与第二次书面作业成绩平均,得出第二次平时成绩。

    共三次成绩,除前两次提到的作业外,还有一次作业,形式包括前面提及的课程论文,每次成绩满分一百分,最后取平均分。总评成绩=作业成绩(80%+ 教学参与状况(20%)。

    2章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

    课程目标125

     

    3章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课程目标13

     

    4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

    课程目标145

    提交课程论文1

    5章 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

    课程目标14

     

    6章 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实施

    课程目标14

     

    7章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课程目标145

     

    8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管理

    课程目标14

    提交课程论文1

    9章 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45

     

    10章 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

    课程目标14

     

    11章 电子政务与网络舆情

    课程目标145

     

    12章 电子政务与安全保密

    课程目标145

     

    13章 电子政务主要技术

    课程目标14

     

    14章 电子政务规范

    课程目标145

     

    15章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课程目标14

     

    16章 电子政务未来展望

    课程目标145

    提交课程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吴爱明,何滨.电子政务(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资料

    1)徐双敏.电子政务概论(3版新编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精品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吴大庆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务员制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务员制度》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讲授公务员制度主干环节的基本架构,包括吸收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等。

    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公务员的管理,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公务员职位分类,公务员考试录用和职位聘任,公务员考核及奖惩,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公务员培训及交流,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公务员制度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理,在梳理和比较中外公务员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公务员制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使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政府人事行政以及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公共行政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理解公务员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理,掌握公务员制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务员制度研究的理论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实践及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国外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现状及规律性趋势,在梳理和比较中外公务员制度实践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公务员制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


    科学研究能力。

    6.初步具备解决人事行政以及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务员制度概述

    课程目标123

    1.公务员概念解析

    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3.公务员制度的共同条件和社会起源

    4.中外公务员制度的演进

    1.了解中外公务员制度的演进历程,国外公务员的外延。

    2.理解现代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共同条件及其社会起源,中国《公务员法》的制度创新。

    3.掌握公务员的概念,中国公务员的内涵和外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历史起源及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机制创新,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公务员制度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完善,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2.公务员的管理

    课程目标13456

    1.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

    2.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3.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

    4.国外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类型

    1.了解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国外公务员管理机构,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2.理解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

    3.掌握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公务员制度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

    课程目标13456

    1.中国公务员的条件

    2.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分类

    3.中国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内容

    4.国外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1.了解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分类,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基本要素。

    2.理解公务员的角色冲突。

    3.掌握中国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中国公务员的基本条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内容,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公务员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2.国外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1.了解国外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沿革及现状。

    2.理解公务员职位分类的规律性特征。

    3.掌握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架构。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务员职位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5.公务员考试录用

    课程目标134567

    1.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沿革

    2.中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

    3.国外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

    1.了解国内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2.理解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条件,中国新录用公务员的任职定级。

    3.掌握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涵义、种类及原则,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方法及内容。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考试录用制度的历史沿革,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色优势及其发展完善,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远大理想,以及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6.公务员考核及奖惩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考核

    2.中国公务员奖惩

    3.国外公务员的考核及奖惩

    1.了解公务员考核概况,中国公务员考核的制度沿革,国外公务员考核及奖惩。

    2.理解特殊情况的人员考核,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公务员惩戒的解除。

    3.掌握中国公务员考核的内容,中国公务员奖励的条件及种类,中国公务员惩戒的前提及内容。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考核和奖惩的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公务员考核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考核奖惩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7.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

    2.中国公务员职务升降

    3.国外公务员职位任免及升降

    1.了解国外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的条件,国外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发展趋势。

    2.理解公务员任职的原则,中国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原则,中国公务员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

    3.掌握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的法定情形,中国公务员任职方式及要件,中国公务员降职的程序和要求。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制度现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升降制度,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升降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8.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培训

    2.中国公务员的交流与回避

    3.国外公务员的培训、交流与回避

    1.了解国外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的现状。

    2.理解中国公务员交流的类型、特征及异同。

    3.掌握中国公务员培训的机构、种类、内容及时间要求,中国公务员回避的种类及方式。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培训及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制度,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9.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工资

    2.中国公务员的福利

    3.中国公务员的保险

    4.国外公务员的报酬

    1.了解中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沿革。

    2.理解中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规律性特征,中国公务员的工资结构。

    3.掌握中国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的现状。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及其演进规律,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10.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辞职

    2.中国公务员的辞退

    3.中国公务员的退休

    4.国外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1.了解中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沿革,国外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的基本情况。

    2.理解辞退和开除的区别,中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掌握中国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规定,中国领导职务公务员辞职的方式,中国公务员辞退的条件及法律后果,中国公务员退休的种类。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尤其是引咎辞职制度,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对公务员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11.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法律责任

    2.中国公务员的申诉控告

    3.国外公务员申诉控告

    1.了解中国公务员法律责任的要件,国外公务员申诉控告。

    2.理解中国公务员申诉和控告的区别。

    3.掌握中国公务员申诉的范围、程序及期限,中国公务员控告的处理程序。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权利救济。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制度,激发员工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法治意识。

    12.公务员职位聘任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的适用范围

    2.中国公务员聘任的方式和条件

    3.人事争议仲裁

    1.了解中国公务员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国外公务员聘任制现状。

    2.理解中国公务员聘任合同。

    3.掌握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适用范围、聘任方式和条件。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理解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的实施价值,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务员制度概述

    课程目标123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课程成绩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案例分析、课程论文、闭卷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教学参与(20%+案例分析(10%+课程论文(10%+闭卷考试(5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日常考勤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通过员工在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网络课程参与率很高。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网络课程参与率高。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较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一般。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低。

    3.案例分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员工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点评,通过案例分析的质量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4.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课程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选题不符合课程研究方向;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5.闭卷考试。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衡量,满分100分。考题在涵盖认知、理解、综合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内容的同时,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内容所占比重不少于50%。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公务员的管理

    课程目标13456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3.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

    课程目标13456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4.公务员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5.公务员考试录用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6.公务员考核及奖惩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7.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8.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9.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10.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11.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12.公务员职位聘任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用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2)法规应用研究中心.公务员法一本通.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3)张雅勤,熊莉萍.公务员制度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徐银华,石佑启.公务员法新论(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李如海.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张棨.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制订人:刘晓苏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文写作与处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逻辑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文写作与处理》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介绍现行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和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处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公文概述、公文的格式、公文写作概述、报请类公文、决策类公文、指导类公文、晓谕类公文、商洽纪要类公文、事务类公文以及公文处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巩固和提高员工公文写作与处理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员工掌握从事公文写作与处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等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理论。

    3.理解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规律,掌握现行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和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处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

    4.结合基本规范对公文进行有效写作与处理的基本能力。

    5.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训练进一步提升员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文概述

    课程目标123

    1.公文的涵义、特点和作用

    2.公文的类型和文种

    3.公文的行文规则

    4.公文的格式规范

    1.了解公文历史,公文的作用,公文的稿本。

    2.理解公文的涵义和特点,公文的行文规范。

    3.掌握公文的类型和文种,公文的行为规则。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公文的发展演变,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通过理解公文的规范及行文规则,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公文的格式

    课程目标13

    1.公文构成要素

    2.公文的特定格式

    3.公文的表格及页码格式

    4.公文用纸及印装格式

    1.了解公文的表格及页码格式,公文用纸及印装格式。

    2.理解公文的特定格式。

    3.掌握公文的版头,公文的主体,公文的版记。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练习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公文的格要求式,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和责任意识。

    3.公文写作概述

    课程目标13

    1.公文的作者

    2.公文的主题

    3.公文的材料

    4.公文的结构

    5.公文的表达方式

    1.了解公文的作者,公文主题的特点和作用,公文的材料。

    2.理解公文主题提炼的原则和方法。

    3.掌握公文的结构,公文的表达方式。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公文写作的作者、主题、原则、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4.报请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请示

    2.报告

    3.议案

    1.了解请示、报告、议案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请示、报告、议案的适用范围。

    3.掌握请示、报告、议案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报请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报请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5.决策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决议

    2.决定

    3.命令

    1.了解决议、决定、命令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决议、决定、命令的适用范围。

    3.掌握决议、决定、命令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决策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决策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6.指导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批复

    2.意见

    3.通知

    1.了解批复、意见、通知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批复、意见、通知的适用范围。

    3.掌握批复、意见、通知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指导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指导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7.晓谕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公告

    2.通告

    3.公报

    4.通报

    1.了解公告、通告、公报、通报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公告、通告、公报、通报的适用范围。

    3.掌握公告、通告、公报、通报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晓谕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晓谕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8.商洽、纪要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

    2.纪要

    1.了解函、纪要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函、纪要的适用范围。

    3.掌握函、纪要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商洽、纪要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商洽、纪要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9.事务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计划、总结类公文

    2.调查、简报类公文

    3.讲话类公文

    4.规章制度类公文

    1.了解计划总结类公文、调查简报类公文、讲话类公文的含义及分类,规章制度类公文的含义。

    2.理解计划总结类公文、调查简报类公文的特点、讲话类公文的基本原则,规章制度类工作的制定程序。

    3.掌握计划总结类公文、调查简报类公文、讲话类公文、规章制度类公文的写法。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事务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事务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10.公文处理

    课程目标1345

    1.公文处理概述

    2.公文的拟制

    3.公文的办理

    4.公文的管理

    1.了解公文处理工作的特点。

    2.理解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公文管理的原则。

    3.掌握公文处理的内容。

    4.应用公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公文进行有效处理。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严谨作风、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公文处理的原则及内容,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课堂交流探讨、随堂练习、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参与讨论、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文概述

    课程目标123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教学参与(40%+课后作业(5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教学参与包括课堂问题回答及课堂作业完成,主要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作业质量很高。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作业质量高。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作业质量较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作业质量一般。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不能完成课堂作业。

    3.课后作业。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2份公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1)公文格式(40分):公文构成要素完整规范(10分);标题准确,简明,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10分);公文文种使用准确、无混用、错用(10分);行文关系准确规范,名称准确(10分)。(2)正文(50分):公文主题明确,语言规范标准,无病句、错别字,标点、数字使用准确(10分);层次清楚、条理明晰,论据充分,观点明确,重点突出(20分);语言简洁,不繁冗,不说套话、空话(10分);语义清晰,无歧义(10分)。(3)其它(10分):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字迹工整。(10分)

    2.公文的格式

    课程目标13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3.公文写作概述

    课程目标13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4.报请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5.决策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6.指导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7.晓谕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8.商洽、纪要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9.事务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10.公文处理

    课程目标13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夏海波.公文写作与处理(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高永贵.公文写作与处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书

    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中办发〔201214号).

    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

    3)本书编写组编.党政公文写作格式与范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4)岳海翔,舒雪冬.公文写作范例大全:格式、要点、规范与技巧(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5)陈涛涛.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处理:规范方法与范本(第4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6)岳海翔.最新公文处理实用手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制订人:刘晓苏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国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国际关系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蒋邦文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国际关系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四个主要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了解英国学派、批判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比较流派之间及流派内部理论的差异,揭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脉络,并对既有理论提出学术批判。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注重采用多种灵活多变、自由而又实用的形式。通过教学使员工能够熟悉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初步具备应用和批判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能力,为更高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并使员工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系统掌握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比较流派之间及流派内部理论的差异,揭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脉络,并对既有理论提出学术批判。

    2.能够熟悉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初步具备应用和批判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能力。

    3.培养科学地运用本课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的能力,包括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新特点的能力,分析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4.扩大员工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具备国际人的素质。

    5.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

    1.研究基点

    2.定义之辩

    3.理论渊源

    4.历史沿革

    1.了解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重点掌握国际关系理论的渊源及历史沿革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课程目标1234

    1.理想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2.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3.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评价

    1.了解威尔逊等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了解韦伯、摩根索等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3.能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学派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理论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体架构中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对比挖掘中国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课程目标1234

    1.科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2.传统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3. 对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评价

    1.了解多伊奇、阿尔克等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

    2.了解怀特、霍夫曼等传统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思想。

    3.能对科学行为主义和传统主义学派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课程目标1234

    1.新现实主义

    2.新自由主义

    3. 对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评价

    1.了解新现实主义及新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

    2.掌握新现实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思想。

    3. 能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讲解,树立员工的正确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5.论战仍在继续: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

    课程目标1234

    1.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2.基本评价

    1.了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

    2.能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及英国、北欧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6.国际关系基础理论(I

    课程目标1234

    1.国家利益论

    2.权力论

    3.冲突论

    4.均势论

    5.霸权稳定论

    6.博弈论

    1.掌握国家利益论、权力论、冲突论、均势论、霸权稳定论、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2.能对国家利益论等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7.国际关系基础理论(II

    课程目标1234

    1.合作论

    2.体系论

    3.相互依存论

    4.国际政治经济学

    5.国际机制论

    6.集体安全论

    1.掌握合作论、体系论、相互依存论、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机制论、集体安全论的基本思想。

    2. 能对合作论等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8.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I

    课程目标1234

    1.软权力论

    2.地缘经济学

    3.两枝世界政治论

    4.文明冲突论

    1.掌握软权力论、地缘经济学、两枝世界政治论、文明冲突论的基本思想。

    2. 能对软权力论等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9.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II

    课程目标1234

    1.国际安全新论

    2.民主和平论

    3.世界秩序新论

    4.全球化新论

    1.掌握国际安全新论、民主和平论、世界秩序新论、全球化新论的基本思想。

    2. 能对国际安全新论等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0.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

    课程目标2345

    1.历史回顾

    2.理论构建及其一般原理

    3.若干问题

    4.几点思考

    1.了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2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案例讨论、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课堂参与(10%+案例讨论(20%+期末考试(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案例讨论

    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4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4.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课程目标1234

     

    3.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课程目标1234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4.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课程目标1234

     

    5.论战仍在继续: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

    课程目标1234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国际关系基础理论(I

    课程目标1234

     

    7.国际关系基础理论(II

    课程目标1234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8.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I

    课程目标1234

     

    9.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II

    课程目标1234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10.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

    课程目标234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建议教材

    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 主要参考书

    1)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黄日涵,张华主编. 国际关系学精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1.

    4)(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制订人:蒋邦文 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 12

     

    《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宪法与行政法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专业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导论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邹玉政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宪法与行政法》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内容包括宪法和行政法两大部分。宪法部分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等内容。行政法部分包括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概述、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程序等内容。同时传授宪法与行政法的基本方法,以及处理相关法律实务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和国家法治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促进员工法律素养的提升,使员工逐渐学会用宪法与行政法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去考察、分析、理解社会现实问题,能够初步解答和回应社会现实中的宪法与行政法问题。

    3.掌握宪法与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了解宪法与行政法的学科前沿。

    4.关注我国法治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实践,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宪法与行政法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处理相关法律实务的基本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

    要求6

    毕业要求指标点6.1

    毕业要求指标点6.2

    毕业

    要求7

    毕业要求指标点7.1

    毕业要求指标点7.2

    毕业

    要求8

    毕业要求指标点8.1

    毕业要求指标点8.2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宪法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12345

    1.宪法的概念

    2.宪法的历史发展

    3.宪法的基本原则

    4.宪法的作用

    5.宪法的渊源

    6.宪法典的结构

    7.宪法规范

    8.宪法效力

    1.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宪法产生的条件,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正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功能和作用,宪法渊源,宪法结构,宪法效力,宪法规范,宪政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及其在我国 宪法上的具体表现。

    3.掌握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改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

    4.具有结合宪法文本的相关规定分析和评价有关宪法现象、宪法事例或宪法问题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6

    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员工的宪法文化认同、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信念教育、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宪法典序言部分1792个字,就是一部爱国教育的范本。 我国宪法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 1908年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到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宪法《八二宪法》,再到现行宪法的5次修改,波澜起伏的历史,激起员工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使他们自觉树立起刻苦学习宪法、坚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的责任担当。通过宪法基本原则的介绍特别是人民主权、民主集中制、权力制约和监督等原则将宪法精神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课程目标123456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3.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1.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的内容。

    2.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

    3.掌握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的一般原理。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四个自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谐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逐步确立过程,了解国家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经济制度的学习到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让员工产生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感,增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而奋斗的意志;从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模式,感受身边的变化,加强大员工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

    国家的基本制度(下)

    课程目标123456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制度

    3.国家结构形式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特别行政区制度

    6.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1.了解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与分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与特征,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和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含义。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直接和间接选举的组织与程序,我国的行政区划,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征,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

    3.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与作用、选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洽制度、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任务.

    4.具有结合《宪法》、《选举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分析有关的宪法案例、宪法事例或法条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建设、国家治理、制度自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选举制度部分,对我国建国后选举制度两次立法、六次修改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讲解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数的比例变化、候选人信息的透明度提升等制度优化内容, 使员工感觉到我国的民主进程在加快,增强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体现制度优势。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课程目标123456

    1.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了解公民与国籍的含义、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一般原理 人权与公民权的含义,基本义务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3.掌握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4、具有结合人权理论、宪法文本和相关法律规定分析有关的宪法案例、宪法事例或法条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2004 年宪法修正案正式确认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2019年末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发,党和国家将公民的的生命权利放在第一位,不抛弃不放弃一个生命,全员免费、全程免费,与境外国家的疫情防控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出发,引导员工及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进而自觉涵养宪法意识和宪法精神,有意识地用宪法解决身边的事,用宪法保护自己和他人。

    国家机构

    课程目标123456

    1.国家机构概述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4.国务院

    5.中央军事委员会

    6.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7.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1.了解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机构特征,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机构的活 动原则与划分。

    2.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不同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职权和基本制度,审判中的宪法原则,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和职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相互关系。

    3.掌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 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宪法地位。

    4.能够结合宪法文本分析有关的宪法案例、宪法事例或法条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斗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甘肃祁连山环保事件讨论地方立法的界限;  成都宗亲祭祖办千人大宴,只要同姓不认识也能吃讨论村民自治等等。2011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形成,全国人大、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以及地方人大和政府,各司其职,行使立法、行政、检察、监察权力,有助于法学员工提振精气神,增强对中国法治的认同感及对法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法学员工的担当精神,激励他们扛起一代人的责任,立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参与者、引领者。

    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课程目标123456

    1.宪法实施概述

    2.宪法的修改

    3.宪法的解释

    4.宪法实施的保障

    1、了解宪法实施的特征与意义,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保障。

    2.理解宪法修改的程序,宪法实施保障的内容,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3.掌握宪法解释的原则和方法,宪法修改的程序,宪法实施保障的体制,。

    4.具有运用宪法文本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宪法问题或相关的宪法事例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爱国主义情怀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从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体现了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从依法执政到依宪执政,体现了合宪性审查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种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宪法的实施和宪法的权威积极组织员工利用国家宪法日进行宪法诵读或宪法宣誓,通过积极而广泛地参与这种富有仪式感的活动,让员工真实感受宪法的精神力量,在内心生成对宪法神圣的价值认同,并把宪法价值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尊宪、守宪的实际行动中;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通过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宪法故事,彰显自己对宪法的独特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员工潜移默化地滋生爱国爱党的美好情感。

    行政法概述

    12345

    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2.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了解行政法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征,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等级效力,行政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区别,行政法各基本原则的内涵。

    3.掌握并能够应用:行政法理论和基本原则分析判断行政法相关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依法行政、治理现代化、程序意识、诚实守信、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行政法的基本概念、法律渊源的介绍,帮助员工理解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通过介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培养员工依法行政的意识、程序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培养员工从事行政法相关工作的职业素养。

    行政组织与公务员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组织法概述

    2.中央国家行政机关

    3.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4.实施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

    5. 公务员

    1.了解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公务员的概念。

    2.理解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国务院行政机构的种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与编制,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的区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区别,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基本管理制度。

    3.掌握并能够应用:行政组织法理论和制度分析判断机构的性质、行政职权的合法性和公务员的行政纪律责任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6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治理现代化、权责一致、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行政组织法的介绍,帮助员工理解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介绍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及相关管理制度,帮助员工树立员工权责一致的意识培养员工从事公务工作的职业素养。

    抽象行政行为

    课程目标123456

    1.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2.行政法规

    3.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1.了解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概念。

    2.理解行政规则冲突的解决,行政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程序、监督机制。

    3.掌握并能够应用:抽象行政行为的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规则合法性问题种行政规则与上位法的冲突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保留、法律优先、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我国立法体制和立法体系的介绍,帮助员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法律保留、法律优先的基本内涵,培养员工适用法律的职业素养。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课程目标123456

    1.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2.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3.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1.了解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成立、效力和一般合法要件的概念。

    2.理解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标准,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取得和丧失的条件,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3.掌握并能够应用: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和制度分析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条件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合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我国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的介绍,增强员工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员工适用法律的职业素养。

    行政许可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许可概述

    2.行政许可的设定

    3.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4、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5.行政许可的费用(禁止收费原则、法定收费例外)

    6.监督检查

    7.行政许可诉讼

    1、了解行政许可及其设定、实施、监督和相关制度的概念。

    2、理解行政许可的特征,行政许可制度的各基本原则,设定行政许可与市场调节、个体自主、社会自律的关系,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普通许可实施程序与特别许可实施程序的区别,行政许可的费用制度,行政许可被授予人的法定公判义务。

    3、掌握并能够应用:分析解决行政许可授予过程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合法性问题,以及行政许可诉讼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行政许可立法理念和制度的介绍,帮助员工理解许可法在权力制约、权利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培养员工适用法律的职业素养。

    行政处罚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处罚概述

    2、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3.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管辖与适用

    4.行政处罚的程序

    5.治安管理处罚

    1.了解行政处罚的设定、实施、程序及相关制度的概念。

    2.理解行政处罚制度的基本宗旨,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委托,行政处罚的适用规则,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和实施程序规则,治安处罚的适用和处罚程序。

    3.掌握并能够应用:行政处罚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合法性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守法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行政处罚立法理念和制度的介绍,帮助员工理解处罚法在权力制约、权利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培养员工适用法律的职业素养和守法意识。

    行政强制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强制概述

    2.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3.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

    4.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5.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1.了解: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程序及相关制度的概念。

    2.理解: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种类、设定、实施程序。

    3.掌握并能够应用:行政强制理论和法律规定分析解决行政强制权行使的合法性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守法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行政强制立法理念和制度的介绍,帮助员工理解行政强制法在权力制约、权利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培养员工适用法律的职业素养和守法意识。

    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程序概述

    2.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3.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1.了解行政程序、听证制度、说明理由、行政案卷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

    2.理解行政程序的意义,听证制度、说明理由、行政案卷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3.掌握并能够应用:分析解决行政听证程序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判断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决定的合法性和解决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问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序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保障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行政程序制度的介绍,培养员工程序意识,尊重当事人程序性权利,帮助员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宪法基本理论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及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5%+课堂参与(5%+课后作业(20%+闭卷考试(7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课后作业

    每学期课后作业三次,每次两题:一题是在学过的部分自选一个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小论文;另一题是在学过的部分自选一个典型案例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

    小论文评分标准为:

    优秀(90分以上):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书写工整。

    良好(80—89分):选题有一定新意;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书写工整。

    中等(70—79分):选题有一定新意;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书写较工整。

    合格(60—69分):选题适度;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书写不工整。

    不合格(59分以下):选题不符合课程研究方向;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

    案例分析评分标准为:

    优秀(90分以上):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结论正确或具有说服力、书写工整;

    良好(80—89分):观点较明确,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结论较正确或较具说服力、书写工整;

    中等(70—79):观点不太明确,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结论尚正确或具有一定说服力、书写较工整;

    合格(60—69分):观点不太明确,分析简单、层次较模糊、结论尚正确或具有一定说服力、书写不工整;

    不合格(59分以下):观点不明确,分析混乱、层次模糊、结论不正确或不具有说服力、书写不工整。

    3.期末考试

    期末采取闭卷方式,满分100分。考题在涵盖认知、理解、综合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内容。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内容所占比重不少于50%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国家的基本制度(下)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国家机构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行政法概述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行政组织与公务员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抽象行政行为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行政许可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行政处罚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行政强制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

    12345、6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教材

    1)《宪法学》编写组编:《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编写组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 主要参考书

    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许崇德、胡锦光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狄骥:《公法的变迁》,郑戈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制订人:邹玉政

    审核人:仇新明

    2020 620

     

     

     

    《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4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地方政府与政治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地方政府与政治》为专业必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地方政府职能、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配置与转变、地方政府过程、制度变迁与地方政府改革、地方党政关系规范化、公共行政道德化、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建构、地方政治文化等。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和巩固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学科前沿;把握中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地方行政管理的概况、规律和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工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地方政府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地方政府学的学科前沿。

    4.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地方行政管理的概况、规律和方法。

    5. 掌握地方政府学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 培养从事省、市、县或乡镇的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员工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12357

    1.地方政府概述

    2.地方政府的历史

    3.地方政府研究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的内涵、地位、基本特征、作用;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情况、中国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情况;了解国外地方政府研究情况、中国地方政府研究情况、地方政府学研究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地方政府概况、地方政府的历史,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地方政府研究相关情况介绍,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第二章

    地方政府结构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结构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结构

    3.中国地方政府结构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结构的内涵、组合方式、主要特征;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地方政府结构的发展情况;熟悉中国地方政府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关联结构、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的发展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结构概况、西方地方政府结构、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等内容的介绍,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政府结构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章

    地方政府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

    3.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特征、类型;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内容、发展情况;熟悉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内容、发展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职能概况介绍,学习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相关内容,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章

    地方政府权力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权力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

    3.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权力的内涵、特征、配置;了解西方国家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双轨体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发展;熟悉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现状、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权力概况介绍,学习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相关内容,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1.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2.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3.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影响因素、类型;了解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熟悉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概况、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章

    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

    3.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主要影响因素、类型;懂得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熟悉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间关系概况、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章

    地方自治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自治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自治

    3.中国地方自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自治的内涵、类型、特点、理论、意义;了解西方国家地方自治的历史演变、内容、发展;熟悉中国地方自治的历史演变、内容、发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自治概况、西方国家地方自治、中国地方自治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章

    地方政府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改革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

    3.中国地方政府改革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改革的内涵、影响因素、方向;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环境、内容、特点;懂得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环境、内容、特点。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改革概况、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1235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40%)由出勤(16%)、课堂表现(12%)、期中面试(12%)三部分组成。具体方案为:

    1)出勤:无故旷课一次扣分4%,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课堂表现: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3)期中面试: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2.期末考试成绩(60%)由期末综合闭卷考试成绩决定,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第二章

    地方政府结构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三章

    地方政府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四章

    地方政府权力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六章

    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七章

    地方自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八章

    地方政府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1)卢卫林.地方政府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谢庆奎主编.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谭力.中国行政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员工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制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课程主要内容包含: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和皇权制度、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中央政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法律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财经科技文教等制度、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行政辅助人员制度、职官管理制度。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员工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进程,不同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状况,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形成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对国计民生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并从历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二、课程目标(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我国政治制度状况,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及国情了解,提升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2.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进一步理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能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并巩固政治学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从历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革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备较好的政治制度思维与分析能力。

    4.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政治学科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备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国家治理绩效之能力,为员工未来从事政治学与其相关专业的研究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6.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2.3.4.5.6

    1. 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3.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

    4.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1. 了解原始社会政治制度萌芽是如何产生的;掌握原始社会的几种主要社会组织形式

    2. 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了几个发展阶段;理解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3. 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到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员工学习本国历史的热情。

    王权和皇权制度

    1.2.3.4.5.6

    1. 王权制度

    2. 霸权和集权制度

    3. 皇帝制度

    4.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5. 后宫与宦官制度

    1. 了解王权和皇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2. 掌握王权和皇权制度的具体行使及运用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6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王权和皇权制度的内容,激发员工对本国历史的学习情怀。

    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

    1.2.3.4.5.6

    1. 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整体的失败实验

    2. 党政制度

    3. 议会制度

    4. 中华民国元首制度

    1. 掌握君主立宪政体会失败的历史经验

    2. 了解民国初年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与元首制度的内涵及特征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6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君主立宪体制与民国体制的历史,激发员工学习本国历史的热情。

    中枢辅政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1.2.3.4.5.6

    1. 贵族辅政制

    2. 宰相开府辅政制

    3. 宰相参议辅政制

    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5. 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

    6. 五院辅政制

    7.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了解中枢辅政制的历史发展脉络

    2. 掌握中枢辅政制的运行机制特点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6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枢辅政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激发员工学习本国历史的热情。

    中央政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2.3.4.5.6

    1.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2. 中央政务体制的运行机制

    3.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了解不同时期的中央政务体制运行机制

    2. 掌握中央政务体制运行机制的运行特征

    3. 熟悉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央政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发展与特点,激发员工学习本国历史的热情。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2.3.4.5.6

    1. 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2. 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4. 中华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5.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1. 了解不同时期我国国土区域及地方行政区结构

    2. 了解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3. 了解秦以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 了解中华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5.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增进员工对本国过往制度的理解,激发员工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热诚。

    法律制度

    1.2.3.4.5.6

    1. 司法行政制度

    2. 司法审判制度

    3. 辩护和检察制度

    1. 了解司法行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2. 了解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 掌握辩护和检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法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增进员工对本国法律制度的理解,激发员工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热诚。

    监察制度

    1.2.3.4.5.6

    1. 监察行政体制

    2. 监察的职能

    3. 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1. 了解不同时期我国检察行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2. 了解谏诤、监督弹劾及互相牵制监督是什么意思

    3. 了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

    4. 了解监察制度的利弊关系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法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古代監察制度的特徵與內容,激发员工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热诚。

    军事制度

    1.2.3.4.5.6

    1. 兵役制度

    2. 军事编制与兵种配置

    3. 军事管理制度

    1. 了解不同类型兵役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内容

    2. 了解不同时期的军事编制与兵种配置

    3. 了解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后勤供应制度、军事刑罚制度。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古代軍事制度的特徵與內容,激发员工对中国历史的进步一认识。

    财经科技文教等制度

    1.2.3.4.5.6

    1. 财政收支制度

    2. 财政行政体制

    3. 经济制度

    4. 科技机构和管理制度

    5. 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

    1. 了解税赋制度的起源、发展及主要内容

    2. 了解中央与地方财政行政体制架构及其特征

    3. 了解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社会掌握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方向

    4. 了解我国科技机构种类与管理制度内容

    5. 了解我国古代文教卫生机构种类与学校制度内容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科技创新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古代财经科技文教制度的特征与內容,增进员工对本国制度的理解,激发员工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热诚。

    文书玺印节等制度

    1.2.3.4.5.6

    1. 文书制度

    2. 玺印制度

    3. 符节制度

    1. 了解文书的发形式、变迁以及文书制度的基本特征

    2. 了解皇帝玺与官员印信及其寓意

    3. 了解符节的类型及寓意与符节制度特征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文书玺印节等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激发员工学习本国历史的热情。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1.2.3.4.5.6

    1. 胥吏制度

    2. 幕僚制度

    3. 长随家人

    4. 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1. 了解什么是胥吏制度,以及此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了什么作用

    2. 了解幕僚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及此制度对古代政治运行产生了何种影响

    3. 理解长随家人的寓意

    4. 了解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内容、作用,增进员工对于中国古代制度的了解,激发员工学习本国历史的热情。

    职官管理制度

    1.2.3.4.5.6

    1. 官吏选拔制度

    2. 任用制度

    3. 考课和奖惩制度

    4. 等级和俸禄制度

    5. 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1. 了解管理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 了解任用的种类、方式和限制

    6. 了解考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7. 了解官吏奖惩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8. 了解官吏等级与俸禄制度及具体内容

    9. 了解古代的休假退休制度与抚恤制度的内容及特征。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内容及特征,增进员工对本国制度的理解,激发员工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热诚。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以及课程作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40%)由出勤(16%)、课堂表现(12%)、期中面试(12%)三部分组成。具体方案为:

    1)出勤:无故旷课一次扣分4%,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课堂表现: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3)期中面试: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2.期末考试成绩(60%)由期末综合闭卷考试成绩决定,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王权和皇权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中枢辅政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中央政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法律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监察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军事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财经科技文教等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文书玺印节等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职官管理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期末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1.建议教材

    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主要参考资料

    陈长琦.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2年 10月

    《西方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4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西方政治制度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奕伶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西方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员工理解西方的政治与文化,能够掌握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法兰西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法兰西共和国制度的建立与变迁、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建。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员工掌握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并理解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而且能够提高员工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员工未来从事政治学相关专业的研究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政治制度状况,藉由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提升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2.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学习和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内容,能够掌握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并巩固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从国外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革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备较好的政治制度分析能力。

    4.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政治学科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备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国家治理绩效之能力,为员工未来从事政治学与其相关专业的研究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6.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导言

    1.2.3.4.5.6

    1. 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2. 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任务

    3. 西方政治制度史教学目的与要求

    4. 西方政治制度史概述

    4. 了解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5. 了解西方制度史课程简要内容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2

    课程思政元素:国际视野、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

    1.2.3.4.5.6

    6. 古代希腊社会的解体和政治国家的产生

    7. 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3. 了解古代希腊社会演变

    4. 了解希腊城邦制度产生与演变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3

    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2.3.4.5.6

    5. 古代罗马国家的建立及其早期的王制政体

    6. 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7. 古代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3. 了解古代罗马的王制政体和共和国的建立

    4. 了解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5. 理解罗马帝国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3

    法兰西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

    1.2.3.4.5.6

    8. 法兰西王国的早期社会政治制度

    9. 法兰西王国等级代表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10. 法兰西王国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3. 法兰西王国的早期政治制度;法兰西王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建立。 难点:法兰西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3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2.3.4.5.6

    4. 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

    5. 德意志帝国各邦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6. 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及其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 德意志帝国1316世纪的政治制度;普鲁士道路的特点;威尼斯的政治体制;佛罗伦萨的政治制度。

    5. 难点:普鲁士道路得以形成的原因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3

    英国政治制度

    1.2.3.4.5.6

    6.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7. 英国的元首制度

    8. 英国的议会制度

    9. 英国的行政制度

    10. 英国的司法制度及其变革

    11. 英国的政党制度

    6. 国王的职权;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当代英国的内阁与政府;英国政党的产生。

    7. 难点:英国当代的议会制度。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6

    美国政治制度

    1.2.3.4.5.6

    4. 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5. 美国的元首制度

    6. 美国的立法制度

    7. 美国的行政制度

    8. 美国的司法制度

    9. 美国的政党制度

    4. 美国总统的权力;现代美国的主要政党 难点: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美国国会的组织和立法程序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6

    法兰西共和国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1.2.3.4.5.6

    4. 法兰西共和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5.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5.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议会制度、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行政制度。 难点: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党制度。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3

    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建

    1.2.3.4.5.6

    4. 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建

    5. 德意志联邦的政治制度

    4. 德意志联邦的立法机构、德意志联邦的政党制度 难点:德意志联邦的元首制度

    课堂讲授、小组作业

    3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以及课程作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导言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小组作业。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 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扣完为止;请假达三次,扣10分,每增加一次,再加扣10分,扣完为止。2. 课堂参与(30%),具体方案为: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 小组作业(50%),具体方案为:考量小组作业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

    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法兰西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英国政治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美国政治制度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法兰西共和国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建

    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1.建议教材

    马啸原著.西方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主要参考资料

    何平立著.西方政治制度史.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

                  制订人:刘奕伶

    审核人:武庆荣

                                              2020 06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4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史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里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重点使员工正确理解西方政治社会、提高政治理论思维水平和社会分析问题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员工应该掌握当代西方主流的政治思潮的主要思想内容,并能对疑难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入了解当代西方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过程,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评价它们的利弊得失。

    2.重点使员工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

    3.培养科学地运用本课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的能力,包括分析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新特点和国际斗争的主要问题的能力,分析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4.扩大员工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具备国际人的素质。

    5.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L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34

    1.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

    2.西方政治思潮的演变

    3.当代西方政治中主流思潮

    4.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

    2.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政治的内涵、政治思潮的演变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学理分析,让员工了解到西方政治思想的优点与缺点。

    2.自由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1. 20世纪的新自由主义政治主体  

    2.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3.保守自由主义的主要主张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思想,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2.追溯到古典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期望使员工能够对自由主义的产生、形成、演变和主要思想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8学时

    3.保守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1.保守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新保守主义的崛起与特征

    3.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理解各时期保守主义特点,了解古典保守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伯克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尼斯比特的保守主义思想、亨廷顿的保守

    主义思想、贝尔的保守主义思想。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6学时

    4.社会民主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1.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渊源

    3.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主张与理论价值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了解民主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民主主义思想的演变。

    2.掌握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民主主义流派、民主主义与当代两大社会制度的关系,了解第三条道路的基本观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5.民族主义

    课程目标1345

    1.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当代民族主义

    3.当来民族主义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了解民族主义的掌握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和性质。

    2.全面掌握民族主义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加深入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存在的民族问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民族主义体会民族国家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民族主义这一理论进行学理分析,让员工了解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存在的民族问题。

    6.女权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1.女权运动与女权主义

    2. 自由女权主义

    3. 社会女权主义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了解女权运动的历程,掌握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

    2.掌握当代女权主义的主要派别的主要思想,能够客观地评价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7.生态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1.绿色运动与生态主义

    2. 政治生态与经济发展

    3. 社会与政治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理解什么是生态主义、绿色运动及绿色运动与生态主义的关系。

    2.掌握生态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论来源,掌握政治生态学的内容,了解了绿色社会关系和结构及在生

    态主义指导的对外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保护环境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绿色运动的形成、绿党的发展史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生态主义的理论进行学理分析,让员工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绪论

    课程目标1234

    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出勤及课堂表现(10%

    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课后作业(10%

    布置2-3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期末考试(80%

    期末进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

     

    自由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考试

    保守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考试

    社会民主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考试

    民族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考试

    女权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考试

    生态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1.(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英)塞西尔.保守主义.北京:商务印书,2009.

    3.()凯杜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刘东国.绿党政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政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治心理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作为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分析人们对一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过程的心理反映,专注于研究人类在政治上的思考、情绪和行为。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心理学概述、政治社会化的心理过程、个体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政治职业者的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社会政治心理、国际政治心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员工了解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政治过程中各主体的心理动力、心理反应和相关的行为方式,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政治心理现象和有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对策。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等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理论。

    3.了解政治心理的一般规律,理解人们对一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过程的心理反映。

    4.初步掌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政治过程中各主体的心理动力、心理反应和相关行为方式的能力。

    5.掌握政治心理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3

    1.政治心理概述

    2.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3.政治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1.了解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政治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理解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3.掌握政治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通过理解政治心理学研究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2.个体政治社会化

    课程目标123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2.政治社会化的心理历程

    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了解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2.理解政治社会化的涵义、政治社会化的心理历程

    3.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之大者”、探索精神、文化自信、政治导向、辨识能力、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激发员工的探索精神与文化自信。通过理解政治政治社会化的心理历程及途径,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提高员工的辨识能力、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3.个体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课程目标1345

    1.个体的政治态度

    2.个体的政治行为

    1.了解政治态度的转变、政治行为的类型

    2.理解政治态度的心理结构、个体政治行为的结构

    3.掌握政治态度的核心内容、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辨识能力、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个体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形成发展,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民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深化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4.政治职业者的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1.政治精英的政治心理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1.了解政治精英的分类

    2.理解政治精英的政治动机、个性类型和角色冲突

    3.掌握政治领袖的心理结构和特点、政治领袖心理影响政治的机制和方式、政治领袖心理素质的优化和控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制度自信、制度内化、辨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政治职业者的政治心理,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的内化意识和辨识能力,深化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5.群体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1.群众心理

    2.政治团体的动力学

    3.政治团体的领导

    4.民族政治心理

    1.了解群体政治心理的特征、政治团体的互动现象

    2.理解政治团体的凝聚力、政治团体的成员关系、影响政治团体决策的因素、民族心理的特性

    3.掌握政治团体的冲突与协调、民族心理与政治决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辨识能力、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群体政治心理的学习,激发员工的辨识能力、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深化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6.社会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1.政治运动心理

    2.政治舆论

    3.改革心理

    4.战争心理

    1.了解政治舆论的含义及特征、心理战的理论与实践

    2.理解政治运动过程的心理分析、政治舆论的形成与转变、心理战的途径和方法

    3.掌握改革心理承受能力、改革的心理环境优化、士气的激励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两个维护”、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辨识能力、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社会政治心理的学习,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辨识能力、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深化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7.国际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1.国际政治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国际冲突的心理分析

    3.对外政策的心理基础

    1.了解国际政治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理解国际冲突的心理原因、对外政策的心理基础

    3.掌握解决国际冲突的政治心理学途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两个大局”、“四个自信、辨识能力、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国际政治心理的学习,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深化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课程思政考核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员工教学参与案例研讨以及课程论文等过程中表现出来参与态度和能力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23

    课堂出勤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任选)

    课程综合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教学参与(20%+案例讨论(20%+课程论文(5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通过员工课堂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在老师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相关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相关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相关课程问题。

    3.案例讨论。通过员工课堂参与讨论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

    4.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选题不符合课程研究方向;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2.个体政治社会化

    课程目标123

    课堂出勤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任选)

    3.个体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课程目标1345

    课堂出勤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任选)

    4.政治职业者的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课堂出勤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任选)

    5.群体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课堂出勤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任选)

    6.社会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课堂出勤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任选)

    7.国际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1345

    课堂出勤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任选)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1[]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勒朋.政治心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5[]弗雷德·I·格林斯坦.总统风格:从罗斯福到奥巴马(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扎勒.公共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斯蒂芬·罗宾斯等.组织行为学(第1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8)朱永新等.政治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9)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0)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李云.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12)王晓燕.成长中的政治人:角色社会化与当代大员工政治心理变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13)张明新.参与型政治的崛起:中国网民政治心理和行为的实证考察.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14)刘伟.普通人话语中的政治:转型中国的农民政治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5)尹继武.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刘晓苏

    审核人:武庆荣

                                              202210

     

    《申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1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申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政策学、公文写作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申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解申论考试中涉及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贯彻执行、综合分析和申论作文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各种题型知识和方法的讲解,需要员工能基本掌握材料阅读的方法,掌握归纳概括、贯彻执行和综合分析、申论作文等题型的高分基本策略,进而掌握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申论作文的能力,能够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公共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申论的基本内容;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掌握申论写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申论写作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申论写作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申论写作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申论综述

    课程目标123

    1.申论考试的概念和本质

    2.申论考试的能力要求

    3.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

    1.能够理解申论考试的概念和本质;

    2.能够理解申论考试的能力要求;

    3.了解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的概念、能力及基本要求,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四个自信。

    2. 阅读理解

    课程目标123

    1.给定材料的特点、种类

    2.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

    3.阅读理解高分策略

    1.能够掌握给定材料的特点和种类;

    2.能够理解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

    3.能够掌握材料阅读的方法;

    4.掌握阅读理解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阅读理解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3. 归纳概括

    课程目标123

    1.归纳概括命题意图

    2.归纳概括高分策略

    3.归纳概括真题解析

    1.能够了解归纳概括命题意图;

    2.掌握归纳概括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基本知识来归纳概括材料;

    4.掌握归纳概括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纳概括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4. 贯彻执行

    课程目标123

    1贯彻执行命题意图

    2.贯彻执行高分策略

    3.主要应用文写作

    1.能够了解提出对策贯彻执行的命题意图;

    2.掌握贯彻执行题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基本知识来撰写、修改应用文

    4.掌握贯彻执行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执行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5. 综合分析

    课程目标123

    1.综合分析命题意图

    2.综合分析高分策略

    1.了解综合分析命题意图;

    2.掌握综合分析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综合分析题;

    4.掌握综合分析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6.申论作文

    课程目标123

    1.申论作文命题意图

    2.申论作文高分策略

    1.了解申论作文命题意图;

    2.掌握申论作文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申论作文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申论综述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提问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参与表现、课程作业和期末考查。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率(1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课堂参与率(20%),每个知识单元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课程作业(20%),安排3次课程作业。每次课程作业满分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查(50%),实行综合性测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查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阅读理解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3.归纳概括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4.贯彻执行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5.综合分析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6.申论写作

    课程目标235

    课堂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天路公考团队编,申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

    2.李永新主编,6步学会申论写作,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 李永新著,申论高分范文101篇,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2. 半月谈图书著,申论范文宝典,新华出版社,2019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武庆荣

                                              2020 6

     

    《政治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治哲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春雷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哲学发展及其框架演变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借助西方经典政治哲学著作了解政治哲学的源流和发展、政治哲学框架变迁的学科,主要内容《理想国》中的君主制、《政治学》的城邦共和主义、《利维坦》的世俗道德主义、《政府论》的自然法与合法政制、《社会契约论》的公共意志、《论自由》的公共理性、《正义论》的正义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懂得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和发展、政治哲学的框架,提高员工对西方政治哲学经典著作的阅读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使员工了解和掌握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和发展。

    2)了解和掌握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变迁。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什么是政治哲学

    课程目标12

    1.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

    2.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

    1)主要阐述政治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在一般意义上介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政治的产生及其本质

    2.柏拉图《理想国》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1

    1. 君主制

    2.政治的限度

    1)掌握君主制的概念。

    2)理解政治的限度。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国家概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柏拉图理想国的唯心主义特征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1

    1. 城邦

    2.城邦共和主义

    1)掌握城邦涵义;

    2)理解城邦共和主义思想及其对政治哲学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城邦的本质

    4. 霍布斯《利维坦》文本框架

    课程目标1

    1.世俗道德主义

    2. 霍布斯的理性

    1)明确世俗道德主义内涵;

    2)了解霍布斯的理性。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批判霍布斯理论的一般性和抽象性

    5. 洛克《政府论》提要

    课程目标12

    1. 自然法

    2. 合法政制

    1)洛克自然法内容; 

    2)合法政制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法的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阐明洛克《政府论》的阶级立场

    6.卢梭《社会契约论》文本结构

    课程目标12

    1.自然与社会

    2. 公共意志

    1)介绍卢梭关于自然与社会的意蕴;

    2)公共意志理论在政治哲学中的价值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揭示公共意志的本质特征

    7. 密尔《论自由》

    课程目标1

    1. 公共理性

    2. 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分析

    1)使员工了解公共理性的内涵;

    2)分析密尔功利主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揭示公共理性、功利主义的本质特征

    8. 罗尔斯《正义论》

    课程目标12

    1. 正义诸原则

    2. 功利主义

    3. 契约主义

    1)罗尔斯的正义是什么、正义的原则;

    2)功利主义与契约主义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正确的正义观,强化四个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 什么是政治哲学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1. 出勤及课堂表现(25%)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2. 课后作业(35%)平时作业一学期2-3次,一般以书面方式,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 期末考查(40%

    期末考查采取开卷的方式,总分为100分。

    2.柏拉图《理想国》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讨论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作业

    4. 霍布斯《利维坦》文本框架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5. 洛克《政府论》提要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6.卢梭《社会契约论》文本结构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7. 密尔《论自由》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讨论

    8. 罗尔斯《正义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建议教材

    陈开元 主编.政治哲学史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主要参考书

    1) 赵剑英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沃尔克.政治哲学导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制订人:卢春雷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国家治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国家治理理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谭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春雷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国家治理理论》是研究国家治理演变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涉及东、西方国家治理理念的比较、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新中国国家治理实践、中国城市治理、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治理方式的转换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专题研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懂得国家治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提高员工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知水平。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使员工了解和掌握东、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2.了解和掌握国家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变迁。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东、西方国家治理理论比较

    课程目标12

    1.理想的政治秩序

    2.政体思维

    3、政道思维

    1)主要阐述国家治理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2)在一般意义上比较东、西方治理理论不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2.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课程目标1

    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3.自由人联合体

    1)掌握群众史观。

    2)理解国家、法的本质。

    3)理解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自由人联合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树立共产主义的信念

    3.新中国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

    课程目标1

    1、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国体与政体

    2.民主、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3.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治理特点

    4.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治理方式的转换

    1)掌握人民民主专政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优势;

    2)掌握改革开放转型期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新探索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6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强化四个自信

    4.互联网+与国家治理

    课程目标1

    1. 网络空间与国家治理

    2. 网络空间发展与公共治理

    3.网络空间发展与参与性治理

    1)明确网络空间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了解网络空间发展所带来的公共治理、公共舆论治理、公共风险治理、公共服务优化等变化。

    3)网络空间中的民主政治参与、网络参与和党群治理、腐败治理等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8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明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 中国城市治理

    课程目标12

    1.社区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2.政府职能社会化与服务社区化

    3.国家与社会:中国城市治理逻辑

    4.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新图景

    1)社区治理; 

    2)政府职能社会化;

    3)我国城市治理逻辑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4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结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特别是无产阶级国家职能进行讲授,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课程目标12

    1.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2.从结构性依赖到制度认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

    3.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条件

    4.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1)介绍国家治理体系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2)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3)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6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析现代化本质,坚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东、西方国家治理理论比较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1. 出勤及课堂表现(25%)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2. 课后作业(35%)平时作业一学期2-3次,一般以书面方式,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 期末考查(40%

    期末考查采取开卷的方式,总分为100分。

    2.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讨论

    3. 新中国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作业

    4.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5.中国城市治理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6.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本课程以专题形式进行授课,没有制定教材。   

    2.主要参考书

    1)杨海蛟等编.国家治理现代化论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高奇琦等著.互联网+政治 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王绍光著.国家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任洁著.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杭州:浙江人出版社,2015.

     

    制订人:卢春雷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大数据与网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大数据与网络治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大数据与网络治理》为专业选修课程,注重系统搭建与部署。课程中介绍的步骤与代码从易到难、逐步深化,同时对所涉及的知识点、难点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从而满足员工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本课程还结合实际使用场景进行了设计与实现,为相关员工的实践操作提供有效参考。本课程还对大数据治理与安全的实践内容中的每一个组件、每一步操作、每一行代码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得员工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能容易地按照相应教学指导同步上机操作,搭建大数据治理与安全的实用系统。巩固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 能名熟练地按照相应教学指导同步上机操作,搭建大数据治理与安全的实用系统。

    3. 握大数据及网络治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相应学科前沿。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大数据治理技术

    课程目标123

    1. 概述

    2. 框架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大数据治理的基本概念、意义和重要作用,大数据治理框架概况,数据治理的原则、范围、实施与评估等内容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二讲

    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审计技术

    课程目标123

    1.大数据安全

    2.大数据隐私保护

    3.大数据治理审计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大数据安全、大数据隐私保护、大数据治理审计相关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三讲

    大数据治理之Apache Falcon

    课程目标123

    1. Apache Falcon概况

    2. Oozie的安装与配置

    3.Apache Falcon场景设计与实现

    4.Apache Falcon优化与性能分析

    5.Apache Falcon应用举例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Apache Falcon概况、Oozie的安装与配置、Apache Falcon场景设计与实现、Apache Falcon优化与性能相关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四讲

    大数据治理之Apache Atla

    课程目标123

    1. Apache Atlas概况

    2. Apache Atlas的配置与使用

    3. Apache Atlas的场景设计

    4. Apache Atlas优化与性能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Apache Atlas概况、Apache Atlas的配置与使用、Apache Atlas的场景设计、Apache Atlas优化与性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五讲

    大数据安全之Apache Range

    课程目标123

    1. Apache Ranger概况

    2. Apache Ranger的安全认证配置

    3. Apache Ranger的功能配置

    4. Apache Ranger优化与性能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Apache Ranger概况、Apache Ranger的安全认证配置、Apache Ranger的功能配置、Apache Ranger优化与性能等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六讲

    大数据安全之Apache Sentry

    课程目标123

    1. Apache Sentry 概况

    2. Apache Sentry的安装与配置

    3. 场景数据准备

    4. Apache Sentry场景设计之SentryImpala的控制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Apache Sentry 概况、Apache Sentry的安装与配置、场景数据准备、Apache Sentry场景设计之SentryHive的控制、等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七讲

    大数据安全之Kerberos认证

    课程目标123

    1. Kerberos概述

    2. Kerberos使用操作说明

    3. Kerberos集成环境配置

    4. Kerberos配置优化及常见问题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Kerberos概况、Kerberos使用操作说明、Kerberos集成环境配置、Kerberos配置优化及常见问题等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1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课堂训练、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大数据治理技术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讲

    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审计技术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讲

    大数据治理之Apache Falcon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讲

    大数据治理之Apache Atla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讲

    大数据安全之Apache Range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讲

    大数据安全之Apache Sentry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讲

    大数据安全之Kerberos认证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刘驰、胡柏青、谢一、施盟捷,大数据治理与安全:从理论到开源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7

    2.主要参考书

    1)单志广、房毓菲、王娜.大数据治理:形势、对策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王兆君、王铖、曹朝辉.主数据驱动的数据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地方政府与政治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普通高等教育政治学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依据广义的政府与政治概念,在对政府学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宪政体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政党组织、立法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协机关、社会团体等政府与政治主体,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和政治文化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充分反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政府改革与政治发展的实际进展。本课程注重从变迁和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力求为读者展现真实、客观的中国政府与政治。目的是让员工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形成系统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我国政治环境的了解,培养其从宏观政治角度来看待我国问题的视野。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地方政府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理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中国政府的动态运行过程,包括实际运行状况、关系和程序等,了解政府过程研究的理论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实践及相关政策法规,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中国政府与政治问题研究的能力。

    6.初步熟悉和具备从事中国政府与政治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

    1.政府与政治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方法

    1.了解政府与政治的含义。

    2.理解政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3.掌握基本的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政府与政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精神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政府与政治概念的学理分析,让员工体会到政治学的魅力。

    2.宪法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宪法的演进过程

    2.中国宪法的结构、功能、作用、性质、原则和特征

    3.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规定

    1.了解宪法的演进过程。

    2.对宪法功能和作用以及特点、性质的理解。

    3.了解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规定。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纪守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宪法的演进过程、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3.政党与多党合作制度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2党政关系: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2.理解党政关系的概念及其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3.了解对政党与政府、市场、军队的关系,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

    4.了解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爱自己的国家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党政关系、多党合作制度和比较中西方政党制度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对比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4.立法机关

    课程目标134567

    1.立法过程

    2.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与议事程序

    1.掌握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议事过程。

    2.了解全国人大、地方人大之间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纪守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立法过程演进、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之间的关系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政体。

    5.国家元首

    课程目标134567

    1.元首的历史发展

    2.元首的历史发展,地位、作用以及职权

    1.了解国家元首的地位与作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国家元首演进过程。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6.中央政府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国务院的组成、职权的了解

    2.中国国务院的职权配置

    1.了解行政机关的含义、组成与构成条件

    2.了解国务院于人大之间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守宪法与法律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国务院的组成、国务院的职权配置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体。

    7.地方政府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层级

    2.省的政治权力结构

    3.中央省政府过程

    4.中央自治地方政府过程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地方关系,省(自治地方)沿革。

    2.理解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央自治地方政府过程。

    3.掌握实现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省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央省政府过程。

    4.“一国两制与特区制度。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地方政府的演进过程、特区制度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地方的构成、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形成,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让员工明白务必维护祖国统一以及民族团结。

    8.府际关系

    课程目标134567

    1.府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2.中国府际关系的制度创新

    1.了解府际关系研究兴起、基本模式、变迁与制度创新。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8.司法机关

    课程目标134567

    1.司法机关的含义、组成、职权与构成条件

    2.司法机关的运作

    1.了解司法机关的运作。

    2.掌握中国司法改革的措施。

    3.理解司法机关权。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纪守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国司法机关改革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司法机关的运作模式、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9.人民政协

    课程目标134567

    1.人民政协的发展

    2.人民政协的性质以及构成

    3.政协的主要职能

    1.了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人民政协的性质与组织机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10.社会治理

    课程目标134567

    1.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

    2.社会团体的分类与特征与基层自治

    3.社会中介组织

    1.了解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历史演变。

    2.掌握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3.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路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第三部门的形成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员工了解中国社会治理的成功。

    11.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

    课程目标134567

    1.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的关系

    2.中国特色区域公共治理

    3.信息时代下中国政府发展

    1.掌握中国特色区域公共治理。

    2.中国公共政策构建。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精神、大胆探索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中国公共政策的建构、信息时代下的中国政府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发展最近动向。

    12.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考

    1.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2.应用正确方法从总体上理性分析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3.掌握法制政府建设的进展、途径与举措。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建设法治政府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堂交流探讨、课后训练等,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情况等。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导论

    课程目标123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与课程表现、小组作业、基础理论测评。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与课堂表现(20%+小组作业汇报(30%+基础理论综合测评(5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与课堂表现: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课堂表现: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视情况打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

    2.小组作业汇报:根据每章节相关内容,拟定问题,员工分组确定小组任务,要求小组成全全员参与,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等方式共同完成,每组汇报一次,满分100分。

    3.基础理论综合测评:开卷考试,满分100分。

    宪法

    课程目标123

    4567

     

    执政党与政党体制

    课程目标123

    4567

     

    立法机关

    课程目标123

    4567

     

    国家元首

    课程目标123

    4567

     

    中央政府

    课程目标123

    4567

     

    地方政府

    课程目标123

    4567

    小组汇报12

    府际关系

    课程目标123

    4567

     

    司法机关

    课程目标123

    4567

     

    人民政协

    课程目标123

    4567

     

    社会治理

    课程目标123

    4567

     

    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

    课程目标123

    4567

     

    综合测试

    课程目标1234

    综合测试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书

    1)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曹沛霖等.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19.

    7)(美)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组织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共组织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以公共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讲解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环境、公共组织过程、公共组织绩效和公共组织发展等相关知识与方法,分析公共组织运行的内在逻辑规律,从而对公共组织运行机制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员工对公共组织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与认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行政组织的基本理论,为从事行政管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了解公共组织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公共组织的一切于我们有用的经验,并借此提高理论素养并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公共组织学的基本内容框架;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掌握公共组织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中国及世界公共组织运行的实践,把握中国公共组织发展现状与改革取向。

    5.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比较中西方公共组织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了解中国公共组织优势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共组织学导论

    课程目标12345

    1.公共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2.公共组织理论发展

    3.公共组织学的学科性质

    1.了解公共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2.理解公共组织理论发展

    3.掌握公共组织学的学科性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发展,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发展的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2. 公共组织结构

    课程目标1234

    1.公共组织结构的内涵

    2.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

    3.公共组织设计

    1.了解公共组织结构的内涵

    2.理解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

    3.掌握公共组织设计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实践,增强员工制度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3. 公共组织文化

    课程目标1234

    1.公共组织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政府组织文化

    3.非政府组织文化

    4.当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

    1.了解公共组织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理解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文化

    3.掌握当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西文化比较、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文化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4. 公共组织环境

    课程目标2345

    1.公共组织环境概述

    2.公共组织环境的演变

    3.环境与公共组织的关系

    1.了解公共组织环境概述

    2.理解公共组织环境的演变

    3.掌握环境与公共组织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环境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5. 公共组织过程

    课程目标2345

    1.公共组织的领导与决策

    2.公共组织的执行与沟通

    3.公共组织的反馈与监督

    1.了解公共组织的领导与决策

    2.理解公共组织的执行与沟通

    3.掌握公共组织的反馈与监督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过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6.公共组织绩效

    课程目标2345

    1.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概述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3.公共组织绩效改善

    1.了解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概述

    2.理解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3.掌握公共组织绩效改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7.公共组织战略

    课程目标2345

    1.公共组织战略概述

    2.公共组织战略管理过程

    1.了解公共税收的定义、结构与原则

    2.理解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3.掌握中国的公共收入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战略管理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8.公共组织发展

    课程目标2345

    1.公共组织变革与发展概述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

    3.当代公共组织发展趋势

    1.了解公共组织变革与发展概述2.理解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

    3.掌握当代公共组织发展趋势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发展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共组织导论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提问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查。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以此,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2.课堂参与(20%),本课程要求员工广泛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特定知识点分析、讨论,期间要进行不少于5次讨论。要求员工都要充分参与讨论。讨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3.课程项目(50%),要求各小组员工根据所分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实践领域的各项目进行讲义的撰写和PPT的展示与讲课。课程项目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4.学期论文(30%),要求员工围绕公共事业管理某一专题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撰写一篇小论文。

    2.公共组织结构

    课程目标1234

    课堂提问

    3.公共组织文化

    课程目标1234

    课程作业

    4.公共组织环境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5.公共组织过程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6.公共组织绩效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7.公共组织战略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8.公共组织发展

    课程目标2345

    课程论文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 张昕等编著,行政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张建东著,公共组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主要参考书

    1.陈振明编著,公共组织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

    2.[]瑞尼著,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武庆荣

                                             2020 6


    《政治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治学前沿问题研究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奕伶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政治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员工学习和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学的前沿问题,巩固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课程主要内容包含: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协商民主、民族主义、女权主义、新制度主义、国家主权、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科技与现代政治学。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员工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当代政治领域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从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拓展视野。

     

    二、课程目标(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学习和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学的前沿问题,巩固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了解当代政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从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拓展视野。

    4.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了解各种各类政治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适用的范围,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政治理论中一切于我们有用的知识和方法,并借此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政治学科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 具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1.个人与社群

    2.分配正义的界限

    3.自由主义的式微

    1.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内容;

    2.掌握这一争论发生的背景以及争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自由、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研习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了解争论的内容与要点,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2.多元文化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1.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内涵

    2.认同与差异(identity and difference

    3.承认的政治

    1.掌握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在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基础上,理解政治平等这一理念的演变(由政治、经济权利向文化、认同领域的转变)。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4学时

    3.协商民主

    课程目标123456

    1.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民主

    2.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3.多元文化与公共利益的界定

    1.初步掌握协商民主的基本内容;

    2.了解代议制民主的缺陷以及协商民主的意义。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民主、市民社会、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各种民主类型的内容,掌握民主真谛与当代民主缺陷,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并对于协商民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民族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1.冷战后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民族主义与世界秩序

    3.民族认同与文明冲突

    1.重点掌握冷战后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其表现形式;

    2.理解当代民族主义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明、和谐、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当代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今不同文明冲突现象与其原因,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对世界秩序有更多的了解。

    5.女权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1.女权主义的起源及发展

    2.女性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确立

    3.社会公正与性别平等:挑战传统政治理念

    1.掌握女权主义的主要内容;

    2.理解女权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理论基础;

    3.理解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意识。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2学时

    6.新制度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2.社会制度主义

    3.历史制度主义

    1.了解三种新制度主义的异同;

    2.掌握制度的同构性与组织场域中的集体理性。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4学时

    7.国家主权

    课程目标123456

    1.冷战后国家主权感念的演变

    2.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3.主权的独立与让渡

    4.民族国家的未来

    1.掌握冷战后国家主权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

    2.思考主权国家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4学时

    8.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课程目标123456

    1.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2.全球治理的模式及特点

    3.全球治理的民主化

    1.辨别全球化、全球治理等概念的内涵;

    2.了解全球治理民主化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之间的内在关联。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公民社会、民主、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学理与实务发展,激发员工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热情。

    9.科技与现代政治学

    课程目标123456

    1.科技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历史演变

    2.科技对现代政治学的影响

    1.了解新科技应用于政治学领域的演变与影响;

    2.思考新科技对现代政治学的贡献与局限。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性发展、文明、科技发展、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新科技应用于现代政治学的最新发展,激发员工对于跨领域学习的兴趣与提升科技使用能力。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以及课程作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小组作业。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 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扣完为止;请假达三次,扣10分,每增加一次,再加扣10分,扣完为止。2. 课堂参与(30%),具体方案为: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 小组作业(50%),具体方案为:考量小组作业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

    2.多元文化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3.协商民主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4.民族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5.女权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6.新制度主义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7.国家主权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8.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9.科技与现代政治学

    课程目标123456

    课堂参与、小组作业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1.建议教材

    1. 阎小骏.当代政治学十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资料

    1. 庞金友.政治学理论前沿十八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2. 杜兰.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 杨光斌.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与重大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制订人:刘奕伶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月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长剑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是以中国社会政治及其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主要讲授中国社会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的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政治概念的性质和类型、政治分析的体系和方法、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中国社会阶层的历史状况与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变与本质、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演变及框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背景和发展、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分类和基础、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内容和路径等。

    通过《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分析和政治分析的基本理论,熟悉社会政治分析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使员工能够对国内外社会政治分析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社会政治分析的综合素质,具备中国社会政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掌握社会政治的理论分析和实务解析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中国社会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够具备社会政治的实务解析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社会政治分析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社会政治分析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政治的新取向,熟悉当代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政治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社会矛盾分析、政治结构分析、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矛盾观、政治观,具有强烈的从事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社会政治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3456

    1.政治概念的性质和类型

    2.政治分析的概念体系

    3.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

    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简单介绍

    1.了解政治概念的性质和类型。

    2.掌握政治分析的概念体系和框架。

    3.熟悉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

    4.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自信、科学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的历史起源及其演变,激发员工的政治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社会政治现状分析及其改革路径探讨,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2.政治分析的价值定向

    课程目标1235

    1.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

    2.政治价值体系要素分析

    3.政治价值体系与现实政治生活

    1.了解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

    2.理解政治价值体系要素的分析。

    3.掌握政治价值体系与现实政治生活。

    4.理解政治分析价值定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政治、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我国政治价值体系,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制度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政治价值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的诉求。

    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课程目标1245

    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历史状况

    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多元化的产生原因与发展趋势

    3.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应对与挑战

    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历史。

    2.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多元化的产生原因与发展趋势。

    3.掌握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应对与挑战。

    4.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我国目前在此方面的问题及变革。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内容,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分析

    课程目标1235

    1.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变与本质、表现、特征

    2.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影响、形成的原因

    3.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对策

    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影响、形成的原因。

    2.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变与本质、表现、特征。

    3.掌握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对策。

    4.熟悉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矛盾的现状及对策。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矛盾化解、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变,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社会矛盾的破解对策,激发员工治理能力提升的兴趣。

    5.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分析

    课程目标1235

    1.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

    2.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3.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

    2.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3.掌握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4.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体制、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演变和改革,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分析

    课程目标1235

    1.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背景和发展

    2.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同所有制经济

    3.当代中国社会的分配与消费结构

     

    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背景和新发展。

    2.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同所有制经济。

    3.掌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分配与消费结构。

    4.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通过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激发员工的国际比较视野。

    7.当代中国社会权力结构分析

    课程目标1235

    1.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分类和社会基础

    2.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实现路径

    1.了解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分类。

    2.理解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社会基础。

    3.掌握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实现路径。

    4.熟悉当代中国社会权力结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社会政治权力分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对中国社会政治权力实现路径的比较,激发员工的国际比较视野。

    8.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分析

    课程目标1235

    1.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原则

    2.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方向和路径

    3.发展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意义与挑战

    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原则。

    2.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方向和路径。

    3.掌握发展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意义与挑战。

    4.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现状及其发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文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原则,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通过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路径和挑战考察,激发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3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2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政治分析的价值定向

    课程目标1235

     

    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课程目标1245

    提交课程论文1

    4.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分析

    课程目标1235

     

    5.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分析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分析

    课程目标1235

     

    7.当代中国社会权力结构分析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8.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分析

    课程目标123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朱新山.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张明军等.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制订人:吴长剑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大庆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分专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课程共分七部分,内容包括政治文明、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地方治理转型与我国的政治发展等。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概念,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熟悉政治体制改革的源泉动力、运行机制与政治保证。在此基础上,使员工能够对国内外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认识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认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问题,运用辩证法分析政治体制改革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基础意义、认识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立足国情的必要性;

    4.提高员工系统、规范使用政治术语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政治问题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政治文明、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

    课程目标124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

    3.渐进政治改革与政治转型

    1.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熟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涵义,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向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途径;

    2. 了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目标模式、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划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策略;

    3. 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优选之路、政治转型中的创造性体制转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渐进政治改革的发展前景等重大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回顾党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历程中使员工体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改革不可能一触而就,改革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2.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党的制度化建设

    课程目标134

    1.党政关系法治化与党对国家政权的有效领导

    2.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内制度建设

    3.改革党的领导方式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化

    1.理解坚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明确党政职能与健全党政关系制度、依法治国治党的内涵以及必然性;

    2.了解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重新构建党的领导体制、重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功能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3.运用坚持和完善党的群众史观和方法论认识改革党的领导方式是党群关系和谐化的保证

    1.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在课堂讲解中用辩证法论述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利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归宿。

    3.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促进民主化、科学化决策

    课程目标134

    1.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促进各级决策机关规范化决策

    2.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广泛收集决策信息

    3.建立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实现透明决策

    4.建立并完善相对独立的决策咨询系统

    5.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6.建立科学的决策评估制度

    1.了解建立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完善协商决策制度、制定决策过程的各种规则、制定并优化决策程序的概念以及举措;

    2.了解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广泛收集决策信息的做法和必要性;

    3.了解建立并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并完善听证制度、立并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内涵以及运作方式

    4.理解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建立决策失误赔偿制、建立决策失误辞职制在决策科学化中的地位。

    5. 了解建立第三方评估系统、确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制定严格的决策评估程序的内涵

    1.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体现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职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上,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使员工理解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是决策科学性、民主性的根本保证;充分贯彻群众路线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

    4.分权、民主与地方政府公共责任建设

    课程目标134

    1.授权与责任

    2.正式规则下的地方政府责任

    3.分权化和市场化下的地方政府责任机制

    4.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责任

    5.深化民主与地方政府责任机制建设

    1.理解授权与责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2.理解市场经济在各类利益主体、权力主体关系调整中的关键地位;

    3. 理解并领会实现民主授权与行政授权的内在关系。

    1.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无论是民主,还是分权都要为人民服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解中突出结构与功能的辩证法,为了更好实现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职能,科学分权是必要的,要善于纠正分权过程中违背群众利益和愿望的错误倾向。

    5.地方治理转型与我国的政治发展——基于温州和太原地方治理案例的分析

    课程目标134

    1.市场化改革与我国地方治理转型

    2.参与合作型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在温州商会与地方政府之间

    3.政府主导型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太原市小店区政府五项制度的实践

    4.比较分析:地方治理转型与走向善治的我国政治发展

    1. 理解市场化改革与我国地方政府转型的内在关联;

    2.通过温州商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案例理解参与——合作型治理结构;

    3. 通过太原市小店区政府五项制度的实践理解政府主导型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4.综合各类案例评价地方治理转型的成效与意义。

    1.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民主是一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经济基础层面发生了变化,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保证。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解中突出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法,从地方治理案例中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6.转型社会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从社区治理创新的视角出发

    课程目标13

    1.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单位的重构

    2.城市社区建设的多样化实践

    3.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和谐社区的未来走向

    1.理解城市基层社会自治单位重构的基本内涵;

    2.了解城市社区建设的多样化实践的进程和状况;

    3、系统了解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就、问题与趋势。

    1.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质疑,和谐社区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解中突出介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了解和谐社区建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7.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课程目标13

    1. “一把手腐败与党政领导体制改革

    2.“用人腐败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3.“司法腐败与司法体制改革

    4.“公贿与政府间关系管理体制改革

    5.行政腐败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理解腐败的基本概念与实质;

    2. 了解腐败在干部人事制度实践、司法领域、选举领域、经济领域和行政领域的表现,理解其中的危害

    3. 了解反腐败的主要措施,和反腐败斗争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腐败根本上背离党的根本宗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解中突出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意义,了解创新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讨论、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政治文明、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

    课程目标124

     

    课程成绩通过三次平时作业和教学参与状况评定。另外附以说明: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1次,将在第一次作业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情况评分记入第二次平时作业成绩,具体办法是与第二次书面作业成绩平均,得出第二次平时成绩。

    共三次成绩,除前两次提到的作业外,还有一次作业,形式包括前面提及的课程论文,每次成绩满分一百分,最后取平均分。总评成绩=作业成绩(80%+ 教学参与状况(20%)。

    2.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党的制度化建设

    课程目标134

    提交课程论文1

    3.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促进民主化、科学化决策

    课程目标134

     

    4.分权、民主与地方政府公共责任建设

    课程目标134

    提交课程论文1

    5.地方治理转型与我国的政治发展——基于温州和太原地方治理案例的分析

    课程目标134

     

    6.转型社会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从社区治理创新的视角出发

    课程目标13

    提交课程论文1

    7.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课程目标13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资料

    1)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黄建洪.中国开发区治理与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王雪丽.中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制订人:吴大庆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基层民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基层民主制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大庆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基层民主制度》课程通过对基层民主的深入思考,依托中国基层民主的实践,清晰地解读了基层民主的内涵及外延。在此基础上,书中对基层民主的分类进行了新的阐释,将基层民主分为社团民主、社区民主、企业民主、网络民主、协商民主等部分进行专题论述,扩展了公众对基层民主的一般理解,并且分析这些基层民主制度具体的运行实态与存在的问题,揭示中国基层民主的特点及走向。

    通过《基层民主制度》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基层民主制度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层民主制度的基本理论,熟悉基层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使员工能够对国内外基层民主或草根民主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认识和实践基层民主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基层民主的现实问题。

    2.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形成的历史脉络、组成部分、关键内容与实现机制。

    3.认清走中国特色民主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4.提高与基层民主制度相关的政治术语规范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基层民主制度相关概念以及形成历史

    课程目标124

    1.基层民主制度的有关概念

    2.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发展阶段、现状与展望

    3.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研究

    1.能够掌握基层民主的概念;

    2.了解基层民主的发展历史脉络;

    3.了解我国基层民主研究现状

    1.课堂教学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我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回顾中突出基层民主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2. 社团民主

    课程目标12

    1.社团民主概论

    2.政党民主

    3.人民团体民主

    4.单位民主

    5.军事民主

    1.能够把社团民主、政党民主、人民团体民主、单位民主、军事民主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类民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体制改革要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各类主体民主的发扬离不开党的领导。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我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回顾中突出发扬各类主体民主的价值和意义。

    3.社区民主

    课程目标124

    1.社区民主概论

    2.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3.业主自治

    4.农村村庄民主

    5. “村改居与社区治理中的农民权利问题

    1.掌握社区民主、城市社区区民自治、业主自治、农村村庄自治、村改居的概念;

    2.联系实际分析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与村民自治的具体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城乡居民是民主政治的推动者。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概况的理解中把握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的价值和意义,突出群众的首创精神。

    4.企业民主

    课程目标124

    1.企业民主概论

    2.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3.股东大会与股东会

    4.独立董事制度

    5.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民主治理

    1.掌握企业民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概念,;

    2、了解股东大会和股东会的运作规程;

    3.了解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民主治理的实现途径。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企业员工推举自己的代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民主的重要体现。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概况的理解中把握企业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员工的首创精神。

    5.网络民主

    课程目标1234

    1.网络民主概论

    2.网络民主对基层民主的影响

    3.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发展

    4.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路径

    1.掌握马网络民主的涵义;

    2.理解网络民主对基层民主发展的地位和意义;

    3.理解网络民主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与主要问题;

    4.联系历史与事实,探索中国网络民主的具体路径。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一种理论永葆生机的法宝,网络时代是充满新生事物的时代。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概况的理解中把握网络的价值和意义,突出网络民主和网络安全的关系。

    6.协商民主

    课程目标123

    1.协商民主定义

    2.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

    1.掌握协商民主的概念;

    2.理解基层民主协商的发展历程与地位、意义

    1.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战组织形式,协商民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概况的理解中把握协商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协商民主曾经迎来了新中国政府的诞生,今天依旧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7.票决民主

    课程目标1234

    1.票决是民主的形式

    2.直接民主票决

    3.间接民主票决

    4. 基层民主制度的新发展

    1.掌握票决民主概念;

    2.了解直接票决与间接票决的运作内容与形式;

    3.领会基层民主的发展新动向。

    1.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投票权是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各种投票方式是利于弊的辩证统一,善于在利弊权衡中发展票决民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概况的理解中把握票决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突出票决民主规则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讨论、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 基层民主制度相关概念以及形成历史

    课程目标124

     

    课程成绩通过三次平时作业和教学参与状况评定。另外附以说明: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1次,将在第一次作业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情况评分记入第二次平时作业成绩,具体办法是与第二次书面作业成绩平均,得出第二次平时成绩。

    共三次成绩,除前两次提到的作业外,还有一次作业,形式包括前面提及的课程论文,每次成绩满分一百分,最后取平均分。总评成绩=作业成绩(80%+ 教学参与状况(20%)。

    2. 社团民主

    课程目标12

    提交课程论文1

    3.社区民主

    课程目标124

     

    4.企业民主

    课程目标124

    提交课程论文1

    5.网络民主

    课程目标1234

     

    6.协商民主

    课程目标123

    提交课程论文1

    7.票决民主

    课程目标1234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王圣诵,王兆刚等.基层民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主要参考资料

    1)盖伊彼得斯.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程彬编.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研究.上海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任中平等.巴蜀政治:四川省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制订人:吴大庆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比较基层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比较基层治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比较基层治理》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国家的长期稳定离不开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责任、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和法律保障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是人类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本课程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基层治理的现状、成就及理念并且与国外的基层治理做比较,便于了解我国的基层治理的进程,同时也对了解比较基层治理概念有所帮助。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让员工掌握比较基层治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比较基层治理的方法以及主要理论。通过比较基层治理的描述与解释的功能,来为比较研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背景知识。

    2.培养科学地运用本课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的能力,分析当今基层问题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3.扩大员工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

    4.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基层治理的内涵

    课程目标123

    1.我国传统基层治理的历史脉络

    2.不同视角下的下的基层治理

    1.了解现代民族国家与基层问题的由来。

    2.掌握改革以来基层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与现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基层治理的内涵、了解中国基层治理的发展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中国基层治理的体系进行学理分析,让员工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实用性。

    2.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制度设计

    课程目标1234

    1.公共权威与社区运行的机制

    2.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

    3.基层治理的体系建构

    .了解基层治理的体系建构。

    .掌握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3. 基层治理主体与治理结构

    课程目标1234

    1.治理主体的概念

    2.基层治理主体的变迁

    3.治理结构的概念

    4.基层治理结构的变迁

    1.了解基层治理主体的变迁。

    2.掌握治理主体与治理结构的的概念。

    3.了解治理结构的变迁。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4.基层治理方式与治理机制

    课程目标1234

    1.治理方式的概念

    2.治理方式的国际化

    3.治理主体的相互关系

    4.基层治理机制的核心

    .了解治理方式的国际经验 。

    .了解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掌握基层治理的核心平台建设。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5、有效的政府治理

    课程目标1234

    1.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2.基层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

    3.政府治理的方向与职责

    1.掌握基层党组织在共治中的作用。

    2.了解基层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

    3.掌握政府治理的发展方向与职责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服务社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所起到作用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中国在基层治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让员工体会到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6. 市场与社会组织

    课程目标1234

    1.市场在基层治理的作用

    2.社会组织是共治的基础

    1.基层治理对中国市场资源的作用。

    2.了解海外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3.了解中国社会组织的现况。

    4.了解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7. 基层治理的未来

    课程目标1234

    1.基层治理融入城区发展

    2.基层治理里的市民参与

    3.全球化视角下的基层治理

    1.掌握基层治理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基层治理的内涵

    课程目标123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与表现、小组汇报、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及课堂表现(10%+小组作业汇报(50%+课程论文(4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课堂表现: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视情况打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

    2.小组作业汇报:根据每章节相关内容,拟定问题,员工分组确定小组任务,要求小组成全全员参与,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等方式共同完成,每组汇报一次,满分100分。

    3.课程论文一篇。

    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制度设计

    课程目标1234

    小组报告12

    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1234

     

    有效的政府治理

    课程目标1234

     

    市场与社会组织

    课程目标1234

     

    基层治理的未来

    课程目标1234

    课程论文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唐奕.基层治理之路.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书

    1.(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讲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中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公共部门职位分类、公共部门人员的招用、公共部门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公共部门人员的培训、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管理、公共部门人员的报酬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同时,对国内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改革完善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的人事管理综合素质,使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及政策法规,以及先进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制度化内容和规律性趋势,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2.国外公务员制度及其改革

    3.中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改革

    1.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沿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2.掌握公共部门的涵义及分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特征和原则,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基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3.理解国外公务员制度及其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其趋势。

    4.理解中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改革的背景、问题及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法治意识、科学态度、辨识能力、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历程的学习,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通过介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基础,培养员工的法治意识。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路径分析,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课程目标14567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

    1.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及功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供求预测的方法。

    2.理解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因素。

    3.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

    4.应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及其发展路径,提高员工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3.公共部门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4567

    1.公共部门人事分类概述

    2.公共部门职位分类的原理及方法

    3.国外公务员职位分类

    4.中国公共部门职位分类

    1.了解公共部门人事分类的涵义、形态、原则、功能,国外公共部门职位分类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公共部门职位分类的原理及方法,公共部门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

    3.掌握职位分类的结构、原则、程序,职位分类的发展趋势,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分类的基本架构。

    4.应用职位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改革及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政治导向、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公共部门人事分类技术的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公共部门人事分类的中国特色及其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4.公共部门人员的招用

    课程目标14567

    1.人员招用的一般程序

    2.公共部门人员招用中的面试

    3.公共部门人员招用中的测试

    1.了解人员招用的一般程序及常见的招募途径,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招用的程序,国外公务员的招用程序。

    2.理解素质模型的基本理论,国外公务员的素质框架。

    3.掌握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人员招用中的面试与测试。

    4.应用人员招用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务员录用的现状及对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人员录用制度的历史沿革,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录用制度的特色优势及其发展完善,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远大理想,以及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5.公共部门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1.职业生涯发展概述

    2.公共部门人员的生涯规划

    3.公共部门人员的生涯管理

    1.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理论,公共部门人员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掌握公共部门人员的生涯管理。

    4.应用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中国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梳理中国公共部门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帮助,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远大理想,以及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

    6.公共部门人员的培训

    课程目标14567

    1.公共部门人员培训概述

    2.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需求分析

    3.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4.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实施与评估

    1.了解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流程,公共部门人员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方法。

    2.理解人员培训的基本理论,公共部门人员培训效益评估。

    3.掌握公共部门人员培训需求分析的程序。

    4.应用培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现状及其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导论自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培训制度,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道路自信,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7.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

    课程目标14567

    1.激励理论概述

    2.国外公务员的激励制度

    3.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制度

    1.了解中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及其实施,事业单位的人员激励制度,国外公务员的激励制度。

    2.理解人员激励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

    3.掌握全面奖惩战略及其实施。

    4.应用激励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激励的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文化自信、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激励理论的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和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激励制度的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8.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绩效管理概述

    2.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计划的制订

    3.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实施

    4.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反馈与改进

    1.了解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概念,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方法。

    2.理解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

    3.掌握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计划的制订,公共部门人员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实施,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反馈与改进。

    4.应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考核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绩效管理一般理论的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考核奖惩制度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9.公共部门人员的报酬

    课程目标14567

    1.报酬与薪酬概述

    2.薪酬制度的公平原则

    3.公共部门人员薪酬等级制度的设计

    4.公共部门人员的社会保险

    1.了解报酬和薪酬的基本理论,国外公务员的报酬现状,薪酬等级设计的方法。

    2.理解全面报酬理论,薪酬制度的公平原则,宽带薪酬结构理论。

    3.掌握公共部门的薪酬困境,中国公务员的薪酬构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的社会保险。

    4.应用报酬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报酬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激发员工的科学态度、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制度变迁与时俱进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报酬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教学参与(30%+案例讨论(30%+课程论文(3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通过员工在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网络课程参与率很高。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网络课程参与率高。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较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一般。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低。

    3.案例讨论。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8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4.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选题不符合课程研究方向;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3.公共部门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4.公共部门人员的招用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5.公共部门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6.公共部门人员的培训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7.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8.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9.公共部门人员的报酬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吴志华,刘晓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志华.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1[]诺伊.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英文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克林格勒,纳尔班迪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第6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伯曼,韦斯特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派恩斯.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5)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刘晓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孙柏瑛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8)吴志华,刘晓苏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萧鸣政.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周均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制订人:刘晓苏

     202012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玉磊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是以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特色课程。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主要讲授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介绍介绍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理论渊源、文化基础、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主要内容涉及行政机构与体制建设、周恩来的外交行政、周恩来行政哲学、周恩来行政监督思想、周恩来与毛泽东行政管理思等。

    通过《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周恩来行政管理规律、内容和特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的行政管理综合素质,使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行政管理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周恩来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了解周恩来行政管理管思想当前影响。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熟悉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创新和改革,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初步从事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L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L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行政方略概述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方略的概念

    2.周恩来是行政管理的奇才

    1.了解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2.了解周恩来行政方略。

    3.掌握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政观、中国智慧、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行政方略的概念和周恩来行政方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行政观;通过阐释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使员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解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使员工了解中国智慧,增强道路自信。

    2.周恩来行政哲学精神

    课程目标26

    1.“人和内涵解读;2.周恩来人和精神表现

    1.了解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维。

    2.了解周恩来行政学的哲学基础。

    3.理解周恩来人中庸之道、知权变通思想。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人和内涵解读和周恩来人和精神表现,使员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维、周恩来行政学的哲学基础,使员工进一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

    课程目标2345

    1.科学决策

    2.执行决策

    1.了解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和多方听取意见。

    2.掌握科学预见,循序渐进方法。

    3.了解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历史唯物主义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科学决策和执行决策的思想,使员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群众路线的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非凡的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2345

    1.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

    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了解说真话、言行一致、务实精神、身教重于言教。。

    了解到群众中去、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虚心向群众学习。

    了解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坚持民主集中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团结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非凡的领导艺术使员工树立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团结的工作作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5.人才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吸引人才

    2.使用人才

    3.信任人才

    4.培养人才

    1.了解人才专红结合和吸引人才方法。

    2.理解任人唯贤、按其所长安排岗位。

    3.掌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人才管理思想特别是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思想,使员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

    6.经济建设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经济工作实事求是

    2.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

    3.坚持全民、集体、个人所有制

    4自力更生,争取外援

    1.了解注重调查研究方法。

    2.了解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活一点有好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制度优势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使员工树立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通过讲解坚持全民、集体、个人所有制,使员工从经济领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文化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2.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3.发扬艺术民主 尊重艺术规律

    4.发展医疗事业

    1.了解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理解遵循文艺规律、关爱文艺人士。

    3.掌握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文化管理思想,使员工树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思想,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道路自信。

    8.廉洁从政

    课程目标23456

    1.扩大民主 反腐倡廉

    2政府接受各方监督

    1.了解政府必须根除腐败。

    2.理解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扩大民主。

    3.掌握加强民主协商、接受各方面监督。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以人民为中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职业道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廉洁从政思想,宣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廉文化,使员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恪守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观。

    9.外交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丰富外交思想

    2.外交管理实践

    1.了解独立自主原则。

    2.理解外交与革命辩证关系。

    3.掌握外交方针制定。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独立自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外交管理思想,了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使员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行政方略概述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3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3篇课程论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周恩来行政哲学精神

    课程目标26

    提交课程论文1

    3.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

    课程目标2345

     

    4.非凡的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2345

     

    5.人才管理

    课程目标2345

     

    6.经济建设管理

    课程目标2345

    提交课程论文1

    7.文化管理

    课程目标2345

     

    8.廉洁从政

    课程目标23456

     

    9.外交管理

    课程目标2345

    提交课程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李世英.周恩来行政理论与实践.北京:红旗出版社,1989.

    2.主要参考资料

    1)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韩同友.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周毅之.周恩来行政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张红安.周恩来领导者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玉磊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是以社会风险、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中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危机管理的系统与结构、危机管理的战略与政策、危机的风险与风险管理、危机规划、危机预警、危机的疏缓与预防、危机的准备与就绪、危机的回应与应对、危机的恢复与重建等。

    通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使员工能够对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素质,具备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够具备公共危机管理的实务操作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风险社会背景下国家公共生活中日益增多的公共危机,熟悉当代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公共危机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公共危机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危机决策、危机预警、危机应对、危机沟通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危机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强烈的从事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危机与危机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1.危机的性质与类型

    2.危机的影响

    3.危机的性质与特征

    4.危机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结构

    1.掌握危机突发性、威胁性、扩散性、不确定性等性质,明确公共危机的四种类型。

    2.了解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政治影响。

    3.理解危机管理非常态管理的特性,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

    4.了解危机管理者的角色、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风险观、危机意识、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危机的性质与类型、影响、性质与特征,引导员工树立风险社会背景下正确的风险观、危机意识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危机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结构,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2.危机管理的系统与结构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

    2.危机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3.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组织 

    1.了解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公众等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

    2.掌握中国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主要特点。

    3.了解危机管理组织的基本要素,掌握如何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组织。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责任、制度优势、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培养员工在危机管理中的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了解个人、家庭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比较中外危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中国应急管理的制度优势;通过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组织讲解,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3.危机管理的战略与政策

    课程目标1235

    1.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

    2.危机管理的战略选择

    3.危机管理的政策工具 

    1.熟悉全面整合危机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成要素。

    2.了解危机管理战略选择的主要内容。

    3.掌握危机管理政策工具的种类以及每类政策工具的特点与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优势、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进一步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中国应急管理的制度优势;通过讲解危机管理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工具,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4.危机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风险的概念与内涵

    2.风险管理的基本性质

    3.风险管理的过程分析

    4.公共危机的风险管理

    1.了解风险的定性和定量概念,明确风险的内涵。

    2.了解风险管理的概念、流程以及效用。

    3.了解分析与规划、执行与控制、沟通与协商、监测与评价四个风险管理过程。

    4.了解公共危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风险观、总体国家安全观。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风险的概念与内涵、风险管理的基本性质与过程分析、公共危机的风险管理等内容,培养员工正确的风险观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是中国当前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国内风险环境。

    5.危机规划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规划的基本概念

    2.危机规划的任务与性质

    3.危机规划的内容与结构

    4.危机规划过程

    1.了解广义的危机规划与侠义的危机规划,熟悉危机规划的概念。

    2.熟悉危机规划的任务、性质、内容与过程。

    3.了解危机规划的文本结构、特征和危机规划的模本。

    4.了解危机规划过程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步骤。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6.危机预警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预警的概念与功能

    2.危机预警系统及其建设

    3.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

    4.危机预警的问题与改进

    1.熟悉危机预警的概念、原理和功能。

    2.了解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要求、建设原则、设计原理、工作流程和组成部分。

    3.熟悉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4.了解危机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和完善危机预警。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7.危机的疏缓与预防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疏缓的概念与性质

    2.危机疏缓与危机风险评估

    3.危机疏缓战略

    4.危机疏缓的项目与措施

    1.掌握危机疏缓的定义、作用、特性以及基本过程。

    2.了解危机风险评估的含义、内容、系统与过程。

    3.了解危机疏缓战略的概念、性质、内容。

    4.了解多样化的危机疏缓项目与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8.危机的准备与就绪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准备的概念与性质

    2.危机准备的层次与内容

    3.危机准备的基本框架

    1.熟悉危机准备的概念、性质。

    2.了解不同层次的危机准备、危机准备的具体内容以及危机准备的效用。

    3.了解危机准备的基本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9.危机的回应与应对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

    2.危机的初始回应

    3.危机的受害者处置

    4.危机的参与者管理

    1.了解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

    2.熟悉危机初始回应的基本过程。

    3.熟悉危机受害者处置的基本内容。

    4.了解危机参与者管理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10.危机的恢复与重建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恢复与恢复管理

    2.损失评估

    3.短期恢复

    4.长期重建

    1.熟悉危机恢复的概念、类型,了解危机恢复管理的具体过程。

    2.了解损失评估的类型、方法、困难与步骤。

    3.熟悉短期恢复的具体内容。

    4.熟悉长期重建的具体内容以及重建与危机管理其他阶段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危机与危机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3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3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危机管理的系统与结构

    课程目标1235

     

    3.危机管理的战略与政策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4.危机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课程目标1235

     

    5.危机规划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危机预警

    课程目标1235

     

    7.危机的疏缓与预防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8.危机的准备与就绪

    课程目标1235

     

    9.危机的回应与应对

    课程目标1235

     

    10.危机的恢复与重建

    课程目标1235

    提交课程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张成福,唐钧,谢一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主要参考资料

    1)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唐钧.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迈克尔·K·林德尔.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会保障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蒋邦文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社会保障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介绍并分析了社会保障学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历程。包括社会保障思想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的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优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企业年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这四大部分。通过对社会保障基本知识的讲述,重点运用逆向选择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剖析社会保障中的问题,提高员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专业相关基础理论。

    3.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以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掌握社会保障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 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L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M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 社金保障的概念及体系

    课程目标123

    1. 社会保障的概念及特征

    2. 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

    3. 社会保障的功能、原则及形式

    1. 了解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2. 掌握社会保障的制度结构

    3. 理解社会保障的功能、原则及形式

    1. 课堂讲授

    2. 课后案例讨论

    3.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1. 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

    2. 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3. 我国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

    1. 理解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

    2. 掌握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3. 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理论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体架构中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社会保障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 养老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 养老保险概述

    2. 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3. 各国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1.了解养老保险的含义、特徵与原则

    2. 掌握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国

    3. 理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筹集

    4. 掌握领取养老金的资格条件、徽费与给付

    5. 掌握各国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课程目标14567

    1.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2.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3.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阶制度

    1. 理解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2. 了解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行制度与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内容

    3. 了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4. 掌握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现行制度

    5. 掌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及现状

    6. 掌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网题及完善对策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讲解,树立员工的正确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5. 医疗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 医疗保险的制度的概述

    2. 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

    3. 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

    4.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

    5.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 了解医疗保险的含义与特征

    2. 理解医疗保险系统的主体及建立原则

    3. 掌握医疗保险的建立和发展

    4. 了解各种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

    5. 理解社会医疗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与规避

    6. 掌握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及负担方式

    7. 了解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与特征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6. 失业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 失业保险概述

    2. 失业保险的发展及制度模式

    3. 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4. 我国失业保险

    1. 了解失业保险的相关概念

    2. 了解失业保险的特征与功能

    3. 掌握失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4. 了解失业保险的制度模式

    5. 掌握失业保验基金的筹集

    6. 掌握失业保验的覆盖范围

    7. 了解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与给付

    8. 掌握我国失业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7. 工伤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 工伤保险概述

    2. 工伤保险制度的框架及内容

    3. 我国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

    4. 我国工伤保险现行制度

    1. 了解工伤及工伤保验的含义与原则

    2. 理解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与工伤保险的制度模式

    3. 掌握工伤保险的范围

    4.了解工伤保阶基金的筹集

    4. 掌握劳动能力鉴定与工伤保险待遇给付

    5. 理解我国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

    6. 掌握我国工伤保险的资格条件、劳动能力与待遇标准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8. 生育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 生育保险概述

    2. 生育保险制度框架及内容

    3.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

    1. 理解生育保险的含义与特征,

    2. 掌握生育保险建立的意义与类型

    3. 理解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4. 掌握生育保险制度框架及内容

    5. 理解我国生有保险的发展历程

    6. 掌握我国生有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9. 社会救助

    课程目标14567

    1. 社会救助概述

    2.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

    3.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4. 我国灾害救助

    5. 我国农村救助制度

    1. 掌握社会救助的含义、特徵与原则

    2. 理解社会救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3. 掌握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

    4. 理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 掌握我国自然灾害与灾害教助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0. 杜会福利

    课程目标14567

    1. 社会福利的制度内涵及意义

    2. 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

    1.了解灵活就业的概念、历史与现状

    2. 理解社会相利的历史沿革

    3. 掌握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

    4. 理解我国社会福利状况的评价

    及展望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1. 杜食优抚

    课程目标14567

    1. 杜会优抚概述

    2. 我国社会优抚

    3. 我国社会优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 了解社会相利的内涵与特征

    2. 理解社会优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

    3. 掌握我国社会优抚的历史与主要内容

    4. 掌握我国社会优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2.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 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成路线与运行轨迹

    2.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3. 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保障机制与代际赡养关系

    4. 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方式中的受益基准制和缴费基准制

    5.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保值增值

    6. 社会保障基金与相关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

    7. 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

    1. 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成路线与运行轨迹

    2. 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3. 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保障机制与代际赡养关系

    4. 掌握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方式中的受益基准制和缴费基准制

    5. 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与保值增值原理

    6. 理解社会保障基金与相关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

    7. 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机制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3. 杜会保障法

    课程目标14567

    1. 社会保障法概述

    2. 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

    3.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理解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特征

    2. 掌握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

    3. 理解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

    4. 掌握杜会保障法的内容

    5. 理解我国杜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6. 掌握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4. 企业年金

    课程目标14567

    1. 企业年金概述

    2. 我国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

    必要性

    3.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过程及

    实施现状

    4. 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

    1. 理解企业年金的定义与功能

    2. 掌握我国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3. 理解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运行现状

    4. 掌握与节绝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

    1. 课堂讲授

    2. 课堂讨论

    3. 课后案例讨论

    4. 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 社金保障的概念及体系

    课程目标123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课堂参与(20%+案例讨论(30%+课程论文(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案例讨论

    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4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4.课程论文

    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2.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3. 养老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4.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课程目标14567

     

    5. 医疗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6. 失业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7. 工伤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8. 生育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9. 社会救助

    课程目标14567

     

    10. 杜会福利

    课程目标14567

     

    11. 杜食优抚

    课程目标14567

     

    12.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3. 杜会保障法

    课程目标14567

     

    14. 企业年金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份、课程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刘晓梅,邵文娟主编.社会保障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2)赵曼.社会保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主要参考书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齐海鹏,金双华,刘明慧.社会保障.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6)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7)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制订人:蒋邦文  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民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4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民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朱金东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民法》是以民事法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含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员工能够掌握民法基本知识,以及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训练员工的民法思维,教会员工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掌握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中基本民法知识和基础原理,了解民法学科前沿问题。

    2.初步具备理性判断事务的能力,初步掌握民法思维的基本方法,重点是法律关系分析法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3.初步具备发现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初步掌握民事法律实务的基本技能,能够比较流利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5.掌握民法重点法条,开拓学术视野,了解民法学科前沿问题。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总则

    课程目标1

    1.民事主体

    2.民事法律行为

    3.代理

    4.诉讼时效

    1.了解自然人、法人和民法基本原则;

    2.理解民事法律行为、代理;

    3.掌握民事法律行为。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民法典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民法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关系,理解深入英烈条款,掌握好人条款,阐述文明行为的民法意义,引导员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法功用。

    物权

    课程目标12

    1.物权基础理论

    2.所有权

    3.用益物权

    4.担保物权

    1.了解物权基本原则、定义和特征;

    2.理解所有权;

    3.掌握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平等价值观、法治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物权基本原则、定义和特征,理解所有权,掌握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引导员工确立物权平等保护观念,合理处理物权纠纷,达到定分止争效果。

    合同

    课程目标1

    1.合同通则

    2.典型合同

    3.准合同

    1.了解合同订立、转移和消灭;

    2.理解买卖合同;

    3.掌握合同效力。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自由价值观、诚信价值观;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合同订立、转移和消灭的规则,理解买卖合同的基本特质,掌握合同效力,能够灵活处理合同纠纷,引导员工确立合同自由、有约必守的价值。

    人格权

    课程目标12

    1.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2.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3.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1.了解身体权、姓名权和肖像权;

    2.理解名誉权和荣誉权;

    3.掌握隐私权。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2

    课程思政元素:自由价值观、法治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身体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理解名誉权和荣誉权,掌握隐私权,切实保障民事主体人格权,引导员工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

    婚姻家庭

    课程目标1

    1.结婚

    2.夫妻关系

    3.离婚

    4.收养

    1.了解结婚和收养条件;

    2.理解夫妻关系;

    3.掌握离婚。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自由价值观、平等价值观、优良家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理解婚姻自由的意义,掌握夫妻关系中平等价值观的规范表达与具体运用,引导员工将优良家风落实于家事纠纷中。

    继承

    课程目标12

    1.法定继承

    2.遗嘱继承

    3.遗赠

    4.遗赠扶养协议

    1.了解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的概念、特征和适用范围;

    2.理解遗嘱的性质、形式、效力;

    3.掌握遗赠的有效要件、继承权的丧失和放弃。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平等价值观、优良家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理解继承纠纷中男女平等的意义,通过辨析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的适用范围和各自特征,引导员工将优良家风落实于遗产分配纠纷中。

    侵权责任

    课程目标1

    1.一般侵权构成要件

    2.侵权责任形式

    3.特殊侵权行为

    1.了解一般侵权构成要件、抗辩事由;

    2.理解赔偿损失;

    3.掌握特殊侵权行为。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5

    课程思政元素:自由价值观、和谐价值观、文明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理解侵权责任中自由价值与权益保障的内在关联,通过高空抛物致人损害典型案例、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典型案例、环境污染责任典型案例,引导员工深刻理会和谐价值观、文明价值观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总则

    课程目标1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20%+课堂表现(20%+课后作业(60%)。具体如下:1.课堂出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3.课后作业: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3份,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物权

    课程目标12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合同

    课程目标1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人格权

    课程目标12

     

    婚姻家庭

    课程目标1

     

    继承

    课程目标12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侵权责任

    课程目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民法学》编写组.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梁慧星.民法第一课.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郭明瑞.民法总则通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制订人:朱金东

     2020 6

     

     

     

    《刑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4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刑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黄瑛琦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刑法》是研究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由总论、分论两编组成,《刑法》重点学习总论部分。总论主要涉及犯罪论、刑事责任和刑罚论。主要内容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一般原理;犯罪构成的一般理论;排除犯罪事由的种类和认定理论;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形态的一般理论;共同犯罪的一般理论及刑事责任的承担;罪数的一般理论;主刑和附加刑的种类和具体运用原则、刑罚的执行以及消灭的一般理论等一系列知识。

    本课程通过追踪刑法学最新研究动态、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员工解决刑法教学中的理论难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在深刻理解刑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刑法的司法实践,学会用刑法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去考察、分析、理解、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犯罪与刑罚问题,成为掌握掌握政治学、行政学及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刑法总论、犯罪、刑罚等刑法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刑法学科前沿问题。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有关刑法总则、犯罪、刑罚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初步具备理性判断事务的能力,初步掌握刑法思维的基本方法,重点是罪与非罪的认定、构成何罪、刑罚配置的分析和认定的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初步具备发现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当代中国政治的相关制度和政策。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初步掌握法律实务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处理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受到法律知识的良好熏陶,初步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和国家行政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刑法学基本范畴

    课程目标1.2.3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本质

    3.刑罚的概念与功能  

    4.刑法概念、性质与任务  

    1.能够掌握犯罪、刑罚与刑法的概念,理解刑法的性质;

    2.了解刑罚的功能。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正义理念、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刑法及刑罚的概念及功能等,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与正义理念;通过对犯罪概念与本质的分析,提高员工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2.刑法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2.3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刑均衡原则

    3.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1.能够掌握罪刑法定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派生原则

    2.能够掌握罪刑均衡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含义;

    3.具备较高的结合实际案件进行分析的能力。

    1.课堂教学

    2.课内外实践:进行案件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正义理念、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刑法的基本原则,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刑法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基本原则的优势,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与正义理念,提高员工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3.刑法适用范围

    课程目标2.3

    1.刑法的空间效力 

    2.刑法的时间效力

    1.熟悉刑法的效力范围认定的思维方式,具备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2.掌握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3.了解溯及力的概念,具备认定法条是否具有溯及力的能力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国家主权观念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刑法在管辖上的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增强维护国家主权的观念。

    4.犯罪构成

    课程目标2.3

    1.犯罪客体

    2.犯罪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

    1.掌握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及各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

    2.各犯罪构成要件及要素的联系与区别;

    3.能够对犯罪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认定。

    1.课堂教学

    2.课内实践:庭审观摩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规范意识、正义理念、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深度理解行为成立犯罪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与规范意识,激发员工对犯罪行为进行谴责的正义理念,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5.主观构成要件要素

    课程目标2.3

    1.犯罪故意

    2.故意的分类  

    3.犯罪过失

    4.过失的种类  

    5.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1.能够熟记故意和过失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掌握不同的概念和内涵;

    2.能够分清不同犯罪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1.课堂教学

    2.课内实践:针对不同案件进行讨论、交流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犯罪故意与过失等罪过理论,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6.不作为犯罪与认识错误

    课程目标2.3

    1.不作为犯罪

    2.认识错误

    3.无罪过事件

    4.动机与目的

    1.熟悉并掌握不作为犯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2.掌握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3.了解无罪过事件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1.课堂教学

    2.课内实践:针对不同案件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予引导和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不作为犯罪与认识错误,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7.阻却违法及责任事由

    课程目标2.3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3.责任无能力

    4.欠缺违法性认识

    5.期待不可能

    1.熟记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概念及其基本构成;

    2.了解其他违法和责任阻却事由。

    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正义理念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其他违法阻却事由,让员工了解正当行为与犯罪的界限,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树立同犯罪作斗争的正义理念。

    8.犯罪特殊形态

    课程目标2.3

    1.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  2.未完成形态的范围

    3.犯罪预备形态

    4.犯罪未遂形态

    5.犯罪中止形态

    1.熟记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特征、类型、认定、处罚;

    2.理解不能犯;

    3.具备认定犯罪形态的能力。

    1.课堂教学

    2.课内实践:针对不同案件进行讨论认定、交流确定,教师给予引导和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正义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故意犯罪的不同停止形态,让员工了解故意犯罪的不同危害程度,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正义精神。

    9.共同犯罪

    课程目标2.3

    1.概念

    2.成立范围  

    3.共犯与正犯

    4.教唆犯

    5.主犯  

    6.从犯  

    7.胁从犯

    1.掌握共同犯罪的概念,及特征,全面掌握共犯人的分类,概念、特征及处罚;

    2.熟悉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处罚。

    1.课堂教学。

    2.课内外实践: 各个小组根据案例,完成共同犯罪与否的认定。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共同犯罪的概念、分类及处罚,让员工了解共同犯罪的巨大危害,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10.罪数

    课程目标2.3

    1.区分罪数的标准

    2.法条竞合  

    3.想象竞合

    4.实质的一罪

    5.法定的一罪

    6.处断的一罪

    1.掌握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合的区别能力;

    2.了解区分罪数的标准;

    3.拥有分清一罪与数罪的能力。

    1.课堂教学

    2.课内实践:教师引导,各个小组根据自身策划书形成提案,并组织进行模拟比稿活动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与正义理念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一罪与数罪、一罪的特殊类型,让员工了解犯罪的准确认定,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员工的正义理念。

    11.刑罚根据与种类

    课程目标2.3

    1.一般预防论

    2.特殊预防论

    3.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4.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1.掌握主刑与附加刑的概念和具体内容;

    2.了解刑罚的根据。

    1.课堂教学

    2.课内实践:针对性小案例分析和讲解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与正义理念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刑罚的根据、功能与种类,让员工了解刑罚制裁的报应性与预防性,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员工的正义理念。

    12.刑罚裁量

    课程目标2.3

    1.量刑的特征、原则、意义

    2.量刑情节的概念、特征、分类、适用、冲突

    3.累犯

    4.自首、坦白、立功

    1.掌握累犯、自首和坦白的概念和具体内容;

    2.了解量刑的特征、原则与立功。

    3.具备认定自首情节的能力,并能够分清自首和坦白的界限。

    1.课堂教学

    2.课内实践:针对性小案例分析和讲解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与正义理念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刑罚的裁量制度,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员工的正义理念。

    13.刑罚执行与消灭

    课程目标2.3

    1.刑罚执行概念、特征和内容

    2.缓刑的概念和意义、适用条件、考验期、考察、禁止令、撤销

    3.减刑的概念、适用条件、程序

    4.假释的概念、条件、考验、撤销

    5.刑罚消灭概念、特征

    6.时效概念、根据、期限、计算、中断和延长

    7.赦免和特赦概念特征

    1.掌握缓刑和假释的概念、条件、考验、禁止令及撤销;

    2.掌握时效概念、根据、期限、计算、中断和延长

    3.了解减刑的概念、适用条件、程序。

    4.具备分清缓刑和假释的条件、考验及撤销的能力以及时效的中断和延长的认定能力。

    1.课堂教学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与正义理念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刑罚的执行与消灭,让员工了解刑罚在执行中的效能,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规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员工的正义理念。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刑法学基本范畴

    课程目标1.2.3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综合成绩(100%)=平时成绩(60%+期末论文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又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成绩,分别占平时成绩的30%50%2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考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课后作业2份,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论文。具体方案:总分为100分,以提交小论文方式进行,小论文要求有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论证过程。

    2.刑法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2.3

     

    3.刑法适用范围

    课程目标2.3

     

    4.犯罪构成

    课程目标2.3

     

    5.主观构成要件要素

    课程目标2.3

    提交课后作业1

    6.不作为犯罪与认识错误

    课程目标2.3

     

    7.阻却违法及责任事由

    课程目标2.3

     

    8.犯罪特殊形态

    课程目标2.3

     

    9.共同犯罪

    课程目标2.3

    提交课后作业一份

    10.罪数

    课程目标2.3

     

    11.刑罚根据与种类

    课程目标2.3

     

    12.刑罚裁量

    课程目标2.3

     

    13.刑罚执行与消灭

    课程目标2.3

    提交期末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贾宇.马工程教材 刑法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

    2.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九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周光权.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黄瑛琦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4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民事诉讼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宪法等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喻怀峰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和反诉,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民事诉讼管辖制度,民事诉讼主体制度,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制度,法院调解制度,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民事执行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等等。该课程所依托的民事诉讼法是国家为数不多的重要基本法,在整个民事程序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和基础性地位。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公正理念和规则意识,塑造合格的民事诉讼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者,促进公正司法和公正执法,而且基于本课程所具有的操作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还对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殊作用。

    现学院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民事诉讼局、民事诉讼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校外固定实习基地在内的多个实践场所,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对员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同时,还积极探索出了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受到员工欢迎,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门课的教学,应使员工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民事诉讼制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熟悉与民事诉讼相关的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

    2.准确把握民事诉讼法的特点,正确认识民事诉讼法的调整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民事诉讼法学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3.树立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之为指导,引导员工正确理解该理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4.结合民事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将来民事诉讼实践工作的需要。

    5.培养和提高员工运用民事诉讼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课程目标12

    1.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概述

    1.了解一下生活中哪些关系由民事诉讼法调整以及学习的方法。

    2. 重点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含义、特征。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法治精神、探索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纠纷化解可以培养员工科学精神、民事诉讼的终局性纠纷化解可以培养员工的法治精神、多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把握和调适可以培养员工的探索精神等。

    民事诉讼

    法律关系

    课程目标123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3.民事诉讼法律事实

    1.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大概内容,并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2.重点掌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主体。

    3.掌握民事诉讼法律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法治精神、逻辑思维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精神体现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观性和抽象性、法治精神体现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恰当理解、逻辑思维体现在员工需要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掌握等。

    诉与诉权

    课程目标12345

    1.

    2.诉权

    1.了解诉与诉权的基本内容,分析诉权与诉讼权利之间的若干关系。

    2.重点掌握诉的概念和特征以及诉的要素,诉权的含义。

    3.运用诉与诉权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宪法精神、法治精神和实践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诉权讲授中贯彻宪法精神、诉的分析中融入法治精神、诉的实践中培养员工的实践意识等。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12345

    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2.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3.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辩论原则 等

    1.了解基本原则的概念、功能及意义等内容,并对平等原则、对等原则和辩论原则等作简要分析。

    2.重点掌握辩论原则、处分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3.运用基本原则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指导思想、意识形态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基本原则的归纳可以培养员工科学精神(哪些原则可以归纳进基本原则当中,为什么等)、基本原则的理解深刻反应了法治建设中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基本原则的抽象性以及基本原则的中国特色思想反应了意识形态正确培养的重要性。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课程目标12345

    1.基本制度的概述

    2.合议制度

    3.陪审制度

    4.回避制度

    5.公开审判制度

    6.两审终审制度

    1.了解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相关内容及制度之间的关联。

    2.重点掌握公开审判制度。

    3.运用基本制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建设、法治要求、程序保障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该章节内容体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对制度的沿革遵守可以启发员工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要求、制度内容的讲解中引导员工认识到制度的本质在于正当的程序保障等。

    主管与管辖

    课程目标1235

    1.民事诉讼主管

    2.管辖概述

    3.级别管辖

    4.地域管辖

    5.裁定管辖

    6.管辖权异议

    1.了解主管和管辖的基本知识,并对主管作简要分析。

    2.重点掌握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等管辖制度的法律规定。

    3.运用管辖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接近司法、方便当事人和法院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管辖内容的确定有助于员工理解接近司法这一重要的宪法性权利、具体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则可以引导员工更多理解两方便原则的多重含义等。

    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课程目标12345

    1.当事人概述

    2.当事人的认定

    3.当事人的主观要件

    4.诉讼代理人

    1.了解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法律规定。

    2.重点掌握当事人的主体要件和诉讼代理人,其中正当当事人问题可以详细探讨。

    3.运用当事人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权利保障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当事人作为人民群众之一员,在民事诉讼中理应作为最重要的诉讼主体;诉讼代理人制度则更好地保障了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实现、主体权利的保障等。

    民事诉讼证据

    课程目标12345

    1.民事诉讼证据概述

    2.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

    3.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

    4.证据保全

    5.证明对象

    6.证明责任

    7.证明标准

    8.证明的过程

    1.了解证据的种类和分类,以及证明对象、证据保全、证明标准等问题。

    2.重点掌握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3.运用证据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认识论、辩证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证据制度的构建体现了极强的科学性、证明标准的高度盖然性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证明过程和证明责任等则体现了非常重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容等。

    法院调解

    课程目标12345

    1.法院调解概述

    2.法院调解的原则

    3.法院调解的程序

    4.法院调解书的制作

    5.法院调解的效力

    6.当事人和解

    7.调解、和解与审判的关系

    1.了解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和优势所在,掌握调解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2.重点掌握法院调解的原则、效力以及调解与审判的关系。

    3.运用法院调解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和谐社会思想、人民内部矛盾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法院调解之所以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原因在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宜过于对抗,能调解解决的尽量争取通过调解方式化解,该章节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民事诉讼立法和实践中的和谐社会思想贯彻始终等。

    诉讼保障制度

    课程目标12

    1.保全程序

    2.先予执行

    3.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1.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即可。

    2.重点是诉讼保全。

     

    1.讲授

    2.讨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义、司法权威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考虑到每一个案件的不同情况,制度设计中规定了先于执行等诉讼程序有助于启发员工理解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同时强制措施的适用有助于体现司法权威等。

    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

    课程目标12345

    1.期间

    2.送达

    3.诉讼费用

    1.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即可。

    2.重点是期间。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正与效率、公正与公平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期间与送达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员工进行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判断和权衡、诉讼费用制度则可以启发员工深刻理解公正与公平问题等。

    第一审普通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1.普通程序的概述

    2.起诉和受理

    3.审理前的准备

    4.开庭审理

    5.撤诉和缺席判决

    6.诉讼终止和终结

    1.了解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基本内容,强调第一审普通程序的重要地位。

    2.重点掌握普通程序的特点及开庭审理。

    3.运用普通程序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正当程序、程序保障、制度建设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第一审程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员工深刻理解正当程序在实现当事人权利方面的重要性、有助于员工体会程序保障的重要意义、以及程序保障之于制度建设的重要关联等。

    简易程序

    课程目标3

    1.简易程序概述

    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3.简易程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2.法官和律师实务的基本技能。

    1.综合案例分析

    2.法律思维训练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的选择权、科学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简易程序是多元化诉讼程序中的一种,程序的多元化对于增强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思想;此外,简易程序的设立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等。

    第二审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1.第二审程序概述

    2.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3.上诉案件的审理

    4.上诉案件的裁判

    1.了解第二审程序的相关制度。

    2.重点掌握第二审程序的特点,上诉案件的审理和裁判。

    3.运用第二审程序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4.汇报课后阅读之收获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认识论、程序保障、当事人主体性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第二审程序体现了认识论的深刻要求、对于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也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反应了对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尊重等。

    再审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1.再审程序概述

    2.再审程序的发动

    3.再审程序的审判

    1.了解再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比较,并简要分析再审程序的现行法规定存在的问题。

    2.重点掌握再审程序发动与审判。

    3.运用再审程序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再审程序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等。

    特别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1.特别程序概述

    2.选民资格案件

    3.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4.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

    5.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1.了解特别程序相关的法律规定。

    2.重点掌握特别程序的特点及两宣告制度。

    3.运用特别程序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秩序和稳定、财产权制度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特别程序的内容对于终结社会关系的不稳定状态,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申请人还是被宣告失踪或死亡的人,都可以通过特别程序实现各自的财产权等。

    督促程序与

    公示催告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1.督促程序概述

    2.支付令的申请与受理

    3.支付令异议与督促程序的终结

    4.公示催告程序概述

    5.公示催告的申请与受理

    6.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

    7.除权判决

    1.了解两种程序相关法律规定。

    2.重点掌握督促程序的特点以及支付令的申请、受理和异议,尤其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规定和理解。公示催告程序的特点、申请、受理和除权判决。

    3.运用两种程序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正与效率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支付令程序在程序公正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程序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司法程序中公正与效率的统一,首先可以启发员工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并在讨论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等。

    执行程序

    课程目标1234

    1.执行和执行程序

    2.执行的原则

    3.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

    4.执行措施

    1.了解主要让员工了解执行制度的基本规定。

    2.重点掌握执行的原则、执行主体和执行标的、执行终结、行为的执行措施等。

    3.运用执行程序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1.讲授

    2.讨论

    3.案例分析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司法公信力、权利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权利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执行制度的具体内容无疑可以增强员工深刻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权利的为民思想,无论是实现债权人的权利还是民事执行的有限原则等;而权利的实现无论是双方当事人的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有助于员工理解司法公信力的实现等。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课程目标3

    1.涉外民事诉讼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2.涉外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

    3.涉及国外华侨案件的管辖和涉及港、澳、台同胞案件的管辖

    4.涉外民事诉讼的送达、期间和财产保全

    5.司法协助

    1.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2.法官和律师实务的基本技能。

    1.综合案例分析

    2.法律思维训练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涉外民事诉讼中管辖和委托中国律师等原则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精神,讲授或讨论更可以激发员工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探讨;对专属管辖等的坚持则更好体现了保护我国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思想等。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教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观摩模拟庭审、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课外拓展阅读和思考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局性评价,与平时成绩考核关联,考查员工课堂对于课程思政的掌握情况、课后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读书笔记或者体会、思考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课程目标12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及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课堂参与(15%+课后作业(40%+课程论文(35%)。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课后作业

    每学期课后作业三次,每次两题:一题是在学过的部分自选一个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小论文;另一题是在学过的部分自选一个典型案例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

    4. 课程论文

    为了减轻员工的课业负担,一般情况下,会从课后作业中选择一次小论文作为课程论文。

    民事诉讼

    法律关系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

    诉与诉权

    课程目标12345

    课后作业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

    民事诉讼法前五章

    课程目标3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主管与管辖

    课程目标1235

    课堂参与

    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

    民事诉讼证据

    课程目标12345

    课后作业

    法院调解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

    民法、诉讼法第6-9

    课程目标3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诉讼保障制度

    课程目标12

    课后作业

    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

    课程目标12345

    课后作业

    第一审普通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简易程序

    课程目标3

    课后作业

     

    课程目标3

    课后作业

    第二审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再审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特别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参与

    督促程序与

    公示催告程序

    课程目标12345

    课后作业

    执行程序

    课程目标1234

    课堂参与、课后作业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课程目标3

    课后作业

    注:所填考核方式只是指更侧重于这种方式,其实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实现更多体现于综合性的考核方式,表中所列考核方式也只是主要考核方式,并不涵盖课堂教学中可能运用的其他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建议教材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 主要参考书

    1)刘敏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案例.司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2)吴英姿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吴英姿主编:《民事诉讼法:问题与原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李浩著:《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制订人:喻怀峰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行政诉讼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行政诉讼法》为专业选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行政诉讼法概述、行政诉讼范围、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的审理规则、行政诉讼裁判、行政诉讼的执行、涉外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诉讼。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领导科学的学科前沿。

    4.全面理解和把握领导行为的概况、规律,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懂得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5.理解如何正确实施领导战略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效能考评方法。

    6.掌握领导科学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M

    M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H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行政诉讼法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1.行政诉讼概述

    2.行政诉讼法

    3.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法概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法相关概况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第二讲

    行政诉讼范围

    课程目标1234567

    1.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概述

    2.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

    3. 特殊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分析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范围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范围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领导者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激发员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讲

    行政诉讼的管辖

    课程目标1234567

    1.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2.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

    3.地域管辖

    4.裁定管辖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管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管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讲

    行政诉讼参加人

    课程目标1234567

    1.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2.行政诉讼原告

    3.行政诉讼被告

    4.行政诉讼共同诉讼人

    5.行政诉讼第三人

    6.行政诉讼代理人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参加人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参加人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讲

    行政诉讼证据

    课程目标1234567

    1.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2.行政诉讼证据的提供

    3.行政诉讼证据的调取、保全、补充规则

    4.证据的质证、审查和认定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证据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证据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讲

    行政诉讼程序

    课程目标1234567

    1.起诉与受理

    2.行政诉讼一审程序

    3.行政诉讼的二审程序

    4.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

    5.行政诉讼强制措施

    6.行政诉讼中的其他制度

    7.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8.行政诉讼种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程序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程序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讲

    行政诉讼的审理规则

    课程目标1234567

    1.行政诉讼的审理对象

    2.行政诉讼的审理标准

    3.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审理规则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审理规则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讲

    行政诉讼裁判

    课程目标1234567

    1.行政诉讼的判决

    2.一审判决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3.二审判决与再审判决

    4. 行政诉讼的裁定与决定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裁判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裁判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九讲

    行政诉讼的执行

    课程目标1234567

    1.行政诉讼执行概述

    2.行政诉讼执行措施与程序

    3.非诉行政行为的执行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执行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诉讼执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十讲

    涉外行政诉讼

    课程目标1234567

    1.涉外行政诉讼概述

    2.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

    3.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别制度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涉外行政诉讼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涉外行政诉讼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十一讲

    行政赔偿诉讼

    课程目标1234567

    1.行政赔偿的概念与作用

    2.行政赔偿的范围

    3.行政赔偿请求人与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4.行政赔偿方式、计算标准和费用

    5.行政赔偿程序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行政赔偿诉讼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政赔偿诉讼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行政诉讼法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讲

    行政诉讼范围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讲

    行政诉讼的管辖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讲

    行政诉讼参加人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讲

    行政诉讼证据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讲

    行政诉讼程序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讲

    行政诉讼的审理规则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讲

    行政诉讼裁判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九讲

    行政诉讼的执行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讲

    涉外行政诉讼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一讲

    行政赔偿诉讼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马怀德. 行政诉讼法学(第五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胡建淼. 行政诉讼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何海波. 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6

    3)应松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改条文释义与点评.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4)姜明安 . 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专业考察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本课程是员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考察对象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社会调查与研究的实践活动,是使员工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内容包括:(1)观看升国旗仪式及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等,使员工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2)参观北京社区、著名企业和商业街,帮助员工加深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感性认识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解,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魅力;(3)登八达岭长城,参观故宫、颐和园及国家博物馆,使员工感受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4)参观中华世纪坛、天坛等,加深员工对文明演进中标志性建筑的感受;(5)参观鸟巢、水立方,感受中西文化交融的文明成果;(6)参观清华或北大,使员工体会一流大学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内涵,激励员工全面确立生涯目标。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开阔员工视野,以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员工对特定历史或现实问题产生兴趣,为今后学习和研究行为确定初步方向。

    2.增加员工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的直观了解,激发员工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使员工在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变迁,坚定员工的政治信念,增强员工对历史与社会的感性认识,增强员工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意识。

    4.使员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培养员工互助友爱的精神,增强员工组织纪律观念,促成员工形成良好社会观念,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L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L

    L

    H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4

    观看升国旗,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观瞻人民英雄纪念碑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努力改造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历程,进而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1

    课程目标1234

    登八达岭长城,参观故宫博物馆、颐和园、圆明园、天坛以及国家博物馆

    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了解,增进员工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明的感受,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民族自豪感。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课程目标14

    参观北京社区治理改革典型样本,参观北京著名大型国企,参观王府井商业街

    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深化对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魅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座谈会

    课程目标1234

    外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外交部、中央军委大楼等党和国家机关,参观军事博物馆

    增强员工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感性认识。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课程目标34

    参观奥体中心鸟巢、水立方

    使员工感受改革开放及东西文化交融的现代文明成果。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课程目标14

    参观北京最高学府——清华或北大

    通过文化引导激励员工更全面地确立自己的生涯目标。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新发展理念;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劳动精神;法治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周的专业考察,引导员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贯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劳动精神、法治精神等,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员工查阅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专业考察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专业考察过程中的表现、撰写的心得体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观看升国旗,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观瞻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程目标12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专业考察综合成绩涉及2个部分,分别为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专业考察活动的综合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员工专业考察表现(50%)和专业考察报告(50%)给定。员工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集中专业考察活动的,成绩由班主任根据员工分散专业考察报告给定。专业考察活动成绩不合格者需要重修。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专业考察表现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参加专业社会考察的意愿;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结合专业方向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严格专业实践的相关纪律,服从带队教师的安排与指导,未经带队教师同意,决不擅自行动;自觉遵守员工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不污损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维护学校和学院的声誉及利益;注意自身形象,与同学互让互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先人后己。2.专业考察报告的要求。员工应充分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考察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考察报告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察报告应该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考察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且必须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能反映出考察单位的情况及本人考察的情况、体会和感受。3.专业考察综合成绩评定。专业考察的综合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员工在专业考察过程中出现违纪违法事件的,其专业考察综合成绩实行一票否决。

    登八达岭长城,参观故宫博物馆、颐和园、圆明园、天坛以及国家博物馆

    课程目标12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参观北京社区治理改革典型样本,参观北京著名大型国企,参观王府井商业街

    课程目标1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外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外交部、中央军委大楼等党和国家机关,参观军事博物馆

    课程目标12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参观奥体中心鸟巢、水立方

    课程目标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参观北京最高学府——清华或北大

    课程目标1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专业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专业见习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和熟悉见习单位总体情况、见习单位办公室工作情况以及见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通过专业见习活动,初步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牢基础;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全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作用、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及工作特点,初步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打牢基础,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全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

    见习单位总体情况

    1.了解见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及职能分工。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

    4.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现场观摩

    1

    课程目标123

    见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1.了解见习单位办公室接待等日常事务,常用公文的写作与处理,会议组织流程,办公设备使用,办公室档案立卷归档等工作。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

    4.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课程目标123

    见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1.了解见习单位职能部门决策程序和所在科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以及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具体处理实习单位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

    4.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周的专业见习,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岗位见习、见习单位与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撰写见习报告,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专业见习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专业见习过程中的表现、撰写的见习报告、见习单位评价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填写)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见习单位总体情况

    课程目标123

    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

    专业见习成绩涉及3个方面,分别为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见习指导教师按见习方案的要求,根据员工见习中的表现、态度及完成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的情况,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级评定每个员工的见习成绩,并写出简短的评语。有严重违纪情况者实行一票否决制。1.专业见习表现的要求。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见习单位的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和学院的见习纪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以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见习活动。见习目的明确,见习态度端正,虚心向见习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在不违反相关规定和不干扰见习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参加单位各项活动。见习期间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见习情况。2.专业见习笔记的要求。见习笔记是积累见习收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见习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员工应根据见习任务的要求记录相关的见习内容、心得体会、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想法等,认真做好见习报告的资料积累。3.专业见习报告的要求。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见习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见习报告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0字;见习报告应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见习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能客观反映见习单位的情况及本人见习的情况、体会和感受。

    见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课程目标123

    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

    见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课程目标123

    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专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专业实习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6

    周数(WEEKS

    12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在了解实习单位总体情况、实习单位办公室工作情况以及实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习单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通过专业实习活动,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良好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巩固和提高专业素质;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持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通过实习全面收集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准备第一手资料。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熟悉实际工作部门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及工作特点,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

    2.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巩固和提高专业素质。

    3.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持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更广泛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需求,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5.通过实习全面收集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准备第一手资料。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M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单位总体情况

    1.熟悉实习单位的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及职能分工。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指导教师介绍情况、现场观摩

    12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1.熟悉实习单位办公室接待等日常事务,常用公文的写作与处理,会议组织流程,办公设备使用,办公室档案立卷归档等工作。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更广泛接触社会和理解社会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5.收集较为全面的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情况、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1.熟悉实习单位职能部门决策程序和所在科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了解所在科室工作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具体处理实习单位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更广泛接触社会和理解社会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5.收集较为全面的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情况、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12周的专业实习,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岗位实习、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撰写实习报告,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专业实习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专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撰写的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实习单位总体情况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

    专业实习成绩涉及3个方面,分别为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按实习方案的要求,根据员工实习中的表现、态度及完成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的情况,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级评定每个员工的专业实习成绩,并写出简短的评语。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具体要求:(1)专业实习表现的要求。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和学院的实习纪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以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专业实习活动。实习目的明确,实习态度端正,虚心向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在不违反相关规定和不干扰实习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参加实习单位各项活动。实习期间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2)专业实习周记的要求。实习周记是积累实习收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专业实习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员工应根据实习周记的要求记录阶段性的实习内容、心得体会、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想法等,认真做好实习小结的资料积累。(3)专业实习小结的要求。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实习小结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3000字;实习小结应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实习小结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能反映出实习单位的客观情况及本人实习的情况、体会和感受。2.成绩评定:专业实习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次。(1)优秀:能全面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撰写高质量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2)良好:熟悉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较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撰写较高质量的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3)中等: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4)合格: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基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能够完成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内容基本正确;基本完成实习的主要任务;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5)不合格:不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结构混乱、内容空洞、错误明显;无法完成实习的主要任务;实习态度不端正,实习中有违纪行为。3.有下列情况中的任何一项者,专业实习成绩为不合格:(1)不服从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安排或擅自变更实习单位和实习时间者;(2)分散实习开始后3天内未向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告之实习单位者;(3)旷工时间累计达7天者或请假时间累计达30天者;(4)严重违反文明规范,有损大员工形象者;(5)弄虚作假,欺骗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及实习带队教师者;(6)不按时提交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者;(7)实习单位及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不合格者;(8)学院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其它属于成绩不合格的情形。

    实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

    实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学年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227B001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学年论文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1

    周数(WEEKS

    6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员工进行初步的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以及学术道德训练。通过学年论文的训练,培养员工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同时使员工熟悉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较熟练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形成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了解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4.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

    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

    1.善于发现问题及相关假设、感悟问题的实质和重要性, 将问题的意义清晰地总结和表达出来, 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6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中,使员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目标123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

    1.以问题为导向地学习并运用专业相关理论与方法、相关资源与工具的能力,从而研究和解决现实及理论问题。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123

    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

    1.将研究成果简洁、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4

    学术道德训练

    1.理解学术道德和优良学风的重要性。

    2.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思政元素:诚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术道德训练,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讲授、员工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师生交流探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学年论文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写作态度、交流情况、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

    课程目标123

    学年论文质量

    学年论文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级评定。其评价标准为:1.优秀: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2.良好: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3.中等:论文选题适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较规范。4.合格:论文选题较适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5.不合格: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

    课程目标123

    学年论文质量

    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

    课程目标123

    学年论文质量

    学术道德训练

    课程目标4

    学年论文质量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WORD软件

    课程目标12

    WORD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WORD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二讲

    POWERPOINT软件

    课程目标12

    POWERPOINT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POWERPOINT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三讲

    EXCEL软件

    课程目标12

    EXCEL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EXCEL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四讲

    因特网常规资源

    课程目标12

    因特网常规资源使用指导

    使员工学会网络资源搜索及下载方法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因特网常规资源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五讲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

    课程目标12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指导

    使员工学会科研资料搜索及下载方法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WORD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第二讲

    POWERPOINT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讲

    EXCEL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讲

    因特网常规资源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讲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毕业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227B002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毕业论文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6

    周数(WEEKS

    12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是在学年论文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员工的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以及学术道德训练。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使员工能够较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和基本规范,提高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巩固并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熟练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升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和基本规范,提高论文写作的水平。

    5.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H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5

    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

    1.善于发现问题及相关假设、感悟问题的实质和重要性, 将问题的意义清晰地总结和表达出来, 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3.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12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中,使员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

    1.以问题为导向地学习并运用专业相关理论与方法、相关资源与工具的能力,从而研究和解决现实及理论问题。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3.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1345

    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

    1.将研究成果简洁、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3.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5

    学术道德训练

    1.理解学术道德和优良学风的重要性。

    2.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思政元素:诚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术道德训练,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讲授、员工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师生交流探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毕业论文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写作态度、交流情况、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

    课程目标1235

    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级评定。其评价标准为:1.优秀: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答辩时概念清楚,表达扼要简明、重点突出,回答问题正确,具有知识深度与广度,且有个人独到见解。2.良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答辩时概念清楚,表达扼要简明、重点突出,回答问题正确。3.中等: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适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较规范;答辩时概念清楚,回答问题正确。4.合格:能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较适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答辩时概念较为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5.不合格:未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答辩时概念不清楚,原则性错误较多。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

    课程目标12345

    毕业论文质量

    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

    课程目标1345

    毕业论文质量

    学术道德训练

    课程目标5

    毕业论文质量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模拟面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模拟面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学时CONTACT HOURS

    16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是对参加模拟面试的员工进行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和训练。通过模拟面试活动,使员工对面试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有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感受面试氛围,体验竞争现实,积累面试技巧,提高面试水平,为就业面试奠定基础;充分展示自我,同时针对模拟面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求职成功率;探求个人定位,确定求职方向,合理规划生涯目标。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对面试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有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2.感受面试氛围,体验竞争现实,积累面试技巧,提高面试水平,为就业面试奠定基础。

    3.充分展示自我,同时针对模拟面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求职成功率。

    4.探求个人定位,确定求职方向,合理规划生涯目标。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H

     

    H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课程目标1234

    仪表举止

    穿着打扮得体;言行举止自然,无多余动作;符合一般礼节;情绪稳定。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16

    课程目标1234

    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考官意思;口齿清晰;内容有条理并富有逻辑性,观点具有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模拟录用职位的要求。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综合分析能力

    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全面、条理清晰。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应急应变能力

    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准确,对突发问题的反应和处理机智、敏捷、恰当。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人际协调能力

    具有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明确意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灵活性与原则性。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自我控制能力

    面临压力时能保持足够的克制、容忍和理智。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开拓创新能力

    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具有一定变通性和独创性。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优先战略;高质量就业;职业道德;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自控能力;应变能力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模拟面试,让员工明确就业重要性,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提高员工的自控能力、应变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增强员工就业竞争力。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面试前辅导、员工查阅资料、面试中点评、面试后员工总结,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模拟面试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面试表现、员工心得体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仪表举止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模拟面试活动采用百分制,模拟面试各测评要素满分计100分。模拟面试综合成绩(100%=仪表举止(10%+语言表达能力(10%+相关测评要素(80%)。对考生低于60分或高于90分的,考官需在面试评分表中的备注栏作出说明。凡模拟面试成绩为60分以上的员工为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凡模拟面试成绩为60分以下者,须重新参加下一届员工模拟面试活动直至合格。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如下:1.仪表举止。观察要点为:穿着打扮得体;言行举止自然,无多余动作;符合一般礼节;情绪稳定。评分标准为:好(9—10分)、中(6—8分)、差(0—5分)。2.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要点为:理解考官意思;口齿清晰;内容有条理并富有逻辑性,观点具有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评分标准为:好(9—10分)、中(6—8分)、差(0—5分)。3.相关测评要素。相关测评要素观察要点在面试试题中具体体现,主要涉及专业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评分标准为:好(30—40分)、中(15—29分)、差(0—14分)。

    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专业知识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应急应变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人际协调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自我控制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开拓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办公自动化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技能训练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学时CONTACT HOURS

    16

    先修课程PRE-COURSE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办公自动化》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基本理论、基本功能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OFFICE软件使用技能训练及网络资源应用技能训练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与训练,使员工能够掌握WORD文档常规编辑功能、常见几种电子幻灯片的制作和放映方法、EXCEL的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员工更好地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此外,依据学校关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员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编辑排版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训练,使员工能够掌握WORD文档常规编辑功能、常见几种电子幻灯片的制作和放映方法、EXCEL的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员工更好地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

    2.依据学校关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员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编辑排版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WORD软件

    课程目标12

    WORD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WORD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二讲

    POWERPOINT软件

    课程目标12

    POWERPOINT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POWERPOINT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三讲

    EXCEL软件

    课程目标12

    EXCEL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EXCEL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四讲

    因特网常规资源

    课程目标12

    因特网常规资源使用指导

    使员工学会网络资源搜索及下载方法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因特网常规资源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五讲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

    课程目标12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指导

    使员工学会科研资料搜索及下载方法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WORD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第二讲

    POWERPOINT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讲

    EXCEL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讲

    因特网常规资源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讲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演讲与口才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学时CONTACT HOURS

    16学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演讲与口才》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四个模块,具体内容涉及口才的含义、特征、要素;口才的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能力训练、倾听能力训练;演讲的基本技巧;演讲与口才的具体应用(推销口才、社交口才、求职口才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员工掌握演讲与口才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提高其在不同场合的口才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掌握口才的含义、特征、要素,了解口才的功能,对口才形成科学认识。

    2.掌握口才的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能力训练、倾听能力训练基础知识和相关技巧,具备一定的口才能力。

    3.了解演讲的定义,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及技巧,通过不断练习,具备一定的演讲稿写作或指定主题、即兴演讲能力。

    4.进一步巩固演讲与口才相关知识和技巧,并将其灵活应用于推销、社交、求职等不同场合。

    5.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口才,用演讲与口才技能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或化解人际冲突。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M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H

    H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L

    L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L

    L

    L

    毕业

    要求6

    毕业要求指标点6.1

    H

    H

    H

    H

    毕业

    要求7

    毕业要求指标点7.3

    L

    L

    L

    L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课程目标1

    口才基础知识

    1.通过课堂讲授、员工自主学习等活动,能够了解口才的作用,掌握口才的本质和要素;

    2.通过课程讲授、案例、实训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掌握训练口才的要诀与技巧。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训练

    2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员工明白口才在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案例分析中,让同学认识到演讲与口才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元素体现和渗透。

    课程目标2

    口才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训练、倾听训练

    1.通过课堂讲授、员工自主学习等活动,能够了解心理素质、朗诵、倾听在表达及口才中的重要性;掌握心理素质、朗诵、倾听的训练技巧。

    2.通过课程讲授、案例、实训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提升演讲与口才中的心理素质、语感及倾听能力。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训练

    2

    课程思政元素: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倾听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白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价值,让员工体会到为他人着想、奉献、厚德仁爱等优秀的品质对倾听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3

    演讲模型、演讲稿

    1.通过课堂讲授、员工自主学习等活动,能够了解演讲的定义及重要性;重点掌握演讲稿写作技巧及演讲技巧。

    2.通过课程讲授、案例、实训等学习活动的训练,培养演讲稿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独立完成演讲稿。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分析优秀的演讲稿中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元素,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45

    演讲实训(社交、销售、求职面试等方面)

    能够在公开场合成功完成一次精彩演讲

    课堂训练

    8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创新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演讲实训,一方面让员工感受优秀的演讲稿中渗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元素,另一方面在实训中,鼓励员工敢于创新,挖掘新视角、采用新方式为大家呈现一场演讲盛宴。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口才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

    出勤及课堂表现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3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实践项目(70%),1篇演讲稿(30%)、1次课堂演讲比赛(40%)。

    口才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训练、倾听训练

    课程目标2

    出勤及课堂表现

    演讲模型、演讲稿

    课程目标3

    1篇演讲稿

    演讲实训(社交、销售、求职面试等方面)

    课程目标4.5

    演讲比赛

     

    五、训练材料

    1.包  镭 编著,《演讲与口才技能实训教程(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王  阔 编著,《最实用的演讲与口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戴尔·卡耐基 著,《演讲与口才》,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4.蒋红梅,张晶,罗纯 主编,《演讲与口才实用教程(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张子泉 主编,《演讲与口才实用教程》(普通高校十二五实用规划教材——公共基础系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制订人:李小聪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公务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务礼仪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技能训练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周(16课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公务礼仪》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公务礼仪主要内容有:公务个人形象礼仪、公务社交礼仪、公务办公礼仪、公务往来礼仪、公务外事礼仪等内容,公务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员工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训练有素的职场工作者,通过训练,使员工正确掌握公务场合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企业及个人形象,使员工走上职场,在公务交往中事事合乎规范,处处表现得体。使员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掌握公务礼仪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提高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2.掌握公务场合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训练有素的职场工作者;

    3.提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公务交往中事事合乎规范,处处表现得体。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

    1、公务礼仪概述

    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员工明白商务礼仪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案例分析中,让同学认识到商务礼仪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元素体现和渗透。

    课程目标123

    2、公务个人形象礼仪

    掌握仪容、仪表、仪态等规范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公务个人形象礼仪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白仪容、仪表、仪态等规范的重要价值,让员工体会到执业道德、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123

    3、公务交往礼仪

    掌握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分析公务交往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其中的渗透,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123

    4、公务办公礼仪

    掌握公务办公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了解公务办公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123

    5、公务往来礼仪

    掌握公务往来中的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了解公务往来礼仪,以及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元素,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123

    6、公务外事礼仪

    掌握对外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了解公务外事礼仪,以及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元素,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务礼仪概述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课堂专题训练。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30%+课堂参与(30%+课堂专题训练(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请假达三次,扣10分,每增加一次,再加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训练。良好(80—89分):平时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训练。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训练。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训练。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训练。

    无故缺勤一次,在已获本项分数基础上扣20分;请假达三次,在已获本项分数基础上扣10分,每增加一次,再加扣10分。扣完为止。

    3.课堂专题训练

    通过实务模拟训练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能够高质量完成训练项目。良好(80—89分):能够较好的完成训练项目。中等(70—79分):能够基本完成训练项目。合格(60—69分):能够按时完成训练项目。不合格(59分以下):不能按时完成训练项目。

    2、公务个人形象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3、公务交往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4、公务办公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5、公务往来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6、公务外事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五、训练材料

    1.建议教材

    1. 杨丹等编著,现代公务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金正昆主编,公务礼仪,华文出版社,2013年。

    2.主要参考书

    1. 吕艳芝著,公务礼仪标准培训,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武庆荣

                                                   2020 6

     

    《无领导小组讨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无领导小组讨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程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学时CONTACT HOURS

    16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领导科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无领导小组讨论》为实践训练课程。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适用于那些经常跟打交道的岗位工作人员的选拔。它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的一种方式。本实践课程的施行方式是通过一定数目的员工组成一组(8—10),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参训员工中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参训员工所坐位置,让参训员工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老师)来观测参训员工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参训员工之间的差别。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训练,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自信程度、进取心、责任心、灵活性、情绪控制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

    2.通过训练,提升员工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说服能力、情绪稳定性、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非言语沟通能力(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速和手势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开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您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才是个好领导?

    使员工在思考问题时尽可能更加全面、有针对性、有清晰思路、有新的观点和见解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二讲

    两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您认为能力和合作精神哪个更重要?

    使员工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有所提升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三讲

    排序选择讨论

    课程目标12

    若母亲、妻子、儿子三人同时落水,该先救谁?

    提升员工在分析问题时尽可能抓住实质、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四讲

    资源争夺讨论

    课程目标12

    公司只有500万奖金,不同部门应如何分配?

    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合作能力以及在某一实际操作任务中所充当的角色意识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点评、员工训练、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开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具体表现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第二讲

    两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第三讲

    排序选择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第四讲

    资源争夺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当代西方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当代西方政治制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国外政治制度》为学科必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基本原理、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基础知识英国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法国政治制度瑞士政治制度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研究的学科前沿。

    4.全面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概况、规律和方法。

    5. 掌握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 培养从事省、市、县或乡镇的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员工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M

    M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H

    H

    H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1.政治制度基本概念

    2.国家形式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当代外国政治制度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章

    当代西方国家宪法概述

    课程目标1、2、3、4、5、6、7

    1.宪法的概念及宪法类型

    2.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3.宪法保障制度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当代西方国家宪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当代西方国际宪法基础知识介绍,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法律制度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选举方式、选举类型、选举组织及选举参与

    3.选区划分和选票计算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懂得当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当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介绍,激发员工勇于担当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国家政党的产生和分类

    2.政党的法律地位及功能

    3.政党政治

    4.20世纪末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变化的新特点及政党制度的改革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懂得当代西方国家政党制度。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当代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介绍,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章

    当代西方议会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1.议会的主体、结构和组织

    2.议会的职权

    3.议会会议和议事规则

    4.议会的地位极其作用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懂得当代西方国家议会制度。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当代西方国家议会制度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1.国家元首

    2.中央政府

    3.公务员制度

    4.当代西方国家行政制度的改革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懂得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当代西方国家行政制度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章

    当代西方的司法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1.司法制度概述

    2.司法机关的组织结构

    3.审判工作制度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懂得当代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当代西方司法制度基础知识介绍,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监督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

    2.利益集团对政治过程的参与和监督

    3.大众传媒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明白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会监督制度。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监督制度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章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40%)由出勤(16%)、课堂表现(12%)、期中面试(12%)三部分组成。具体方案为:

    1)出勤:无故旷课一次扣分4%,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课堂表现: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3)期中面试: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2.期末考试成绩(60%)由期末综合闭卷考试成绩决定,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二章

    当代西方国家宪法概述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三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五章

    当代西方议会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六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七章

    当代西方的司法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第八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监督制度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期末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唐晓,王为,王春英.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导论(第二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书

    1)于玉宏,李小虎,张丽萍. 当代外国政治制度.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2)唐晓,王为,王春英.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谭力.中国行政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