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2020版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9日 21:11    点击:[]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行政管理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9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5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3

    《社会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33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39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50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57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64

    《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72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81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89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99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110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118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125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34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142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49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56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164

    《地方政府学》课程教学大纲 172

    《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179

    《申论》课程教学大纲 187

    《行政组织学》课程教学大纲 193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199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05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13

    《政府绩效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20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230

    《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236

    《国家监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44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53

    《公共管理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259

    《制度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7

    《比较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273

    《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80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86

    《社会治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93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302

    《中国行政管理史》课程教学大纲 309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316

    《专业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321

    《专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326

    《学年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331

    毕业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333

    《模拟面试》课程教学大纲 338

    《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342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纲 347

    公务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352

    《无领导小组讨论》课程教学大纲 357

     

     

     

     

     

     

     

    《行政管理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0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行政管理专业导论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4

    学时CONTACT HOURS

    8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行政管理专业导论》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必修课,讲授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培养要求及职业发展规划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高等教育的特点与高等学校的职能,行政管理专业概况,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选择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全面了解大学教育,认识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清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及上升通道,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增强员工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员工的专业兴趣,确立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更好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涯,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方法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大学教育与大员工活,指导新生实现由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转变。

    2.认识专业,对专业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有所了解,了解学好专业知识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

    3.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主动求知。

    4.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以及职业发展和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5.懂得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养的道理,学会做人做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高等教育的特点与高等学校的职能

    课程目标1

    1.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2.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3.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1.了解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理解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内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爱国主义、四个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使员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行政管理专业概况

    课程目标2

    1.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划分

    2.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

    3.行政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4.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5.我司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

    1.了解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划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行政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我司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

    2.理解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情怀、职业素养、国际视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国内外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性趋势,使员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通过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3.威廉希尔亚洲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目标24

    1.我司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沿革

    2.我司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3.我司行政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4.我司行政管理专业合格毕业生的基本素质

    5.我司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1.了解我司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沿革,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2.理解我司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行政管理专业合格毕业生的基本素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选择

    课程目标35

    1.学会学习

    2.学会成长

    3.学会选择

    1.了解学习环境和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面临的不同选择。

    2.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方法,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大学阶段学习、成长和选择的理解,激发员工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表现及课程作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高等教育的特点与高等学校的职能

    课程目标1

    课堂讨论、教学参与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教学参与(40%+课后作业(5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课后作业。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2篇课后作业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选题新颖、适度;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良好(80—89分):选题有一定新意;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中等(70—79分):选题有一定新意;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较清楚。合格(60—69分):选题适度;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一定的条理性。不合格(59分以下):选题不符合课程要求;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

    2.行政管理专业概况

    课程目标2

    课堂讨论、教学参与

    3.威廉希尔亚洲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目标24

    课堂讨论、教学参与

    4.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选择

    课程目标35

    课堂讨论、教学参与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威廉希尔亚洲版法律政治与威廉希尔亚洲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

    4)马强.延续与变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探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5)姜丽伟,孙照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6)贾宇.大员工活关键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制订人:刘晓苏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227B000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1

    周数(WEEKS

    8

    学时CONTACT HOURS

    16

    先修课程PRE-COURSE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为学科必修课程,由基本理论、基本功能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文献概述、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图书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期刊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位论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搜素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学术论文写作及规范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与训练,使员工能够掌握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员工更好地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此外,依据学校关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员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资料检索与写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初步掌握科技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础知识,了解学术类文献信息的特点、分布及检索技巧,充分了解图书馆馆藏传统文献资源及各类电子资源。

    2.逐步培养与提高员工检索、获取、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

    3.提高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技能,初步具备独立进行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为学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了解我国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常识,初步形成负责任地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意识与观念,并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

    5.初步把握学术论文的特征、结构、形式,引导员工把握论文写作的基本环节、基本要求,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6.培养员工学术规范意识,提升学术道德水准,锻炼员工学术思维,提高学术审美水平。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M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文献概述

    课程目标12

    文献的概念、类型、基本特点、存储系统及获取途径

    使员工了解文献的概念、类型、基本特点、存储系统及获取途径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文献的概念、类型、基本特点、存储系统及获取途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二讲

    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2

    文献信息检索概念、类型、工具、方法、途径、步骤

    使员工了解文献信息检索概念、类型和工具,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概念、类型、工具、方法、途径、步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三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图书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使员工了解图书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掌握图书文献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图书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四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期刊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使员工了解期刊文献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掌握期刊文献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期刊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五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使员工了解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掌握学位论文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六讲

    搜素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课程目标12

    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原理、百度高级检索技巧、网上管理类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使员工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原理,掌握百度高级检索技巧、网上管理类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原理、百度高级检索技巧、网上管理类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七讲

    学术规范

    课程目标12

    版权保护的基本常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标

    使员工了解版权保护的基本常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标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版权保护的基本常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标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八讲

    学术论文写作

    课程目标12

    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基本要求、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写作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的排版规则与要求

    使员工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基本要求,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的排版规则与要求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基本要求、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写作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的排版规则与要求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文献概述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第二讲

    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三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四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五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六讲

    搜素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七讲

    学术规范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第八讲

    学术论文写作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交流

    检查训练实效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治学原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时(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理论课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春雷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政治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必修课,是该专业的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研究关于人类政治现象产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包括阶级与国家的起源、权力、国家机构、政治民主、政党与政党制度、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国际政治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立场与观点,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系统掌握政治与政治学基本原理以及研究方法与路径。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政治与政治学、国家、政府、政党、政治民主、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政治发展、政治制度化的一系列概念。

    2.系统掌握政治与政治学基本原理以及研究方法与路径。

    3.联系中国实际,增强分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国政治民主与政治发展、利益集团中国政治文化建设、中国政治制度化等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4.增强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中国政治社会化、政治决策体制、政治参与等现实问题的评判能力。

    5.提升对于中国政治民主与西方政治民主的鉴别能力。

    6.提高对政治术语系统表达能力,熟练运用政治学原理认知当前中国热点政治问题。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

     

     

    M

    H

     

    L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

     

     

     

     

     

     

    毕业要求指标点4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1

    L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政治与政治学

    课程目标126

    1.政治的内涵

    2.政治学学科的一般性问题

    3.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1.能够掌握政治学的书中指定概念,理解各类政治定义方法;

    2.了解政治学学科的一般性问题和政治学发展的大致历史。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结合政治学的发展历史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科学性。

    2.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

    课程目标12

    1.行为主义的分析途径

    2.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途径

    3.制度主义研究途径

    4.政治系统论的分析途径

    1.能够把握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

    2.掌握政治系统论的分析路径;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的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3.国家

    课程目标124

    1.国家的起源与结构

    2.现代民族国家

    3.国家的未来

    4.中国现代国家建设

    1.掌握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国家的概念,了解其他的国家的定义内容;

    2.掌握现代民族国家的内涵;

    3.联系实际分析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具体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国家形成的过程;结合十九中五中全会精神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政府

    课程目标124

    1.政府概说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

    1.掌握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政府概念,了解政府的其他定义方式及其正误两个方面

    2、掌握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相互关系、运行机制、活动原则。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思想;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比较社会主义政府与以往政府的本质不同

    5.政党

    课程目标1235

    1.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2.政党结构与类型

    3.西方政党政治

    4.当代中国政党政治

    1.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定义,了解政党的其他定义;

    2.掌握政党类型的划分内容以及方法;

    3.理解西方政党制度的内容以及实质;

    4.联系历史与事实,运用政治学基本原理把握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国政党制度形成历史的讲解,明晰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性。

    6.权力

    课程目标123

    1.国家权力

    2.国家权力组织形式

    3.国家结构

    1.掌握国家权力的概念;

    2.区分不同国家权力组织形式;

    3.系统理解国家结构形式的历史变迁。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必要性

    7.国际政治理论

    课程目标1236

    1.理想主义

    2.现实主义

    3.科学行为主义

    4.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5.建构主义

    1.掌握国际关系语境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概念;

    2.了解各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背景;

    3.辩证分析各类国际关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与非科学之处。

    4.领会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和平和发展世界主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世界主题,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

    8.政治民主

    课程目标1235

    1.民主的起源与发展

    2.民主的模式

    3.民主的条件

    4.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理解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了解其它关于民主的主要定义;

    2.了解不同民主的模式;

    3.理解民主实现的条件;

    4.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民主发展。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人民当家做主等

    9.政治参与

    课程目标1235

    1.政治参与的内涵

    2.政治参与中的政治沟通

    3.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动员

    4.中国的政治参与

    1.理解政治参与的概念;

    2.领会政治沟通在政治参与中的地位;

    3.把握政治动员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4.联系实际分析发展中国有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党领导下的有序政治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国有序政治参与讲解,论述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

    10.政治决策

    课程目标1235

    1.政治决策的内涵

    2.政治决策者

    3.政治决策过程

    4.政治决策的原则

    5.中国的政治决策过程

    1.掌握政治决策的内涵;

    2.理解各类政治决策主体;

    3.理解政治决策各个环节以及作用;

    4.了解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

    5.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政治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完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从我国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阐述道路自信

    11.政治文化概述

    课程目标1234

    1.政治文化的内涵

    2.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3.政治文化的功能

    4.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

    1.掌握政治文化的概念;

    2.理解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3.熟记政治文化的功能;

    4.联系实际系统领会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国政治文化的讲授,坚定文化自信

    12.政治社会化

    课程目标1234

    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政治社会化与合法性

    4.中国的政治社会化

    1.熟记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2.理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媒介;

    3.掌握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关联;

    4.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政治社会化的实际问题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新时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述我国政治社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3.意识形态

    课程目标1245

    1.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2.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

    3.意识形态的终结与后现代

    4.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

    1.熟记意识形态的概念

    2.理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基本含义;

    3.领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4.理解意识形态与社会时代变迁的联系;

    5.联系实际分析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的变迁与形成以及发展。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获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14.政治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45

    1.政治发展的内涵

    2.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与流派

    3.政治发展的相关议题

    4.影响政治发展的变量

    5.政治发展的模式

    6.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1.熟记政治发展的定义;

    2.了解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于流派;

    3.了解政治发展的相关议题;

    4.熟记政治发展影响变量;

    5.联系中国实际探讨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1.课堂教学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15.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课程目标1246

    1.国际政治

    2.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

    3.中国的对外政策

     

    1.熟记国际政治概念;

    2.理解当今世界主题;

    3.联系实际剖析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洞悉我们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强化文化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政治与政治学

    课程目标126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作业。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共分两次,以书面形式考核,以百分记。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平时出勤记入第一次作业,平均计算;课堂互动情况记入第二次平时成绩,平均计算。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3.国家

    课程目标12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4.政府

    课程目标12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5.政党

    课程目标1235

    案例分析、作业

    6.权力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7.国际政治理论

    课程目标1236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8.政治民主

    课程目标123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9.政治参与

    课程目标123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0.政治决策

    课程目标123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1.政治文化概述

    课程目标123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2.政治社会化

    课程目标1234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3.意识形态

    课程目标124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4.政治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45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15.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课程目标1246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教材

    1.建议教材

    1.《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主要参考书

    1.吴志华,郝宇青.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制定人:卢春雷

    审定人:陈志青

    202012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管理学原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王曼曼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入门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对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管理的基本内涵、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决策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以及创新职能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要求员工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同时,要求员工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能够进行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提高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求员工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从而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管理的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基本原理、管理方法、管理体系等基础知识,建立对管理的科学认知;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理论派别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各种理论派别的观点,熟悉中西方管理思想及其特征,厘清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路径;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明确决策的定义与类型,学会在不同的决策环境下运用基本的决策方法制定决策;掌握不同的决策风格类型及其特点,使员工明白做决策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谨慎决策;同时在熟悉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战略计划的制定过程,具备战略计划制定能力和决策能

    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组织机构的概念、形式、设计原则、设计路径,明确不同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和缺点。理解组织人员配置的实质,掌握人员配备的内容、原则、方法,能够根据组织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调整;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经典领导的主要观点,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培养员工的组织领导能力;理解激励的本质,能对如何调节和引导人的行为发表不同观点,掌握不同人性假设下的不同激励方法;同时能够掌握沟通的相关理论,掌握冲突管理的策略,培养员工一定的沟通技巧。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了解控制的内涵、原则,理解不同的控制类型及其优缺点,掌握控制的过程。

    7.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理解创新的本质,掌握创新管理过程,理解创新与维持之间的相互关系,具备一定的组织创新和研发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L

    L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H

    H

    H

    H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M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H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M

    M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绪论

    课程目标1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学习意义与方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对管理学有初步认识,了解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等;

    2.员工经过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管理学的学习意义与方法;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敬业、诚信、友善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要求员工进行分组,自我管理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团队成员的每位员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业及团队合作精神、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课堂笔记、诚信考试等方面对员工进行严格要求。解决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的迷茫和懈怠,调高员工学习兴趣和自律意识。

    1.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

    管理的内涵与本质、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管理活动的全球化、信心化、市场化背景等;

    2.员工经过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工具;熟悉管理的概念和管理的本质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之国执政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员工总结管理概念时提出:现代管理大到国家治理,小到班级管理、企业管理,其理论基础是相通的,引入习总书记的治国执政理论,就是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务实、求真、战略、担当、共事、为民、大国意识。从企业管理层面讲就是要紧密联系当下形势,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科技发展等环境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精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不断进行探索。引导员工不断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现状。作为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作为当代青年员工,应情系国家,树立报国的爱国情怀,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同时融入青年责任担当的思政元素,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在全球化介绍中引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会在国际贸易中,利用自身优势,以保护环境、食品安全等为理由,采用相应的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外贸产品出口,通过时政实例引导员工就我国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维护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利益,全面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力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员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课程目标12

    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流派、当代管理理论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掌握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科层组织理论等内容;

    2.员工经过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内容;了解组织趋同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四个自信元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法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讲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核心精髓: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通过知识点讲解,使员工了解我国历史与文化及古代中国人智慧,引导员工从国学中学习东方管理智慧,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讲解,强化四个自信。培养员工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自信等。讲授管理理论时,突出法治对企业发展起着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员工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同时,可借助人物故事等,展开员工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提高员工道德修养。

    3.决策与决策过程

    课程目标13

    决策及其任务、决策的类型与特征、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决策的概念、决策与计划的关系、决策的功能;了解决策的分类和特征;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掌握决策的过程模型、影响因素和准则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进课堂。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讲决策时,强调实践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有限的工作或生活是建立,要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的轻重缓急。员工通过课堂讨论,结合大员工活,分享其在生活、学习中具体是如何配置时间的。比较时间效率、通过讨论使员工懂得珍惜时间等稀缺资源,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大员工活。讲决策过程时: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决策为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方位审视和再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的奋斗历程与发展走向。

    4.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课程目标13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决策方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掌握组织环境的分类,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理性决策、行为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的内涵;重点掌握决策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创造精神、大胆探索、不甘落后、奋勇争先。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带着员工了解和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在企业发展机遇分析时,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内容,增强员工的爱国情怀、创造精神等。用SWOT分析法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提高员工自我认知,避免随波逐流和生活盲目性。激发员工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品质。

    5.决策的实施与调整

    课程目标13

    实施决策的计划制定、推进计划的流程和方法、决策追踪与调整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计划的本质、类型、作用和编制过程;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熟练掌握目标管理、PDCA循环、预算管理等计划方法;掌握决策追踪与调整的内涵、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爱国、自由、民主、团结、梦想、奋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介绍目标这个知识点时,结合十九大报告,分析中国奋斗目标的确定--“两个一百年,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分析计划的特征和本质。也可以结合国家重大计划案例,如经济计划,国家规划,使员工了解国情,提高社会责任感。

    结合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有目的的引导员工,用计划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如通过你有没有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你有没有大学的学习计划”“你有没有人生规划等问题引导员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同时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角度向员工讲明,计划对于大员工涯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员工对自己大学学习生活进行思考和规划,进而制定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达到引导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解放员工思想,让其培养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6.组织设计

    课程目标14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影响因素、组织结构、组织整合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掌握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原则等;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组织结构的概念、形式和演变趋势;掌握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整合、层级整合、直线与参谋整合。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5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英雄情怀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组织的纵向设计--权责设计时,引入党的组织管理经验,如三湾改编、九龙治水,十九大国家调整等案例,强调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员工了解党史,培养员工积极探索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讨论:绘制学校的组织结构图并提出改进建议。

    7.人员配备

    课程目标14

    人员配备的任务、工作内容和原则、人员选聘、人事考核、人员的培训与发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人员配备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的技巧与方法;具备一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招聘,面试的教学环节中,围绕责任担当精神,分层设计与讨论,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启发员工。如在模拟器也招聘中,通过分析著名的跨国公司的选人理念,如微软,欧莱雅,福特等,模拟招聘场景,引导员工注重品德操行的考核,求职动机,个人价值观,团队协助意识,抗挫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是核心品质,员工经过教学,实践模拟,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索求职正真正心态的方式,技巧,特别是血色会难过在招聘会现场感受体会中谈及个人找工作的困惑,分享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以工匠精神为例,引发员工思考企业中,员工绩效考核和培训的重心,从而提高个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

    8.领导的一般理论

    课程目标15

    领导的内涵与特征、领导与领导者、领导与被领导者、领导与情境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权力的来源和领导三要素;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权变领导理论;了解领导者团队理论、角色理论,文化背景与领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突破陈规,大胆创新,敢于创造的改革创新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时代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介绍中外优秀企业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能量的教学案例)改革开放后,中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践行了社会主义道德观,他们发挥了企业家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自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讲述人性假设和领导方式时,正面引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自然地让员工懂得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9.激励

    课程目标15

    激励基础、激励理论、激励方法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理解理解人的行为过程及特定、人性假设和激励机理;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行为基础理论、过程激励理论、行为强化理论;了解激励方法,具备不同管理实践中激励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5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以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为主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当十九大提出的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讨论打过年代大员工自我实现需求是什么?如何提高血色会难过积极性?如何制定班级激励计划?如果是老师你怎么管理好员工?可结合激励理论,要求员工小组讨论。帮助员工调整努力方向,从而更好的实现为人类服务的违法目标和理想。

    10.沟通

    课程目标15

    沟通与沟通类型、沟通障碍及其克服、冲突及其管理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了解沟通的内涵、功能、过程、类型和渠道;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重点掌握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路径;掌握冲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组织冲突管理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承担责任的家庭美德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有效沟通的讲解中,引入案例分析,帮助员工提高沟通技巧,如少年周恩来的诚信故事等,教育员工懂得诚信、友善、沉默是金、多听少说等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提高员工的沟通技巧。

    11.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课程目标16

     

    控制的内涵与原则、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理解控制的内涵、系统和原则;了解控制的分类;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控制的过程的标准制定、绩效衡量、分析与纠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追求进步,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案例讨论(引入一正一反案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质量控制和质量控制中的食物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体现控制职能的重要性,提炼出隐含其中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另外,从某些企业因质量控制不严格,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中,可以提炼出诚信、道德、责任与担当的精神,对员工进行教育,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12.创新原理

    课程目标17

    组织管理的创新职能、管理创新的类型与基本内容、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1.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活动,能够理解管理创新的内涵、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的内在规定性;了解创新的分类;

    2.员工经过案例研究、在线研讨、尝试设计、共享研究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理解创新的动力来源、创新管理决策、实施创新领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情怀;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用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技术创新中,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现状与国际差距可以激发员工的爱国热情。如2018年发生的中兴事件是国内的专家和政府部门认识到芯片领域我国际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存在于其他的行业领域。如果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将其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和进步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中国高铁建设的举世公认、互联网技术的异军突起、中国的造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两字技术和海洋深潜深度的不断刷新等等,增强员工的民族自信心。在管理创新讲解中,通过田忌赛马等案例分析,教育员工懂得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教师堂课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绪论

    课程目标1

    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堂参与(讨论)、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出勤(10%)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总分为100分,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3次数者,取消本门课考核资格;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扣完为止。2.课堂参与(讨论)(15%)课堂讨论形式为员工小组讨论,给每组应确定一个组长。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讨论课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汇报小组及汇报人。讨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5%,从不参与讨论者,成绩为零。3.课后作业(15%)作业共提交3次,作业包括课后论述题和案例题,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作业雷同处理办法:相互完全雷同的,作业全不予批解,返回重做新题。

    4.期末考试(6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1.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

    考试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课程目标12

    考试

    3.决策与决策过程

    课程目标13

    课后作业;考试

    4.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课程目标13

    课后作业;考试

    5.决策的实施与调整

    课程目标13

    课后作业;考试

    6.组织设计

    课程目标14

    课后作业;考试

    7.人员配备

    课程目标14

    课后作业;考试

    8.领导的一般理论

    课程目标15

    课后作业;考试

    9.激励

    课程目标15

    课后作业;考试

    10.沟通

    课程目标15

    课后作业;考试

    11.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课程目标16

    考试

    12.创新原理

    课程目标17

    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管理学》编写组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陈传明,周小虎主编.管理学原理(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3.罗珉主编.管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16

    4.周三多,陈传明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5.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主编.管理学(第11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制订人:王曼曼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社会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会学原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春雷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社会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版必修课,是该专业的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关于社会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社会与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等。

    通过本课程教学,有助于员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规律,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推动社会建设。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了解和掌握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完善自我。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1

    H

     

    L

    毕业要求指标点2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课程目标1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3.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4.社会学与社会

    1)理解社会学学科研究对象;

    2)了解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3)厘清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课程目标12

    1.社会运行的条件

    2.社会运行的机制

    1)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

    2)掌握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3.社会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2

    1.什么是社会

    2.社会运行

    3.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把握社会的内涵;

    2)了解社会运行的模式;

    3)分析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4.文化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

    1.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2.文化的区分

    3.文化的结构

    4.文化的功能

    1)了解文化内涵、类型与一般特性;

    2)理解文化的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5.人的社会化

    课程目标12

    1.社会化概述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3.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社会化的含义;

    2)分析社会化的过程与主体;

    3)了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6.社会角色

    课程目标123

    1.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社会角色的类型

    3.社会角色的扮演

    4.社会角色的失调

    1)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社会学中的关于社会角色观点;

    2)讨论不同社会角色的异同;

    3)了解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以及角色扮演失调的几种情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6

    7.社会互动

    课程目标123

    1.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2.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3.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4.集合行为

    1)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

    2)掌握社会互动的维度、类型以及过程;

    3)针对社会集合行为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8.社会群体

    课程目标12

    1.社会群体概述

    2.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3.初级社会群体

    1)介绍社会群体的含义、类型;

    2)掌握社会群体的构成以及作用过程;

    3)分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具体形式。

    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5

    9.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课程目标123

    1.研究概述

    2.婚姻家庭社会学

    3.性社会学

    4.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1)介绍家庭演变的过程;

    2)了解婚姻与家庭的内在关系;

    3)掌握性别角色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10.社会组织

    课程目标12

    1.社会组织概述

    2.社会组织的目标

    3.社会组织结构

    4.社会组织的管理。

    1)掌握社会组织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组织的目标和结构;

    3)掌握社会组织管理的方式与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1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课程目标13

    1.社会分层概述

    2.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3.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4.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5.社会流动。

    1)了解社会分层理论的两大传统;

    2)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的状况;

    3)分析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现状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12.社会设置

    课程目标12

    1.什么是社会设置

    2.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3.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1)分析社会设置的具体功能;

    2)了解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2

    13.社区

    课程目标123

    1.社区概述

    2.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3.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4.虚拟社区

    1)分析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特点;

    2)分析社区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3)了解虚拟社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态势。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5

    14.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课程目标13

    1.社会变迁

    2.社会现代化

    3.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4.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5.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1)分析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3)分析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15.社会调查一般理论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

    1.社会调查的一般理论

    2.社会调查的类型划分与选择

    3.问卷调查及问卷表的设计

    1)了解社会学所使用的几种常见的调查方法;

    2)掌握典型调查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3)问卷调查表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4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5%)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2.平时作业(15%)平时作业一学期2-3次,一般以书面方式,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期末考试(80%

    期末进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讨论

    3.社会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4.文化与社会运行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5.人的社会化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作业

    6.社会角色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

    7.社会互动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

    8.社会群体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9.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讨论

    10.社会组织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1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课程目标13

    课堂提问、作业

    12.社会设置

    课程目标12

    课堂提问

    13.社区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

    14.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课程目标13

    课堂提问

    15.社会调查一般理论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

    课堂提问、作业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主要参考书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高等出版社,2013年。

    2)吴铎.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制定人:卢春雷

    审定人:武庆荣

    20206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0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西方经济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为学科必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本课程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概述、供求与局部均衡、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博弈论、生产要素定价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国民收入核算、产品市场均衡、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经济增长理论、非均衡理论的发展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趋势。

    2.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如何从政治角度、政权角度、行政角度、发展角度等不同侧面去理解并改进影响经济发展与管理的要素,进而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的科学发展。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发展的改革情况、社会现代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全球视野掌握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定义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经济量的有关概念

    第五节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分支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西方经济学概况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上篇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需求

    第二节供给

    第三节局部均衡的决定

    第四节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

    第五节弹性概念

    第六节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七节需求的其他弹性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供求与局部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供求与局部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

    第二节序数效用理论

    第三节消费者选择

    第四节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第五节显示偏好理论

    第六节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消费者行为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四章

    生产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生产函数

    第二节一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三节两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最优投入组合

    第五节规模报酬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生产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生产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五章

    成本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短期成本

    第三节长期成本

    第四节影响长期平均成本的因素

    第五节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成本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3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成本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六章

    厂商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四节寡头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厂商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厂商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七章

    博弈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博弈问题概述

    第二节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三节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四节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五节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博弈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八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

    第三节资本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生产要素定价理论的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生产要素定价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九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交易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

    第四节福利问题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非对称信息

    第二节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第三节公共产品

    第四节政府对完全垄断行业的调节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第二节凯恩斯革命

    第三节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概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掌握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况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三节现行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纠正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国民收入核算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三章

    产品市场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消费、储蓄与投资函数

    第二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投资乘数

    第四节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产品市场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产品市场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四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第二节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第三节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第四节价格调整与总需求曲线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五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劳动市场均衡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有关劳动市场的不同假设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六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第二节简单萧条模型

    第三节完全货币幻觉模型

    第四节一般短期模型

    第五节完全预期模型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3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经济政策理论

    第二节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乘数

    第五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力

    第六节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3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通货膨胀

    第二节菲力浦斯曲线

    第三节通货膨胀、就业和产出的动态调整过程

    第四节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对策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十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

    第二节资本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

    第三节固定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第四节浮动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二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第四节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五节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第二十一章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从早期非均衡理论向当代非均衡理论的过渡

    第二节非均衡理论研究领域的扩展

    第三节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出清理论

    第四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均衡状态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非均衡理论的发展的相关情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责任意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非均衡理论发展的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意识、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对比,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望。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40%)由出勤(16%)、课堂表现(12%)、期中面试(12%)三部分组成。具体方案为:

    1)出勤:无故旷课一次扣分4%,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课堂表现: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3)期中面试: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12%10%8%5%

    2.期末考试成绩(60%)由期末综合闭卷考试成绩决定,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上篇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章

    生产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章

    成本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章

    厂商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章

    博弈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九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三章

    产品市场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四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五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六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二十一章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马工程教材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厉以宁,章铮副.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隋建华,孙战文.西方经济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王健,修长柏.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逻辑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武庆荣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是关于推理、论证及其规律、方法的学问,其内容涉及普通逻辑和现代逻辑两个部分,主要包括传统词项逻辑、命题逻辑及其自然演绎系统、谓词逻辑及其自然演绎系统、传统归纳逻辑、现代归纳逻辑、科学逻辑、论辩逻辑、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等。本课程主要讲授普通逻辑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推演技巧,增强员工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论辩能力以及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促使员工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有说服力的习惯,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素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能够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作用、发展简史和学科结构,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考研、考公以及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能够熟练运用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分析具体思维过程,揭露逻辑错误,识别并驳斥谬误和诡辩,能够准确、严密地表述和论证,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员工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有说服力的习惯,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

    1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类型

    2.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3.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4.逻辑学的发展概况

    1.理解并掌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2.明晰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3.了解逻辑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逻辑精神、逻辑意识、中国智慧、文化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逻辑学的三大传统包括中国逻辑等的介绍和讲解,让员工体悟到逻辑学的魅力,引导员工培养自觉的逻辑精神和逻辑意识,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2.传统词项逻辑

    课程目标123

    1.词项

    2.直言命题

    3.直接推理

    4.三段论

    1.理解并掌握词项的定义、基本特征、种类以及词项外延之间的关系。

    2.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词项或概念。

    3.理解并掌握直言命题的涵义、逻辑结构、种类以及运用直言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4.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应用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5.提高正确运用直言命题及其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10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词项、直言命题和推理及其在使用方面存在的谬误的分析和讲解,训练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员工体会到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深化员工对词项、命题及推理的认知,激发员工运用逻辑思维和逻辑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

    3.命题逻辑

    课程目标123

    1.命题逻辑概述

    2.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真值表方法

    1.理解和掌握命题和推理的概念及其分类、联言命题及其推理、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假言命题及其推理、负命题及其推理、其他常用复合命题推理、真值表方法。

    2.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应用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提高正确运用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智趣题分析;4.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二难推理等复合命题推理的介绍及综合推理题的讲解,训练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员工体会到严谨推理的趣味,引发员工借助复合命题推理分析和解决半费之讼”“上帝是万能的吗等问题的兴趣,激发员工的理性意识。

    4.传统归纳逻辑

    课程目标123

    1.归纳推理概述

    2.传统归纳推理

    3.穆勒五法

    4.类比推理

    1.理解并掌握归纳推理的定义和作用、完全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内容、公式、特点和作用、穆勒五法的内容与公式、类比推理的基本知识。

    2.了解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和区别。

    3.能够识别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推理是何种推理。

    4.具备应用穆勒五法分析、判明因果联系事例的技巧和能力。

    5.了解类比推理与模拟方法的一般特征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6.从分析实际思维活动中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实例入手,培养员工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能够自觉应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堂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归纳推理、穆勒五法和类比推理及其作用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

    5.论证

    课程目标123

    1.论证的概念、结构与作用

    2.证明的方法

    3.反驳的方法

    4.论证的规则

    1.理解并掌握论证的结构、论证与推理的关系、论证和反驳的基本方法、论证的规则。

    2.学会分析日常思维中论证、反驳的结构和方法;识别日常论证和反驳时所犯的逻辑错误。

    3.提高论说文的写作能力,掌握逻辑证明以及揭露、驳斥诡辩和谬误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典例分析;3.课堂辩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证明的方法、反驳的方法、论证的规则以及谬误与诡辩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学习如何发现论证中潜藏的逻辑谬误或诡辩、如何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等,激发员工的理性意识和理性思维等。

    6.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课程目标123

    1.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概念、作用与意义

    2.同一律

    3.排中律

    4.矛盾律

    5.充足理由律

    1.理解并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其作用。

    2.学会应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找思维中的毛病,习惯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分析现实问题。

    3.熟练掌握应用矛盾律、排中律快速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辩证思维、理性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及其作用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员工的逻辑思维素养和能力,激发员工的辩证思维、理性意识等。

    总复习

    课程目标123

     

     

    教学方法:1.课堂讲习;2.典例分析;3.题型讲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堂交流探讨、课后训练等,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出勤及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30%+期末考试(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请假达三次,扣10分,后每增加一次,扣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最终得分将视员工出勤情况、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问题回答及讨论情况综合给分。2.课后作业:共3次,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满分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传统词项逻辑

    课程目标123

    课后作业1

    3.命题逻辑

    课程目标123

    课后作业1

    4.传统归纳逻辑

    课程目标123

     

    5.论证

    课程目标123

     

    6.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课程目标123

    课后作业1

    总复习

    课程目标123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逻辑学编写组.逻辑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南开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三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何向东.逻辑学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慕泽,余俊伟.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程树铭.逻辑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武庆荣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1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法学概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段婧婧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法学概论》作为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一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必修课,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是关于法学的概要论述,是以法这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法律条文、法的产生、发展规律、法的本质、特征、形式和作用,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种种社会现象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更好的指导其他部门法学的学习;正确理解并谙熟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具有现实的意义;掌握一些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方面的知识,在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契合员工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发展的背景,对课程内容的解读有自己的深度与广度并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员工法律意识从而形成法律思维,自觉指导行为规范。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了解法学基础理论,认识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法的本质、特征、形式和作用以及与法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种种社会现象;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正确理解并谙熟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社会矛盾,这对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具有现实的意义;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掌握一些国际法方面的知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其法律知识体系;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法的一般原理

    课程目标14

    1. 法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

    2. 法的规范、渊源和分类

    3.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掌握法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了解法的规范的逻辑构成和法的渊源,了解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我国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课程目标1,4

    1.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2.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

    3. 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4.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了解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民主、公平、公正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员工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宪法

    课程目标2,4

    1. 宪法的概念和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2. 宪法的基本内容

    了解宪法的基本框架,正确理解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正确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正确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民主政治、人权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掌握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解用宪法来建设、完善和保护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行政法

    课程目标2,4

    1.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2.行政法的基本框架

    了解行政法基本框架,掌握行政法基本概念、理论。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权力为民,依法行政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掌握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民法

    课程目标2,4

    1.民法的概念、渊源、任务和基本原则

    2.民法的基本框架,物权法、债权、知识产权法等主要规定

    掌握民法的基本框架,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正、平等、自由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及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充分理解我国在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中所体现的公平、公正及法律关系主体意思表达自由的原则。

    商法

    课程目标2,4

    1.商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地位及商法与主要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2.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主要规定

    了解商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正确认识和理解商法的基本内容。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经济法

    课程目标2,4

    1.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理论

    2.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税法等主要规定

    了解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内容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市场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尊重市场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同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也要给予一定的规范,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

    刑法

    课程目标2,4

    1.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犯罪构成、犯罪形态、共同犯罪及刑罚的概念、目的、种类及适用

    掌握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正确理解犯罪构成、犯罪形态及共同犯罪等内容。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适用刑法一律平等、罪责刑相适应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掌握什么是犯罪,及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学会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国家、集体公民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刑事诉讼法

    课程目标2,4

    1.刑事诉讼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2.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了解刑事诉讼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正确把握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内容。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民事诉讼法

    课程目标2,4

    1.民事诉讼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2.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了解民事诉讼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正确把握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内容。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行政诉讼法

    课程目标2,4

    1.行政诉讼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2.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

    了解行政诉讼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正确把握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内容。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程序公正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三大诉讼法的学习,要正确理解的法律公正不仅仅局限于实体正,只有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兼顾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

    国际法

    课程目标3,4

    1.国际法的概述

    2.国际法的基本内容

    了解国际法的概念,正确理解国际法的基本制度。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国际私法

    课程目标3,4

    1.国际私法的概述

    2.国际私法的基本内容

    了解国际私法的概念,正确理解国际私法的基本制度。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国际经济法

    课程目标3,4

    1.国际经济法的概述

    2.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内容

    了解国际经济法的概念,正确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制度。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三国法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对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国家之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国家主权的维护等问题,而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需要以爱国主义作为情感支撑、需要以国际法治作为现实基础、还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蓝图目标。对国际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引领员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法的一般原理

    课程目标1,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出勤(5%

    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堂讨论或课堂表现(5%

    本课程将结合实务案例,要求员工以分小组的形式(每组应确定一个组长),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讨论课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汇报小组及汇报人,日常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5%

    3.平时作业(10%

    对于一些章节,需布置课后作业,作业主要是案例分析题,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

    4.期末考试(80%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80%

    我国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课程目标1,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宪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行政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民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商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经济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刑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刑事诉讼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民事诉讼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行政诉讼法

    课程目标2,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国际法

    课程目标3,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国际私法

    课程目标3,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国际经济法

    课程目标3,4

    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吴祖谋、李双元主编.法学概论.法律出版社,2018年。

    2.主要参考书

    1.谷春德、杨晓青主编.法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2.陈业宏、夏芸芸主编.法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1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大学数学、统计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王迎冬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社会调查是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工具,它可使社会现象的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促进社会研究的进步;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包括三大技术性内容:社会调查表的设计,抽样技术,数据资料的处理技术。通过对调查研究方法的把握使员工学会透过个别现象深入地认识总体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课题选题与方案设计、问卷设计、抽样设计、文献研究、实地研究以及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

    教学目标在于掌握调查技术的程序,以及程序中各环节的技术问题;掌握调查技术的方法论问题,即技术的理论问题;掌握调查技术的适用条件,即技术的限制因素问题。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员工可以全面的理解和社会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经验,并能够系统的掌握公共事业社区管理、民意调查、公共决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专业员工学术研究和工作调查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员工的理论视野,培养员工运用所学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知识对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调查研究的目的、方法体系和相关理论,能够根据不同调查课题设计不同的调查方案,培养员工创造精神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系统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步骤、注意问题,能够根据不同调查课题有针对性设计不同调查问卷,培养员工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抽样、文献法、试验法等不同调查研究方法,能够根据不同调查课题确定不同资料收集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资料的整理原则和步骤,形成一定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结构,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要点,能够独立完

    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培养员工大胆探索和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进一步巩固统计学相关知识,培养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能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解释和应用。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社会调查的导论

    课程目标12

    社会调查的对象、目的与作用

    社会调查的题材、方法论体系与一般步骤

    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

    1.员工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了解社会调查的对象、作用和一般调查步骤。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能够辨析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并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本研究过程。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及其层次,熟悉理论的构成要素,了解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社会调查对象、目的和社会调查过程需要一定的体力、脑力和智力,通过社会调查案例让员工理解社会调查需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艰苦不懈的作风,知晓社会调查本身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

    社会调查课题的选题与方案设计

    课程目标13

    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

    社会调查课题的方案设计

    1.员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社会调查的概念、重要性,了解相关概念内涵及其部分概念测量的维度,掌握概念测量维度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2.员工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社会调查的研究问题及其来源,掌握社会调查的选题标准,了解研究问题明确化的主要标准,培养对调查课题的可行性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遵守法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会调查选题标准、方案设计,让员工知晓社会调查选题需要在遵守法律前提下进行,社会研究需要具有道德性,严禁从事违反法律规定、社会公德和置业道德的社会研究。

    问卷设计研究

    课程目标23

    问卷的分类

    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意义

    问卷的结构与问题的编制

    问卷设计的注意因素探究

    1.员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调查问卷的分类及概念,了解应用型调查问卷和学术型问卷的主要区别。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结构设计、问卷编制。员工能够通过研究概念的分解与测量,培养编制问卷的技能。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调查问卷的优缺点,掌握问卷调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偏差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献社会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设计内容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严禁从事非法调查和调查用于非法活动。调查数据使用需按承诺使用,研究出卖、盗用、篡改调查原始数据,问卷调查结果用于科学研究和奉献社会,让员工严格遵守社会调查的科学精神。

    抽样调查研究

    课程目标34

    抽样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掌握抽样的概念、类型。

    2.掌握抽样的原理和程序,能够区分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以及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适用的范围。

    3.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不同抽样类型,重点掌握概念抽样方法,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段抽样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思考、求真务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员工通过学习和掌握抽样调查的五种类型及其适用范围,了解不同抽样类型在抽样调查中的作用,学习系统思考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掌握样本规模与样本误差关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调查作风。

    社会调查其他主要方法研究

    课程目标35

    文献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文献法的内涵、优缺点,掌握文献法的操作步骤。主要了解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区别以及适用条件。

    2.了解实验法的内涵、优缺点,掌握实验法的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和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3.员工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了解观实地的内涵、优缺点,掌握观察法和无结构访谈方法的关键操作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大胆创造、勇于创新、坚韧不拔、锐意进取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了解不同的研究方式,培养员工在社会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大胆创造、用于创新的精神,也需要细心谨慎、坚韧不拔的容错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和锐意进取的耐力。

    定量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单变量分析

    双变量分析

    多变量分析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资料整理的内涵及意义。掌握资料整理的原则。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堂讨论,重点掌握资料整理的方法及步骤、资料录入相关软件的注意事项。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的原理以及适用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和维护法律、遵守学术道德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定量资料分析以统计学和高等数学为基础,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响分析结果,实事求是和诚实守信的研究品格和遵守学术道德的研究底线是大员工从事社会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

    定性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定性资料及其形式

    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定性资料的整理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定性资料分析的主要特点(来源多样性、形式无规范性、不同阶段变异性和涵义丰富性)掌握定性资料分析及其主要形式,能够判断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2.员工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了解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在分析程序和技术标准化、开始点、社会理论关系、分析方式和所用工具等方面差别。

    3.掌握定性资料分析的连续接近法、举例说明法、比较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叙述分析法等方法适用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热爱祖国、遵守和维护法律、遵守学术道德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定性资料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适切性以政治立场坚定为前提,研究没有国界但是作者有国界,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和诚实守信的研究品格和遵守学术道德的研究底线是大员工从事社会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

    调查报告的撰写研究

    课程目标35

    调查报告的类型、特点与结构

    调查报告撰写的一般步骤

    调查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研究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调查报告的类型、特点与撰写一般步骤。

    2.掌握调查报告的结构:导言、方法、结果、讨论等环节的主要内容,掌握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和附录的写作规范。通过对报告和学术论文的训练,培养员工具备一定的应用型、学术型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爱自己的国家、创造精神、公平正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调查报告撰写以爱自己的国家为前提,通过定量报告和定性报告展示和分析,培养员工对报告创作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坚持客观公正的写作立场,让员工深刻体会社会调查研究造福于社会,惠泽于人民。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社会调查的导论

    课程目标1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和课程项目及展示。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出勤及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连续缺勤达3次,取消本门课程成绩。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发现一次扣5分。

    2.课后作业(10%),布置1次开放性或应用性题目,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为依据,作业满分为100分。

    3.课程论文(40%),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评价标准为:论文选题新颖、适度,研究意义,研究方案与研究方法;论文内容完整性,论证逻辑性和层次性;论文格式规范。

    3.课程项目及展示(30%),要求各小组员工根据所分配的社会调查项目搜集信息,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评价标准为:报告内容完整性,论证逻辑性和层次性;汇报展示的质量、语言表达、师生互动等。每位同学得分依据其在组内贡献,在小组得分的基础上浮动,但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值不得小于10%

    社会调查课题的选题与方案设计

    课程目标1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问卷设计研究

    课程目标23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后作业

    抽样调查研究

    课程目标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社会调查其他主要方法研究

    课程目标3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定量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定性资料分析

    课程目标4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调查项目

    调查报告的撰写研究

    课程目标3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小组汇报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王高飞.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2.汤秀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制订人:王迎冬

    审核人:陈志青

    202006

     



     

    《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秘书理论与实务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管理学原理等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武庆荣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培养员工具备必要的秘书理论、秘书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秘书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选修课程。

    《秘书理论与实务》主要讲授秘书、秘书部门与秘书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联系秘书工作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员工的秘书职业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注重采用多种灵活多变、自由而又实用的形式。紧密结合办事、办会、办文能力,注重教学的启示性、研究性和互动性,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能够了解秘书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明确秘书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树立正确的秘书职业意识,为今后从事秘书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理解和掌握秘书应具备的各种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包括:秘书工作的性质、内容、方法、一般规律、秘书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秘书职能环境、秘书日常工作与行为规范、各项业务程序、基本操作方法等。

    2.掌握秘书办文、办会、办事等基本技能,提高秘书职业能力。

    3.了解秘书应该具备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修养、知识和能力修养、心理修养,提高对秘书职业的认识,具有较高的秘书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

    13

    1.秘书

    2.秘书的种类

    3.秘书工作

    1.认知秘书,形成科学的角色定位。

    2.区分不同类型的秘书,分别理解其作用。

    3.了解秘书工作的原则、内容、特点和作用。

    4.提高秘书职业认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职业认同感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的来由和类别、秘书工作的内容和作用等的介绍和讲解,使员工认知秘书,形成科学的角色定位,激发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认同感。

    2.秘书素质

    课程目标13

    1.秘书的基本素质

    2.秘书的职业道德

    1.理解并掌握秘书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

    2.提高对秘书礼仪素养、文化内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典例分析;4.课后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等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并掌握秘书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责任感。

    3.秘书机构与职业环境

    课程目标13

    1.秘书机构在机关中的地位

    2.秘书机构的构建

    3.秘书机构的内都分工

    4.秘书机构任务的层次区别

    5.秘书机构所处社会领域的区别

    1.了解秘书机构的地位与设置原则。

    2.掌握秘书机构的基本任务。

    3.熟悉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在组织图中的位置。

    4.提高对组织机构的认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设计组织图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协作意识、爱岗敬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机构地位和作用等的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认同感,激发员工对秘书职业的自豪感。

    4.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一)

    课程目标123

    1.办公室布置原则

    2.接听电话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3.过滤电话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4.接听与拨打电话的程序

    5.日程安排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日程表类型

    6.日程计划表的编制步骤与注意事项

    1.理解并掌握办公室日常事务的各项内容及操作要求。

    2.具备各项事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3.提高秘书职业素养、处事应变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技能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电话工作、时间管理工作等的介绍和讲解,促进员工理解并掌握秘书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处事应变、语言表达与沟通技能等,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5.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二)

    课程目标123

    1.约会安排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

    2.旅行计划的内容,旅行日志表的格式要求与内容

    3.出国旅行手续的内容、程序与注意事项

    4.公路、铁路及航空旅行及预订票的注意事项

    5.印信管理的原则与使用

    6.信访工作

    7.督查工作的原则

    1.了解约会的基本原则。

    2.掌握旅行安排的程序与基本要求。

    3.掌握印信与督查工作的基本原则。

    4.提高服务意识和自我形象塑造意识。

    5.提高公关与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技能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约会安排、旅行安排、印信管理、信访工作和督查工作的介绍和讲解,促进员工理解并掌握秘书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6.秘书的办会工作(一)——

    会议筹备

    课程目标123

    1.会议的含义

    2.会议的种类

    3.会议提出、审批过程

    4.会议筹备的内容和基本程序

    5.会议筹备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了解会议的基本类型。

    2.掌握会议筹备工作的内容、程序、要求与注意事项。

    3.具备组织一般会议的能力。

    4.提高组织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技能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会议筹备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注重会议组织、应用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7.秘书的办会工作(二)——

    会间与会后工作

    课程目标123

    1.会间管理的内容

    2.会间管理的基本要求

    3.会议记录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4.会后管理的内容

    5.会后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6.会议纪要及编写方法及基本原则

    1.了解会间工作的内容、要求。

    2.了解会后的工作内容、要求。

    3.掌握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的写作方法。

    4.提高会务组织与控制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组织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模拟会议。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会前与会后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注重会务组织与控制、应用文写作、组织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8.秘书的办文工作

    课程目标123

    1.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2.公文的传递

    3.文书立卷

    4.文书归档

    1.了解公文的种类。

    2.掌握撰写公文的基本要求。

    3.熟悉文书在组织内外传递的程序。

    4.理解文书立卷的基本原则与归档的步骤。

    5.提高国家公文标准意识。

    6.提高公文撰写与公文处理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公文撰写;5.课后参观企业或单位的办公室和档案室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政治修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办文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重视公文撰写与公文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公文标准意识等。

    9.接待工作

    课程目标123

    1.接待工作的内容和种类

    2.预定来访者的接待

    3.非预定来访者的接待

    1.了解接待工作的基本要求。

    2.掌握接待工作的内容和种类。

    3.熟悉主要交往群体礼仪要求。

    4.掌握接待工作的实际操作技巧。

    5.提高服务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公关与交际能力和文字速写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情景模拟;5.接待视频播放。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接待工作的介绍和讲解,激发员工的服务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等。

    10.信息工作和调研工作

    课程目标123

    1.收集信息的基本原则

    2.收集信息的范围

    3.收集信息的渠道

    4.收集信息的技巧

    5.信息的筛选

    6.调查研究的内容

    7.调查研究的主要形式

    8.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

    1.理解并掌握信息工作的内容与处理原则。

    2.熟悉信息收集的各种方法。

    3.了解调研工作的内容、类型。

    4.掌握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

    5.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调研设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信息工作和调研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重视信息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11.沟通与协调工作

    课程目标123

    1.沟通的意义

    2.沟通的基本原则

    3.沟通的方式

    4.沟通的途径

    5.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

    6.协调的概念和种类

    7.协调的基本原则

    8.纵向协调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1.掌握沟通的意义、基本原则、方式和途径。

    2.掌握沟通的技巧。

    3.理解协调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4.掌握协调的基本方法。

    5.提高交际与事务处理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实例分析;4.情景模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沟通与协调工作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员工注重交际与事务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

    12.秘书自我设计与发展

    课程目标123

    1.秘书形象设计与口才训练

    2.秘书职业前途的设计与发展

    1.了解秘书自我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性。

    2.掌握秘书的应聘与面试方法与技巧。

    3.对秘书和秘书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和考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设计就业推荐书;4.模拟面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职业意识、开拓创新、积极就创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秘书形象设计与口才训练的介绍和讲解,激发员工的职业意识;通过对秘书职业前途的设计与发展的分析和探讨,激发员工的开拓创新、积极就创业的意识和担当。

    基础理论与技能综合测评

    课程目标12

     

     

    考查

    理论2学时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3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实践训练、小组汇报和综合测评。综合成绩(100%)=出勤及课堂表现(20%+实践训练(40%+小组汇报(20%+综合测评(2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请假达三次,扣10分,后每增加一次,扣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最终得分将视员工出勤情况、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问题回答及讨论情况综合给分。2.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可采用电话实务、会议筹备、活动策划、公文写作、简历制作、调研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共2次,每次满分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小组汇报:根据课程内容,拟定问题或讨论题,将员工分组并通过自愿或抽签的方式确定小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通过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共同完成、解决,每组汇报1次,满分100分。4.综合测评:根据员工答题或完成情况评价,满分100分。

    2.秘书素质

    课程目标13

     

     

    3.秘书机构与职业环境

    课程目标13

     

    4.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一)

    课程目标123

     

    5.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二)

    课程目标123

    实践训练1

    6.秘书的办会工作(一)——会议筹备

    课程目标123

     

    7.秘书的办会工作(二)——会间与会后工作

    课程目标123

     

    8.秘书的办文工作

    课程目标123

    实践训练1

    9.接待工作

    课程目标123

     

    10.信息工作和调研工作

    课程目标123

     

    11.沟通与协调工作

    课程目标123

     

    12.秘书自我设计与发展

    课程目标123

     

    基础理论与技能综合测评

    课程目标12

    综合测评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向国敏.现代秘书学与秘书实务(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孟庆荣,张庆丰.秘书理论与实务(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主要参考书

    1)孙芳芳,章玫平.秘书理论与实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2)王瑞成.新编秘书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晓红.秘书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谭一平.现代职业秘书实务(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制订人:武庆荣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关系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

    学分CREDIT

    2

    学时CONTACT HOURS

    32理论课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领导科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贾文红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公共关系学》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使员工正确认识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掌握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对象,熟悉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特点,掌握公共关系基本工作程序,掌握企业、政府和社会型组织的公共关系特点,理解公共关系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初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用公共关系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社会各种组织所从事的公共关系活动,培养员工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章内容选用适当案例,以便让员工逐步了解公共关系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同时要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以提高员工对公共关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树立公关意识,遵守公关的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思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深刻理解公共关系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双向沟通原则、全员公关原则、长期坚持原则,树立个人良好的形象,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前沿;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公共关系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社会各种组织,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5.了解公共关系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提高员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H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萌芽

    课程目标136

    1.历史上人们对关系的认识和重视

    2.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萌芽

    1.了解历史上人们协调关系的努力

    2.掌握公共关系事业在美国的萌芽原因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关系学历史起源,公共关系学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完善,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课程目标1356

    1.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2.公共关系事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3.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1.了解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2.掌握中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状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3.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

    课程目标2356

    1.社会组织分析

    2.组织的生存环境

    1.掌握组织环境及其构成

    2.分析组织的公众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4.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公众

    课程目标345

    1.公众分析

    2.影响公众

    3.公众对象举要

    1.了解公众的需求与权利

    2.掌握服务公众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5.公共关系——现代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

    课程目标234

    1.国内外有关公共关系的主要定义及其演变

    2.公共关系的内涵

    3.无形资产管理——组织战略管理的新领域

    4.公共关系在组织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特征

    1.掌握公共关系在组织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2.了解公共关系意识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6.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

    课程目标356

    1.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2.公关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公共关系传播的手段与艺术

    4.改善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艺术——整合传播

    5.网络传播与网络公关

    1.了解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2.掌握公关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3

    课程思政元素:形象意识、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相关内容,培养员工注重形象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7.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课程目标23

    1.搜集和管理信息

    2.沟通引导,传播信息

    3.社会交往

    4.专题活动

    1.掌握沟通引导和传播信息

    2.了解社会交往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8.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1.确定问题,进行调研

    2.公关调研中常用的方式与方法

    3.公关调研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公关调研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2.了解确定问题和进行调研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9.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1.公共关系策划的过程、方案与要求

    2.公共关系策划中的创意

    3.公关策划的类型及其特点

    1.了解公关策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公关策划的类型及其特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0.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1.实施阶段的任务与特点

    2.实施阶段的各主要环节及其工作

    3.公关活动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1.了解实施阶段的任务

    2.掌握公关评估的重点、角度与应搜集的信息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策划能力、形象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激发员工的策划能力、责任意识,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11.企业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5

    1.企业公共关系的特点

    2.企业公共关系的任务

    3.企业公共关系举例

    1.了解中国企业公共关系的特点

    2.掌握企业公共关系的任务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2.政府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

    1.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

    2.政府公关的主要任务及其特点

    3.政府组织公共关系举例

    1.了解政府公关的主要任务

    2.了解当前政府公关工作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3.社会性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4

    1.我国社会性组织的公关问题与公关任务

    2.社会型组织公共关系举例

    1.掌握社会性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任务

    2.了解社会性组织的环境和公关问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14.突发事件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56

    1.突发事件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2.公共关系与突发事件管理

    3.突发事件公关举例

    1.掌握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公关策略

    2.了解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公共关系工作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3

    课程思政元素:风险观、危机意识、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突发事件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引导员工树立风险社会背景下正确的风险观、危机意识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危机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结构,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15.公共关系机构与公关从业人员

    课程目标2356

    1.公共关系机构与组织

    2.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3.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培养与考评

    1.掌握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2.掌握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培养与考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2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萌芽

    课程目标136

    课后作业。

    课程成绩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考勤、课堂提问(讨论)、课程作业、课程考察。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15%

    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2.课堂提问(讨论)(15%

    根据课程相关的内容,拟定问题或讨论题,要求员工以分小组的形式(每组应确定一个组长)进行3次分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并确定小组汇报人。从不参与课堂讨论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3.课程作业(30%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员工按时完成,书写工整,结合所学内容,做到史论结合,体现出历史思维能力。不按要求完成作业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4.课程考察(40%

    本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课程考察。考察的形式可以是卷面考试或者提交课程论文一篇。课程论文的题目不限,内容与本课程相关。不参加课程考察者,课程成绩不及格。

    2.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课程目标1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3.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

    课程目标2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4.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公众

    课程目标34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5.公共关系——现代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

    课程目标234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6.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

    课程目标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7.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课程目标23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8.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课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9.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0.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课程目标3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1.企业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5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2.政府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23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3.社会性组织的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4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4.突发事件公共关系

    课程目标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15.公共关系机构与公关从业人员

    课程目标2356

    课后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程综合考察。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资料

    1)李泓欣.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荣仕星.简明公共关系学.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余明阳.公共关系学:战略·管理与传播.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乐夫.公共关系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5)周振林.领导者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齐小华.公共关系案例研究武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安妮·格里高利.公共关系规划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制订人:贾文红

    审核人:李小聪

    20206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R02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经济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蒋大平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经济法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部分,着重解决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领域的问题。经济法是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与民法、商法共同形成支撑市场经济的巨大法律支柱。本课程主要由经济法总论、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三大结构组成。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员工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经济法的学科前沿。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及市场监管法以及宏观调控法的内容和规律性趋势,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法理学原理、民法学、行政法学和商法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经济法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及市场监管法以及宏观调控法的内容和规律性趋势,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经济法学科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应用经济法基础理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从事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和司法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8.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法的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本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课程目标1

    1-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

    1-3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掌握民法学、行政法学、商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经济法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234

    2-2了解经济法学前沿以及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

    2-3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国家市场监管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民法学、行政法学和商法等学科基础知识,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3-1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熟悉国家市场监管及宏观调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课程目标4

    3-2了解学科基础知识

    3-3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司法文书的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司法文书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5

    5-2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商事案件审判、经济案件仲裁宏观经济分析、组织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6-1具有在党政机关从事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目标6

    6-2具有在司法和仲裁机关从事商事案件审判、经济案件仲裁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6-3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经济政策分析、组织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7-1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78

    7-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经济法导论

    课程目标123

    1.经济法的概念和语源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经济法地位

    4.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5.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1.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等基本理论知识。

    2.了解经济法本质和特征,初步掌握经济法内涵及外延。

    3.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掌握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联系和区别

    5.掌握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的意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贯彻新发展理念课程

    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经济法律制度的历史起源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增强员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通过中国经济法治建设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完善,提高员工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2.反垄断法

    课程目标14567

    1.反垄断法概述

    2.反垄断法的实体内容

    3.反垄断的主管机关及其法定职责、执法的基本程序

    4.违法反垄断法法律责任

    1.了解垄断的含义及国外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

    2.理解反垄断法的功能。

    3.掌握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4.理解反垄断法的两大基本原则,掌握反垄断法的实现途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

    通过介绍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思想在反垄断法律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反垄断法管理体制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3.反不正当竞争法

    课程目标14567

    1.不正当竞争的概念特征和具体表现形式

    2.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范围

    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

    1.掌握不正当竞争的概念、特征和具体表现形式;

    2.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

    3.了解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4.理解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

    思政元素: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素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法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基本原则以及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内容,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环境。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课程目标14567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2.消费者的权利

    3.经营者的义务

    4.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

    1.掌握消费者的含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和原则;

    2.掌握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3.明确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

    4.了解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及其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和经营者的基本义务制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5.产品质量法

    课程目标14567

    1.产品质量法的概述

    2.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3.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4.违法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1.明确产品质量法的立法目的;

    2.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权利义务和产品质量责任;

    3.掌握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4.了解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素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及其相关制度的完善,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和强化产品质量管理意识,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证券法

    课程目标14567

    1.证券法的概述

    2.证券的发行

    3.证券的交易

    4.证券交易所组织机构

    5.违法证券法的法律责任

    1.掌握证券法的概念和原则;

    2.掌握证券的种类和发行条件;

    3.掌握证券交易的规则和机构;

    4.掌握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

    5.了解最新《证券法》中规定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素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证券法律制度相关内容,树立正确市场导向,激发员工理解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资本市场。

    7.金融法

    课程目标14567

    1.金融法概述

    2.中国人民银行地位职责

    3.货币政策工具

    4.商业银行法

    1.通过本章教学,使员工了解我国银行法体系和主要内容;

    2.理解金融监管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意义;

    3.掌握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主要内容

    4.掌握商业银行法的主要内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金融法及其制度完善,树立正确的系统观,激发员工理解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范互联网金融诈骗的意识和方法。

    8.城市房地产法

    课程目标14567

    1.房地产法概述

    2.房地产开发用地

    3.房地产交易

    4.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

    5.违反城市房地产法的法律责任

    1.通过学习本章,要求掌握房地产、房地产法等概念和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和租赁的法律规定。

    2.掌握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法律规定。

    3.了解房地产开发法律规定和房地产管理的法律规定。

    4.了解违法房地产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城市房地产法及其制度完善,树立正确的系统观,激发员工理解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观念、强化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的重要意义。

    9.价格法

    课程目标14567

    1.价格法的概述

    2.价格与价格体系的确定

    3.价格管理体制法律规定

    4.违法价格法的法律责任

    思政元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1.了解我国价格的形式.

    2.熟悉国家调控价格和对价格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

    3.掌握价格法的概念,我国价格的主要形式。

    4.掌握价格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价格法及其制度完善,树立正确的系统观,激发员工理解价格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经济法导论

    1.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案例讨论及课堂案例汇报进行考评。

    课堂考勤、参与课堂讨论;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30%+案例讨论(30%+课程论文(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30%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案例讨论(30%

    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8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3.课程论文(40%

    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至少2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选题不符合课程研究方向;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2.竞争法

    2.教学目标23达成度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一份;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教学目标467达成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案例讨论、课堂案例汇报、课程论文及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课堂讨论、提交汇报一份

    4.产品质量法

    4.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通过课程论文进行考评。

    课堂考勤、参与课堂讨论;

    5.证券法

    5.教学目标23达成度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课堂考勤、参与课堂讨论;

    6.金融法

    6.教学目标23达成度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课堂考勤、参与课堂讨论;

    7.城市房地产法

    7.教学目标23达成度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课堂考勤、参与课堂讨论;

    8.财政法

    8.教学目标23达成度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课堂考勤、参与课堂讨论;

    9.税收法

    9.教学目标23达成度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课堂讨论、提交汇报一份

    10.价格法

    10.教学目标23达成度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评

    课堂考勤、参与课堂讨论;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书

    1.杨紫烜、徐杰.经济法(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石少侠主编经济法新论(修订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史际春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制订人:蒋大平

    审核人:胡枚玲

    202012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会保障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社会保障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介绍并分析了社会保障学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历程。包括社会保障思想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的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优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企业年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这四大部分。通过对社会保障基本知识的讲述,重点运用逆向选择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剖析社会保障中的问题,提高员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专业相关基础理论。

    3.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以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社会保障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L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M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社金保障的概念及体系

    课程目标123

    1.社会保障的概念及特征

    2.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

    3.社会保障的功能、原则及形式

    1.了解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2.掌握社会保障的制度结构

    3.理解社会保障的功能、原则及形式

    1.课堂讲授

    2.课后案例讨论

    3.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1.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

    2.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3.我国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

    1.理解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

    2.掌握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3.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理论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体架构中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社会保障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养老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养老保险概述

    2.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3.各国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1.了解养老保险的含义、特徵与原则

    2.掌握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国

    3.理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筹集

    4.掌握领取养老金的资格条件、徽费与给付

    5.掌握各国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课程目标14567

    1.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2.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3.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阶制度

    1.理解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2.了解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行制度与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内容

    3.了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4.掌握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现行制度

    5.掌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及现状

    6.掌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网题及完善对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讲解,树立员工的正确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5.医疗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医疗保险的制度的概述

    2.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

    3.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

    4.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

    5.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了解医疗保险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医疗保险系统的主体及建立原则

    3.掌握医疗保险的建立和发展

    4.了解各种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

    5.理解社会医疗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与规避

    6.掌握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及负担方式

    7.了解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与特征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6.失业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失业保险概述

    2.失业保险的发展及制度模式

    3.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4.我国失业保险

     

    1.了解失业保险的相关概念

    2.了解失业保险的特征与功能

    3.掌握失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4.了解失业保险的制度模式

    5.掌握失业保验基金的筹集

    6.掌握失业保验的覆盖范围

    7.了解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与给付

    8.掌握我国失业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7.工伤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工伤保险概述

    2.工伤保险制度的框架及内容

    3.我国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

    4.我国工伤保险现行制度

    1.了解工伤及工伤保验的含义与原则

    2.理解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与工伤保险的制度模式

    3.掌握工伤保险的范围

    4.了解工伤保阶基金的筹集

    4.掌握劳动能力鉴定与工伤保险待遇给付

    5.理解我国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

    6.掌握我国工伤保险的资格条件、劳动能力与待遇标准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8.生育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1.生育保险概述

    2.生育保险制度框架及内容

    3.我国生育保险制度

    1.理解生育保险的含义与特征,

    2.掌握生育保险建立的意义与类型

    3.理解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4.掌握生育保险制度框架及内容

    5.理解我国生有保险的发展历程

    6.掌握我国生有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9.社会救助

    课程目标14567

    1.社会救助概述

    2.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

    3.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4.我国灾害救助

    5.我国农村救助制度

    1.掌握社会救助的含义、特徵与原则

    2.理解社会救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3.掌握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

    4.理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掌握我国自然灾害与灾害教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0.杜会福利

    课程目标14567

    1.社会福利的制度内涵及意义

    2.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

    1.了解灵活就业的概念、历史与现状

    2.理解社会相利的历史沿革

    3.掌握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

    4.理解我国社会福利状况的评价

    及展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1.杜食优抚

    课程目标14567

    1.杜会优抚概述

    2.我国社会优抚

    3.我国社会优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了解社会相利的内涵与特征

    2.理解社会优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

    3.掌握我国社会优抚的历史与主要内容

    4.掌握我国社会优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2.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成路线与运行轨迹

    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3.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保障机制与代际赡养关系

    4.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方式中的受益基准制和缴费基准制

    5.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保值增值

    6.社会保障基金与相关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

    7.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

    1.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成路线与运行轨迹

    2.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3.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保障机制与代际赡养关系

    4.掌握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方式中的受益基准制和缴费基准制

    5.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与保值增值原理

    6.理解社会保障基金与相关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

    7.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机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3.杜会保障法

    课程目标14567

    1.社会保障法概述

    2.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

    3.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理解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

    3.理解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

    4.掌握杜会保障法的内容

    5.理解我国杜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6.掌握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14.企业年金

    课程目标14567

    1.企业年金概述

    2.我国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

    必要性

    3.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过程及

    实施现状

    4.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

    1.理解企业年金的定义与功能

    2.掌握我国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3.理解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运行现状

    4.掌握与节绝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社金保障的概念及体系

    课程目标123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课堂参与(20%+案例讨论(30%+课程论文(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

    3.案例讨论

    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4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4.课程论文

    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2.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3.养老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课程目标14567

     

    5.医疗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6.失业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7.工伤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8.生育保险

    课程目标14567

     

    9.社会救助

    课程目标14567

     

    10.杜会福利

    课程目标14567

     

    11.杜食优抚

    课程目标14567

     

    12.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3.杜会保障法

    课程目标14567

     

    14.企业年金

    课程目标14567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份、课程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刘晓梅,邵文娟主编.社会保障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2)赵曼.社会保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主要参考书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齐海鹏,金双华,刘明慧.社会保障.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6)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7)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制订人:蒋邦文、卢卫林

    审核人:武庆荣

    202012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0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组织行为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王迎冬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应用性学科,该门学科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研究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对组织情境下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从而有效实现组织预期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可以系统建立分析组织情境中员工行为的框架,能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理解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去解决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员工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好地控制和引导员工行为,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果,实现组织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了解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组织组织行为学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规律;熟悉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相关心理学实验,自觉将其运用到行政管理实践中;掌握个体态度、价值观、动机、情绪等相关理论,深入了解行政管理对象的一般状态;熟悉群体对个体的相关影响。理解领导、沟通、组织文化、组织学习和组织变革等组织行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中国文化情境下本土化研究,结合中国式管理行为,加深行政管理专业员工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解与感悟。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巩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行政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前沿。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关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组织行为问题,熟悉管理中的组织行为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激励、领导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组织行为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员招聘、绩效考核等行政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7.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组织行为学绪论

    课程目标124

    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变革

    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关系,了解组织行为学学科发展与演变。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文献阅读和案例解读,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结合专业特点,基本掌握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思考、不断创新、科学严谨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组织行为学概述,引导员工讨论管理学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关系,培养员工系统思考能力;通过讲述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式、实验研究、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基本操作流程,了解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

    个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234

    认知与决策

    价值观与态度

    能力

    人格

    情绪与压力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认知的基本内涵,了解认知失调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决策基本类型,了解个体认知与决策的关系。

    2.员工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过程,了解价值观和人格的关系,了解人格测验相关工具,能够将人格测验工具运用到员工招聘、选拔和培训中。

    3.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情绪和态度的基本内涵,掌握员工满意度测验测量维度。能够通过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能够运用到企业管理实务中的员工帮扶计划。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理心与同情心、高尚动机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相关概念的内涵、实质即形成心理机制,让员工从职业、地位、角色等角度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讲述,增强员工对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在与他人合作和沟通过程中,保持高尚纯洁的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激励

    课程目标34

    动机与激励基本概念

    激励的需要理论

    激励的过程理论

    综合激励理论

    中国文化情境下的激励实践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能够从需要和动机层面分析企业中员工工作行为。

    2.员工通过课堂讨论,掌握古典动机理论和现代动机理论,了解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关知识,熟悉激励的五种模式,能够将激励模式运用到员工关系管理中,尤其是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模块中。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国文化基本逻辑,理解中国式管理行为,将动机理论与激励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高尚动机、系统思考、热爱文化、民族自豪感、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动机和激励理论讲解,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高尚的工作价值观和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比较不同的激励理论,培养员工系统思考和批判能力。通过讲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员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用企业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员工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

    群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234

    群体相关概念

    群体发展的过程

    群体结构行为特征

    群体冲突与管理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群体的基本概念,知道群体发展的过程,掌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了解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发展的影响及以如何引导非正式组织促进正式组织发展。

    2.了解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冲突等实验研究和对企业管理的启发。掌握群体对个体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群体促进、减少社会惰化、避免群体思维、独立判断精神、积极合作、合理竞争、建设性冲突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群体及构成要素,引导员工在未来工作中积极发挥群体的正向作用,避免群体的负向效应,尤其是社会惰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案例解析,让员工能够形成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弱化群体思维对组织的伤害。

    通过合作和竞争表现形式和类型等知识讲解,引导员工树立积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进行合理有序的竞争态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正确面对冲突,引导员工树立建设性冲突意识和减少破坏性冲突行为。

    团队管理、领导与沟通

    课程目标

    34

    团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团队的过程管理

    领导风格的基本类型

    经典领导理论

    团队沟通的障碍与克服

    中国文化情境下的团队领导与管理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团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领导风格基本类型和沟通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员工通过基本理论学习,能够判断出组织中的团队类型、沟通的基本要件。

    2.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管理的过程管理、经典领导理论和团队沟通的障碍类型,员工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掌握团队的过程管理基本技巧和克服团队沟通存在的障碍,具备团队管理的基本素质。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团队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解团队评价相关维度的基本内涵,能够通过团队效能诊断分析。同时,员工需掌握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如何成为合格团队成员的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高尚人格、杰出品质、感情充沛、人际关系和谐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领导理论和行为表现,让员工懂得高尚人格和杰出品质是人际吸引的内在的驱动力;通过讲述团队管理的基本内涵、特点和影响因素,让员工知晓感情充沛和恰当的情感交流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团队沟通过程中,恰当的沟通方式、渠道、环境和对象等因素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组织文化与变革

    课程目标

    25

    组织文化与变革概述

    组织文化的分类与测量

    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型

    组织文化建设基本路径

    组织变革阻力与克服

    1. 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分析,了解企业文化基本分类与测量,了解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型,能够判断企业文化基本类型,能够对组织变革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

    2.结合管理学、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能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组织变革存在的阻力,以及掌握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系统思考、不畏困难、敢于创新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授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相关知识,让员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总结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路径,培养员工系统思考能力。企业变革存在诸多阻力和所处环境复杂变化,引导员工树立不畏困难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课程目标

    34

    个人-组织锲合度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了解个人-组织锲合度、组织社会化的相关内涵,员工通过基本概念学习,能够自行调适和引导员工调适个人与组织的锲合度及相关策略。

    2.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组织认同、组织承诺、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内涵,掌握概念的测量工具,员工能够能够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解决员工关系管理中存在的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等相关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组织公民行为、助人为乐、诚德厚爱、集体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授助人行为内容和产生原因,引导员工树立助人为乐的学习和工作意识,进而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产生组织公民行为,同时,在了解心理契约的基础上,培养员工面对实际和勇于承担责任意识。从组织认同和组织承诺角度促进员工形成员工诚德厚爱的个人品质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组织行为学绪论

    课程目标

    12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课程成绩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和小组讨论。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出勤及课堂表现(3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连续缺勤达5次,取消本门课程成绩。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课后作业(10%),布置2次开放性题目,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课程论文(40%),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选题新颖、适度;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

    4.小组讨论(20%),在个体和群体层面,选择恰当主题(自选题目和命题题目),严格规范小组分组、调研、汇报和教师总结流程,小组讨论成绩员工根据实际情况赋分,原则上小组内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值控制在10%以上。

    个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

    2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后作业

    动机与激励

    课程目标

    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程论文

    群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

    2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后作业

    团队管理、领导与沟通

    课程目标

    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小组讨论

    组织文化与变革

    课程目标

    2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课程目标

    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组织行为学)马工程教材编写组,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主要参考书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张德.组织行为学(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3.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

     

    制订人:王迎冬

    审核人:陈志青

    202006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行政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长剑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行政学是以公共行政及其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公共行政学》课程主要讲授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公共行政的基本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策过程、行政沟通、行政伦理、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改革等。

    通过《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能够运用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行政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员工的行政管理综合素质,使其初步具备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通则、基本理论,能够具备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公共行政学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公共行政学的新取向,熟悉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学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公共行政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公共行政范畴的文献检索、资料解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公共行政管

    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行政观、公共观,具有强烈的从事公共行政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公共行政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2.行政管理学在中国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

    1.了解行政管理学的作用、创立、对象、内容和方法。

    2.掌握行政管理学在中国三个演进阶段。

    3.理解行政管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建设路径、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自信、行政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管理基本框架的介绍,激发员工的行政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行政管理学建设路径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行政故事、传递中国行政经验。

    2.行政环境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2.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3.行政生态理论

    1.了解行政环境的含义、构成及其互依性。

    2.理解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环境的含义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3.熟悉行政生态理论的含义及其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系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分析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政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公共行政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行政职能

    课程目标1245

    1.行政职能概述

    2.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3.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1.了解行政职能的含义、特点及其体系。

    2.理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四阶段的演进。

    3.掌握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重点、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服务型政府精神、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职能的概念、演进及其变革路径,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行政组织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组织概述

    2.行政组织理论

    3.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1.了解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结构。

    2.理解西方国家和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3.掌握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含义、意义、原则及其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学习型组织、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组织概念、理论和框架的学习,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责任意识;通过中国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探讨,激发员工治理能力提升的兴趣。

    5.行政领导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领导概述

    2.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责任、制度

    3.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艺术、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1.了解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含义、特点、作用。

    2.理解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责任的含义和民主集中制等领导制度。

    3.掌握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艺术的内涵和行政领导素质结构及优化路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领导艺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树立正确的行政领导取向,激发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政策过程

    课程目标1235

    1.政策过程

    2.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

    3.政府分析方法

    1.了解政策过程的基本逻辑。

    2.掌握政策决策的八个理论模型。

    3.熟悉政策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专门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能力、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策过程、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激发员工的马克思主义决策理论思维和政府决策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7.行政沟通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沟通的概述

    2.行政沟通的机制和方法

    3.政府传播和新媒体的交互

    1.了解行政沟通的概念、主体、内容。

    2.理解行政沟通的渠道、对象、效果。

    3.掌握政府对外传播的外部环境、表现形态及新媒体与政府的交互影响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沟通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沟通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员工的沟通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对政府传播和新媒体交互的比较,激发员工的纵横向国际比较思维。

    8.行政伦理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伦理概述

    2.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内容

    3.行政伦理的问题及其规范

    1.了解行政伦理的兴起背景、发展态势、基本功能。

    2.理解行政伦理的组织和个体层面的伦理结构与内容。

    3.掌握行政伦理的主观、客观责任问题及其控制和约束的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伦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分析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内容,提升员工的行政自信和伦理素养;通过行政伦理问题及其规范的探讨,激发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9.行政监督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权力制约的理论

    2.行政监督的体系

    3.我国行政监督的完善

    1.了解行政权力制约的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三种理论。

    2.理解行政监督的内容和内外部监督体系。

    3.掌握我国行政监督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监督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权力制约和行政监督的理论和框架,激发员工的监督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行政监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认同。

    10.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1.了解公共危机的概念、分类、分级、分期和对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2.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体制、职能与机构。

    3.熟悉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危机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剖析,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危机防范意识、风险治理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公共危机决策案例的探讨,激发员工的危机管理国际比较思维。

    11.行政改革

     

    课程目标1235

    1.行政改革概述

    2.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

    3.中国的行政改革及展望

    1.了解行政改革的含义、必然性。

    2.理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趋势、特点。

    3.掌握我国行政改革的背景、经验、框架及其展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改革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改革的基本知识,激发员工的改革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路,优化员工在此范畴的国际比较视界。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3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1-2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2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试(60%),实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行政环境

    课程目标1235

     

    3.行政职能

    课程目标1235

     

    4.行政组织

    课程目标1245

    提交课程论文1

    5.行政领导

    课程目标1235

     

    6.政策过程

    课程目标1235

     

    7.行政沟通

    课程目标1235

     

    8.行政伦理

    课程目标1235

     

    9.行政监督

    课程目标1235

     

    10.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11.行政改革

    课程目标123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6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

    2.丁煌.行政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严强主编.公共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戴维·奥斯本等.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制订人:吴长剑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政策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奕伶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员工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前沿。

    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员工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家公共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熟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巩固政治学、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相关基础理论,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3.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家公共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熟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4.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政策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政策制定、政策分析、政策执行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 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0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组织行为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王迎冬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应用性学科,该门学科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研究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对组织情境下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从而有效实现组织预期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可以系统建立分析组织情境中员工行为的框架,能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理解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去解决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员工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好地控制和引导员工行为,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果,实现组织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了解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组织组织行为学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规律;熟悉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相关心理学实验,自觉将其运用到行政管理实践中;掌握个体态度、价值观、动机、情绪等相关理论,深入了解行政管理对象的一般状态;熟悉群体对个体的相关影响。理解领导、沟通、组织文化、组织学习和组织变革等组织行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中国文化情境下本土化研究,结合中国式管理行为,加深行政管理专业员工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解与感悟。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巩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行政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前沿。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关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组织行为问题,熟悉管理中的组织行为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激励、领导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组织行为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员招聘、绩效考核等行政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7.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组织行为学绪论

    课程目标124

    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变革

    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关系,了解组织行为学学科发展与演变。

    2.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文献阅读和案例解读,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结合专业特点,基本掌握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思考、不断创新、科学严谨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组织行为学概述,引导员工讨论管理学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关系,培养员工系统思考能力;通过讲述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式、实验研究、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基本操作流程,了解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

    个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234

    认知与决策

    价值观与态度

    能力

    人格

    情绪与压力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认知的基本内涵,了解认知失调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决策基本类型,了解个体认知与决策的关系。

    2.员工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过程,了解价值观和人格的关系,了解人格测验相关工具,能够将人格测验工具运用到员工招聘、选拔和培训中。

    3.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情绪和态度的基本内涵,掌握员工满意度测验测量维度。能够通过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能够运用到企业管理实务中的员工帮扶计划。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理心与同情心、高尚动机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相关概念的内涵、实质即形成心理机制,让员工从职业、地位、角色等角度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讲述,增强员工对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在与他人合作和沟通过程中,保持高尚纯洁的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激励

    课程目标34

    动机与激励基本概念

    激励的需要理论

    激励的过程理论

    综合激励理论

    中国文化情境下的激励实践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能够从需要和动机层面分析企业中员工工作行为。

    2.员工通过课堂讨论,掌握古典动机理论和现代动机理论,了解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关知识,熟悉激励的五种模式,能够将激励模式运用到员工关系管理中,尤其是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模块中。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国文化基本逻辑,理解中国式管理行为,将动机理论与激励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高尚动机、系统思考、热爱文化、民族自豪感、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动机和激励理论讲解,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高尚的工作价值观和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比较不同的激励理论,培养员工系统思考和批判能力。通过讲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员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用企业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员工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

    群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234

    群体相关概念

    群体发展的过程

    群体结构行为特征

    群体冲突与管理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群体的基本概念,知道群体发展的过程,掌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了解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发展的影响及以如何引导非正式组织促进正式组织发展。

    2.了解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冲突等实验研究和对企业管理的启发。掌握群体对个体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群体促进、减少社会惰化、避免群体思维、独立判断精神、积极合作、合理竞争、建设性冲突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群体及构成要素,引导员工在未来工作中积极发挥群体的正向作用,避免群体的负向效应,尤其是社会惰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案例解析,让员工能够形成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弱化群体思维对组织的伤害。

    通过合作和竞争表现形式和类型等知识讲解,引导员工树立积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进行合理有序的竞争态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正确面对冲突,引导员工树立建设性冲突意识和减少破坏性冲突行为。

    团队管理、领导与沟通

    课程目标

    34

    团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团队的过程管理

    领导风格的基本类型

    经典领导理论

    团队沟通的障碍与克服

    中国文化情境下的团队领导与管理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了解团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领导风格基本类型和沟通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员工通过基本理论学习,能够判断出组织中的团队类型、沟通的基本要件。

    2.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管理的过程管理、经典领导理论和团队沟通的障碍类型,员工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掌握团队的过程管理基本技巧和克服团队沟通存在的障碍,具备团队管理的基本素质。

    3.员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团队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解团队评价相关维度的基本内涵,能够通过团队效能诊断分析。同时,员工需掌握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如何成为合格团队成员的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高尚人格、杰出品质、感情充沛、人际关系和谐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领导理论和行为表现,让员工懂得高尚人格和杰出品质是人际吸引的内在的驱动力;通过讲述团队管理的基本内涵、特点和影响因素,让员工知晓感情充沛和恰当的情感交流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团队沟通过程中,恰当的沟通方式、渠道、环境和对象等因素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组织文化与变革

    课程目标

    25

    组织文化与变革概述

    组织文化的分类与测量

    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型

    组织文化建设基本路径

    组织变革阻力与克服

    2. 员工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分析,了解企业文化基本分类与测量,了解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型,能够判断企业文化基本类型,能够对组织变革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

    2.结合管理学、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能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组织变革存在的阻力,以及掌握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系统思考、不畏困难、敢于创新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授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相关知识,让员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总结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路径,培养员工系统思考能力。企业变革存在诸多阻力和所处环境复杂变化,引导员工树立不畏困难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课程目标

    34

    个人-组织锲合度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

    1.员工通过课堂学习、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了解个人-组织锲合度、组织社会化的相关内涵,员工通过基本概念学习,能够自行调适和引导员工调适个人与组织的锲合度及相关策略。

    2.员工通过课堂讨论,了解组织认同、组织承诺、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内涵,掌握概念的测量工具,员工能够能够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解决员工关系管理中存在的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等相关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组织公民行为、助人为乐、诚德厚爱、集体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授助人行为内容和产生原因,引导员工树立助人为乐的学习和工作意识,进而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产生组织公民行为,同时,在了解心理契约的基础上,培养员工面对实际和勇于承担责任意识。从组织认同和组织承诺角度促进员工形成员工诚德厚爱的个人品质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组织行为学绪论

    课程目标

    12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课程成绩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和小组讨论。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出勤及课堂表现(3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连续缺勤达5次,取消本门课程成绩。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课后作业(10%),布置2次开放性题目,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课程论文(40%),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选题新颖、适度;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

    4.小组讨论(20%),在个体和群体层面,选择恰当主题(自选题目和命题题目),严格规范小组分组、调研、汇报和教师总结流程,小组讨论成绩员工根据实际情况赋分,原则上小组内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值控制在10%以上。

    个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

    2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后作业

    动机与激励

    课程目标

    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程论文

    群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目标

    2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课后作业

    团队管理、领导与沟通

    课程目标

    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小组讨论

    组织文化与变革

    课程目标

    25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课程目标

    34

    考查、出勤、平时表现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组织行为学)马工程教材编写组,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主要参考书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张德.组织行为学(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3.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

     

    制订人:王迎冬

    审核人:陈志青

    202006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5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管理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钟振明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部门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理论发展,重点阐述公共组织、公共领导、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规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部门改革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把握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动态,掌握公共管理学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备公共管理研究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目标:

    1.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初步构建起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2.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把握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3.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动态,熟悉当前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

    4.掌握公共管理学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能力。

    5.具有良好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相关机构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

    6.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的愿望和兴趣,具备公共管理研究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公共服务精神。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管理学概述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提高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点阐述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1.熟悉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过程。

    2.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讲授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公共组织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2.非营利组织

    3.事业单位

    4.公共组织的变革

    1.掌握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2.了解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类型。

    3.了解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类型。

    4.掌握公共组织的变革。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组织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非营利组织的内容,阐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介绍国内外公共组织的变革,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公共领导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领导概述

    2.公共领导体制

    3.公共领导方法

    4.公共领导能力

    1.掌握公共领导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共领导体制。

    3.了解公共领导方法。

    4.了解公共领导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领导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公共领导方法,提高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讲授公共领导能力,重点阐述中国古代经典领导思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古文化,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

    5.公共政策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政策概述

    2.公共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分析

    4.公共政策发展

    1.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共政策的主要过程。

    3.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

    4.了解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公共政策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介绍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过程,阐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特色改革方法论,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6.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3.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2.掌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3.掌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中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异同,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点阐述中国特色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7.公共预算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预算概述

    2.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

    1.了解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2.了解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法治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预算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讲授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阐述现代政府预算管理理念和制度,培养员工的法治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8.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3.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掌握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3.掌握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和技术。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大数据与电子政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学习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

    9.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2.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知识

    3.公共危机管理法治

    1.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3.掌握公共危机管理法治。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危机意识、法治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危机意识;讲授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重点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员工的危机素养和危机管理能力;讲授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法治素养。

    10.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4567

    1.传统行政方法

    2.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3.战略管理

    1.了解传统行政方法。

    2.了解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3.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传统行政方法,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讲授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讲授战略管理,介绍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员工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

    11.公共管理规范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管理伦理

    2.公共管理法律

    3.公共管理监督

    1.掌握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公共管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掌握公共管理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化自信、依法行政、法治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管理伦理,阐述古今中外的公共管理价值理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讲授公共管理法律,重点阐述依法行政思想,提高员工的法治素养;讲授公共管理监督,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1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

    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与完善

    1.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

    4.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介绍中国特色政府绩效评估制度,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3.公共部门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部门改革概述

    2.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

    3.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1.掌握公共部门改革的基本概念。

    2.了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过程和趋势。

    3.掌握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和趋势。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行政体制改革、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部门改革的基本概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介绍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重点讲授大部制改革、省直管县、简政放权等现实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7

     

    课程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参与、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四个部分。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10%+课堂参与(20%+课程报告(20%+期末考试(50%)。具体要求为: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达3次以上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2.课堂参与:通过考察员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和能力来评判,满分为10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等情况一次扣5分,不服从任课教师课堂管理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3.课程报告:员工需提交课程报告3份,每份报告满分为100分,最后取三次课程报告的平均分。4.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课程目标123567

     

    3.公共组织

    课程目标123567

     

    4.公共领导

    课程目标12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5.公共政策

    课程目标123567

     

    6.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7.公共预算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8.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9.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目标1234567

     

    10.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4567

     

    11.公共管理规范

    课程目标1234567

     

    1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课程目标123567

     

    13.公共部门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提交课程报告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蔡立辉,王乐夫.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资料

    1)张康之,郑家昊.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陈振明等.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三版).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钟振明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2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经济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西方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经济学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公共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政府行为的学科。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内容:导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等。要求员工在本门课程内除了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能初步对中国政府经济治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员工通过学习,不仅应把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中国及世界经济运行的实践,把握中国经济现状与改革取向。

    5.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比较中西方制度安排的共性与差异性,了解中国制度优势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

    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2.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3.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了解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2.理解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3.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学科性质,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公共经济学的发展,还需要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经济奇迹、传递中国经验。

    2.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课程目标123

    1.资源配置方式

    2.市场失灵

    3.政府失灵

    1.了解资源配置方式

    2.理解市场失灵

    3.掌握政府失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资源配置方式及市场与政府失灵,深刻理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性思考西方厚市场薄政府的思想基础;基于中国政府经济治理实践,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3.公共产品理论

    课程目标123

    1.公共产品的定义

    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1.了解公共产品的定义

    2.理解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掌握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产品的供给及外部效应的纠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品供给的发展及均等化服务提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产品的供给及外部效应的纠正,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及均等化服务提供的改革,基于中国政府经济治理实践的巨大成就,激发员工坚定四个自信。

    4.公共选择理论

    课程目标123

    1.公共选择的含义和特征

    2.投票机制、投票悖论与中位选民定理

    3.利益集团和行政官僚

    1.了解公共选择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投票机制、投票悖论与中位选民定理

    3.掌握利益集团和行政官僚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9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选择理论的西方语境;剖析这一理论背后的西方理论的局限。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选择理论及其背后的理论局限,深刻理解西方制度背后的思想根源与中国制度的本质区别,阐述中国制度设计的思想根源,激发员工坚定制度自信。

    5.政府规制理论

    课程目标123

    1.政府规制的含义与分类

    2.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3.政府规制改革

    1.了解政府规制的含义与分类

    2.理解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3.掌握政府规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府规制理论的西方语境;政府治理的中国语境。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政府规制理论,以及政府规制的中国语境,深刻理解西方制度背后的思想根源与中国制度的本质区别,阐述中国制度设计的思想根源,激发员工坚定制度自信。

    6.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

    课程目标123

    1.公共支出的定义、原则和结构

    2.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3.中国的公共支出

    1.了解公共支出的定义、原则和结构

    2.理解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3.掌握中国的公共支出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支出结构及其理论,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化及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员工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7.公共收入理论与实践

    课程目标123

    1.公共税收的定义、结构与原则

    2.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3.中国的公共收入

    1.了解公共税收的定义、结构与原则

    2.理解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3.掌握中国的公共收入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税收结构及其理论,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税收结构的变化及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员工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8.财政政策

    课程目标123

    1.财政政策的含义

    2.财政政策的类型

    3.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

    1.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

    2.理解财政政策的类型

    3.掌握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公共税收结构及其理论,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税收结构的变化及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员工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9.货币政策

    课程目标123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的类型

    3.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1.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

    2.理解货币政策的类型

    3.掌握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及中国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及其实践,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实践,激发员工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提问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查。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率(1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课堂参与率(20%),每个知识单元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课程论文(20%),安排6次实践项目,包括提交2次案例分析报告、2次案例设计、1次调研报告和1次模拟授课。每个实践项目满分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查(50%),实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3.公共产品理论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4.公共选择理论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5.政府规制理论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6.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7.公共收入理论与实践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8.财政政策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9.货币政策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樊勇明等编著,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2.唐任伍主编,公共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2.主要参考书

    1.斯蒂格利茨著,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周小林著,公共财政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3.唐斯著,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4.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张玉磊

    20206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0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阐释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公共事业管理的历史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和模式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界定、公共事业管理过程、公共事业管理绩效、公共事业战略管理和公共事业的分类管理等。由于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因此,在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全面、辩证、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员工了解和把握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技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析各种公共事业管理案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框架的基本内容;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框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中公共事业的实践,把握中国公共事业现状与改革取向。

    5.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内容;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评价当代中国政府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管理实践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共事业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

    1.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2.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3.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性质

    1.了解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2.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3.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性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概念,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2.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课程目标123

    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2.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经济环境

    3.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和文化环境

    1.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2.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经济环境

    3.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和文化环境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西视野异同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相关理论知识及政府实践,激发员工对国家治理不同历史语境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相关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

    3.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

    课程目标123

    1.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类型

    2.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机理和特点

    3.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层次

    1.了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类型2.理解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机理和特点

    3.掌握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层次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9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及体制,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西方公益事业发展及中国政府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4.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课程目标123

    1.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2.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3.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

    1.了解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2.理解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3.掌握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9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理论知识及政府实践,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员工四个自信。

    5.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方法

    课程目标123

    1.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2.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2.理解并掌握经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方法相关理论知识及政府实践,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西方管理职能及方法,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6.公共事业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123

    1.公共事业绩效管理内涵

    2.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评价

    1.了解公共事业绩效管理内涵

    2.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评价3.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评价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事业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及政府实践,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西方公益事业绩效管理及中国政府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7.教育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1教育事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2.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3.教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政府实践

    1.了解教育事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2.理解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3.掌握教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政府实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教育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及政府实践,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教育事业管理改革及政府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

    8.文化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1文化事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2.政府介入文化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3.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政府实践

    1.了解文化事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2.理解政府介入文化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3.掌握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政府实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文化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及政府实践,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文化事业管理改革及政府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

    9.卫生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1.卫生事业管理的含义、特征

    2.政府介入卫生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3.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政府实践

    1.了解卫生事业管理的含义、特征

    2.理解政府介入卫生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3.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政府实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卫生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及政府实践,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改革及政府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导论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提问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查。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率(1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课堂参与率(20%),每个知识单元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课程论文(20%),安排6次实践项目,包括提交2次案例分析报告、2次案例设计、1次调研报告和1次模拟授课。每个实践项目满分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试(50%),实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3.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4.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5.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方法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6.公共事业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7.教育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8.文化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9.卫生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崔运武著,公共事业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徐双敏著,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2.主要参考书

    1.康晓光等著,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2.徐家良著,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3.王名著,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仇新明

    2020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1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48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讲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中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公共部门职位分类、公共部门人员的招用、公共部门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公共部门人员的培训、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管理、公共部门人员的报酬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同时,对国内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改革完善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的人事管理综合素质,使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及政策法规,以及先进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制度化内容和规律性趋势,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2.国外公务员制度及其改革

    3.中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改革

    1.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沿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2.掌握公共部门的涵义及分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特征和原则,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基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3.理解国外公务员制度及其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其趋势。

    4.理解中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改革的背景、问题及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法治意识、科学态度、辨识能力、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历程的学习,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通过介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基础,培养员工的法治意识。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路径分析,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课程目标14567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

    1.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及功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供求预测的方法。

    2.理解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因素。

    3.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

    4.应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及其发展路径,提高员工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3.公共部门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4567

    1.公共部门人事分类概述

    2.公共部门职位分类的原理及方法

    3.国外公务员职位分类

    4.中国公共部门职位分类

    1.了解公共部门人事分类的涵义、形态、原则、功能,国外公共部门职位分类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公共部门职位分类的原理及方法,公共部门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

    3.掌握职位分类的结构、原则、程序,职位分类的发展趋势,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分类的基本架构。

    4.应用职位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改革及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公共部门人事分类技术的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公共部门人事分类的中国特色及其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4.公共部门人员的招用

    课程目标14567

    1.人员招用的一般程序

    2.公共部门人员招用中的面试

    3.公共部门人员招用中的测试

    1.了解人员招用的一般程序及常见的招募途径,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招用的程序,国外公务员的招用程序。

    2.理解素质模型的基本理论,国外公务员的素质框架。

    3.掌握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人员招用中的面试与测试。

    4.应用人员招用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务员录用的现状及对策。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人员录用制度的历史沿革,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录用制度的特色优势及其发展完善,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远大理想,以及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5.公共部门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1.职业生涯发展概述

    2.公共部门人员的生涯规划

    3.公共部门人员的生涯管理

    1.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理论,公共部门人员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掌握公共部门人员的生涯管理。

    4.应用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中国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梳理中国公共部门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帮助,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远大理想,以及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

    6.公共部门人员的培训

    课程目标14567

    1.公共部门人员培训概述

    2.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需求分析

    3.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4.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实施与评估

    1.了解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流程,公共部门人员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方法。

    2.理解人员培训的基本理论,公共部门人员培训效益评估。

    3.掌握公共部门人员培训需求分析的程序。

    4.应用培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现状及其发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导论自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培训制度,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道路自信,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7.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

    课程目标14567

    1.激励理论概述

    2.国外公务员的激励制度

    3.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制度

    1.了解中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及其实施,事业单位的人员激励制度,国外公务员的激励制度。

    2.理解人员激励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

    3.掌握全面奖惩战略及其实施。

    4.应用激励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激励的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文化自信、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激励理论的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和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激励制度的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8.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绩效管理概述

    2.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计划的制订

    3.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实施

    4.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反馈与改进

    1.了解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概念,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方法。

    2.理解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

    3.掌握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计划的制订,公共部门人员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实施,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反馈与改进。

    4.应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考核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绩效管理一般理论的分析,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考核奖惩制度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9.公共部门人员的报酬

    课程目标14567

    1.报酬与薪酬概述

    2.薪酬制度的公平原则

    3.公共部门人员薪酬等级制度的设计

    4.公共部门人员的社会保险

    1.了解报酬和薪酬的基本理论,国外公务员的报酬现状,薪酬等级设计的方法。

    2.理解全面报酬理论,薪酬制度的公平原则,宽带薪酬结构理论。

    3.掌握公共部门的薪酬困境,中国公务员的薪酬构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的社会保险。

    4.应用报酬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公共部门人员报酬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及汇报

    4.网络课程参与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共部门人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激发员工的科学态度、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制度变迁与时俱进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报酬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课程成绩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闭卷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教学参与(20%+案例汇报(10%+课程论文(10%+闭卷考试(5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日常考勤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通过员工在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网络课程参与率很高。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网络课程参与率高。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较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一般。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低。

    3.案例讨论。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8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4.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选题不符合课程研究方向;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5.闭卷考试。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衡量,满分100分。考题在涵盖认知、理解、综合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内容的同时,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内容所占比重不少于50%。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3.公共部门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4.公共部门人员的招用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5.公共部门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6.公共部门人员的培训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7.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8.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9.公共部门人员的报酬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讨论、案例汇报,教学参与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吴志华,刘晓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1[]诺伊.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英文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克林格勒,纳尔班迪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伯曼,韦斯特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派恩斯.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5)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刘晓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孙柏瑛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8)吴志华,刘晓苏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萧鸣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周均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制订人:刘晓苏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地方政府与政治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洪为

    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课程简介: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普通高等教育政治学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依据广义的政府与政治概念,在对政府学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宪政体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政党组织、立法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协机关、社会团体等政府与政治主体,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和政治文化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充分反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政府改革与政治发展的实际进展。本课程注重从变迁和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力求为读者展现真实、客观的中国政府与政治。目的是让员工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形成系统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我国政治环境的了解,培养其从宏观政治角度来看待我国问题的视野。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地方政府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理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中国政府的动态运行过程,包括实际运行状况、关系和程序等,了解政府过程研究的理论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中国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实践及相关政策法规,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中国政府与政治问题研究的能力。

    6.初步熟悉和具备从事中国政府与政治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导论

    课程目标123

    1.政府与政治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方法

    1.了解政府与政治的含义。

    2.理解政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3.掌握基本的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信仰马克思主义、爱自己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政府与政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精神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政府与政治概念的学理分析,让员工体会到政治学的魅力。

    2.宪法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宪法的演进过程

    2.中国宪法的结构、功能、作用、性质、原则和特征

    3.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规定

    1.了解宪法的演进过程。

    2.对宪法功能和作用以及特点、性质的理解。

    3.了解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规定。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纪守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宪法的演进过程、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3.政党与多党合作制度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2党政关系: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2.理解党政关系的概念及其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3.了解对政党与政府、市场、军队的关系,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

    4.了解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爱自己的国家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党政关系、多党合作制度和比较中西方政党制度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对比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4.立法机关

    课程目标134567

    1.立法过程

    2.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与议事程序

    1.掌握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议事过程。

    2.了解全国人大、地方人大之间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纪守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立法过程演进、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之间的关系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政体。

    5.国家元首

    课程目标134567

    1.元首的历史发展

    2.元首的历史发展,地位、作用以及职权

    1.了解国家元首的地位与作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国家元首演进过程。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6.中央政府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国务院的组成、职权的了解

    2.中国国务院的职权配置

    1.了解行政机关的含义、组成与构成条件

    2.了解国务院于人大之间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守宪法与法律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国务院的组成、国务院的职权配置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体。

    7.地方政府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层级

    2.省的政治权力结构

    3.中央省政府过程

    4.中央自治地方政府过程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地方关系,省(自治地方)沿革。

    2.理解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央自治地方政府过程。

    3.掌握实现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省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央省政府过程。

    4.“一国两制与特区制度。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地方政府的演进过程、特区制度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地方的构成、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形成,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让员工明白务必维护祖国统一以及民族团结。

    8.府际关系

    课程目标134567

    1.府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2.中国府际关系的制度创新

    1.了解府际关系研究兴起、基本模式、变迁与制度创新。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8.司法机关

    课程目标134567

    1.司法机关的含义、组成、职权与构成条件

    2.司法机关的运作

    1.了解司法机关的运作。

    2.掌握中国司法改革的措施。

    3.理解司法机关权。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纪守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国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国司法机关改革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司法机关的运作模式、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9.人民政协

    课程目标134567

    1.人民政协的发展

    2.人民政协的性质以及构成

    3.政协的主要职能

    1.了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人民政协的性质与组织机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10.社会治理

    课程目标134567

    1.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

    2.社会团体的分类与特征与基层自治

    3.社会中介组织

    1.了解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历史演变。

    2.掌握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3.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路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第三部门的形成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员工了解中国社会治理的成功。

    11.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

    课程目标134567

    1.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的关系

    2.中国特色区域公共治理

    3.信息时代下中国政府发展

    1.掌握中国特色区域公共治理。

    2.中国公共政策构建。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精神、大胆探索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了解中国公共政策的建构、信息时代下的中国政府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发展最近动向。

    12.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考

    1.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2.应用正确方法从总体上理性分析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3.掌握法制政府建设的进展、途径与举措。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阅读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建设法治政府等;主要内容可包括:帮助员工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堂交流探讨、课后训练等,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情况等。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导论

    课程目标123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与课程表现、小组作业、基础理论测评。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与课堂表现(20%+小组作业汇报(30%+基础理论综合测评(5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与课堂表现: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课堂表现: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视情况打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

    2.小组作业汇报:根据每章节相关内容,拟定问题,员工分组确定小组任务,要求小组成全全员参与,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等方式共同完成,每组汇报一次,满分100分。

    3.基础理论综合测评:开卷考试,满分100分。

    宪法

    课程目标123

    4567

     

    执政党与政党体制

    课程目标123

    4567

     

    立法机关

    课程目标123

    4567

     

    国家元首

    课程目标123

    4567

     

    中央政府

    课程目标123

    4567

     

    地方政府

    课程目标123

    4567

    小组汇报12

    府际关系

    课程目标123

    4567

     

    司法机关

    课程目标123

    4567

     

    人民政协

    课程目标123

    4567

     

    社会治理

    课程目标123

    4567

     

    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

    课程目标123

    4567

     

    综合测试

    课程目标1234

    综合测试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书

    1)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曹沛霖等.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19.

    7)(美)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制订人:张洪为

    审核人:武庆荣

    20206

     

     

     



     

    《地方政府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地方政府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地方政府学》为专业必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地方政府职能、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配置与转变、地方政府过程、制度变迁与地方政府改革、地方党政关系规范化、公共行政道德化、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建构、地方政治文化等。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和巩固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地方政府学的学科前沿;把握中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地方行政管理的概况、规律和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工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地方政府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地方政府学的学科前沿。

    4.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地方行政管理的概况、规律和方法。

    5.掌握地方政府学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培养从事省、市、县或乡镇的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员工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12357

    1.地方政府概述

    2.地方政府的历史

    3.地方政府研究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的内涵、地位、基本特征、作用;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情况、中国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情况;了解国外地方政府研究情况、中国地方政府研究情况、地方政府学研究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地方政府概况、地方政府的历史,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地方政府研究相关情况介绍,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第二章

    地方政府结构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结构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结构

    3.中国地方政府结构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结构的内涵、组合方式、主要特征;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地方政府结构的发展情况;熟悉中国地方政府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关联结构、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的发展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结构概况、西方地方政府结构、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等内容的介绍,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政府结构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章

    地方政府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

    3.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特征、类型;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内容、发展情况;熟悉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内容、发展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职能概况介绍,学习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相关内容,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章

    地方政府权力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权力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

    3.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权力的内涵、特征、配置;了解西方国家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双轨体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发展;熟悉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现状、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权力概况介绍,学习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相关内容,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1.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2.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3.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影响因素、类型;了解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熟悉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概况、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章

    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

    3.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主要影响因素、类型;懂得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熟悉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内容、发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8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间关系概况、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章

    地方自治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自治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自治

    3.中国地方自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自治的内涵、类型、特点、理论、意义;了解西方国家地方自治的历史演变、内容、发展;熟悉中国地方自治的历史演变、内容、发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自治概况、西方国家地方自治、中国地方自治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章

    地方政府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1.地方政府改革概述

    2.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

    3.中国地方政府改革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地方政府改革的内涵、影响因素、方向;了解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环境、内容、特点;懂得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环境、内容、特点。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地方政府改革概况、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绪论

    课程目标1235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章

    地方政府结构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章

    地方政府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章

    地方政府权力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章

    地方政府间关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章

    地方自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章

    地方政府改革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1)卢卫林.地方政府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谢庆奎主编.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谭力.中国行政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1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务员制度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务员制度》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讲授公务员制度主干环节的基本架构,包括吸收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等。

    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公务员的管理,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公务员职位分类,公务员考试录用和职位聘任,公务员考核及奖惩,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公务员培训及交流,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公务员制度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理,在梳理和比较中外公务员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公务员制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使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政府人事行政以及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公共行政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理解公务员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理,掌握公务员制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务员制度研究的理论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实践及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国外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现状及规律性趋势,在梳理和比较中外公务员制度实践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公务员制度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初步具备解决人事行政以及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务员制度概述

    课程目标123

    1.公务员概念解析

    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3.公务员制度的共同条件和社会起源

    4.中外公务员制度的演进

    1.了解中外公务员制度的演进历程,国外公务员的外延。

    2.理解现代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共同条件及其社会起源,中国《公务员法》的制度创新。

    3.掌握公务员的概念,中国公务员的内涵和外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历史起源及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机制创新,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公务员制度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完善,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2.公务员的管理

    课程目标13456

    1.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

    2.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3.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

    4.国外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类型

    1.了解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国外公务员管理机构,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2.理解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

    3.掌握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公务员制度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3.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

    课程目标13456

    1.中国公务员的条件

    2.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分类

    3.中国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内容

    4.国外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1.了解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分类,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基本要素。

    2.理解公务员的角色冲突。

    3.掌握中国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中国公务员的基本条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内容,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公务员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2.国外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1.了解国外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沿革及现状。

    2.理解公务员职位分类的规律性特征。

    3.掌握中国公务员的基本架构。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务员职位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改革完善,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5.公务员考试录用

    课程目标134567

    1.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沿革

    2.中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

    3.国外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

    1.了解国内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2.理解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条件,中国新录用公务员的任职定级。

    3.掌握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涵义、种类及原则,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方法及内容。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考试录用制度的历史沿革,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色优势及其发展完善,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远大理想,以及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6.公务员考核及奖惩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考核

    2.中国公务员奖惩

    3.国外公务员的考核及奖惩

    1.了解公务员考核概况,中国公务员考核的制度沿革,国外公务员考核及奖惩。

    2.理解特殊情况的人员考核,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公务员惩戒的解除。

    3.掌握中国公务员考核的内容,中国公务员奖励的条件及种类,中国公务员惩戒的前提及内容。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考核和奖惩的现状及其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公务员考核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考核奖惩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7.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

    2.中国公务员职务升降

    3.国外公务员职位任免及升降

    1.了解国外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的条件,国外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发展趋势。

    2.理解公务员任职的原则,中国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原则,中国公务员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

    3.掌握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的法定情形,中国公务员任职方式及要件,中国公务员降职的程序和要求。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制度现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升降制度,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升降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8.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培训

    2.中国公务员的交流与回避

    3.国外公务员的培训、交流与回避

    1.了解国外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的现状。

    2.理解中国公务员交流的类型、特征及异同。

    3.掌握中国公务员培训的机构、种类、内容及时间要求,中国公务员回避的种类及方式。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培训及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制度,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9.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工资

    2.中国公务员的福利

    3.中国公务员的保险

    4.国外公务员的报酬

    1.了解中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沿革。

    2.理解中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规律性特征,中国公务员的工资结构。

    3.掌握中国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的现状。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及其演进规律,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10.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辞职

    2.中国公务员的辞退

    3.中国公务员的退休

    4.国外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1.了解中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沿革,国外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的基本情况。

    2.理解辞退和开除的区别,中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掌握中国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规定,中国领导职务公务员辞职的方式,中国公务员辞退的条件及法律后果,中国公务员退休的种类。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尤其是引咎辞职制度,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对公务员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11.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的法律责任

    2.中国公务员的申诉控告

    3.国外公务员申诉控告

    1.了解中国公务员法律责任的要件,国外公务员申诉控告。

    2.理解中国公务员申诉和控告的区别。

    3.掌握中国公务员申诉的范围、程序及期限,中国公务员控告的处理程序。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权利救济。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制度,激发员工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法治意识。

    12.公务员职位聘任

    课程目标134567

    1.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的适用范围

    2.中国公务员聘任的方式和条件

    3.人事争议仲裁

    1.了解中国公务员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国外公务员聘任制现状。

    2.理解中国公务员聘任合同。

    3.掌握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适用范围、聘任方式和条件。

    4.应用正确方法理性分析中国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案例分析及点评

    4.课后阅读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理解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的实施价值,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务员制度概述

    课程目标123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教学参与(30%+案例分析(30%+课程论文(3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通过员工在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网络课程参与率很高。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网络课程参与率高。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较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一般。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网络课程参与率低。

    3.案例分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员工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点评,通过案例分析的质量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分析透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能很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良好(80—89分):分析较透彻、层次较分明、主题较突出,能较好回答教师及同学的问题。中等(70—79):分析简单、层次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能较好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合格(60—69分):分析较混乱、层次较模糊、主题不明显,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不合格(59分以下):分析混乱、层次模糊、主题非常不明显,不能回答老师及同学的问题。

    4.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良好(80—8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中等(70—79分):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合格(60—69分):论文选题适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不合格(59分以下):论文选题不符合课程研究方向;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

    2.公务员的管理

    课程目标13456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3.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

    课程目标13456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4.公务员职位分类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5.公务员考试录用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6.公务员考核及奖惩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7.公务员职务任免及升降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8.公务员培训、交流及回避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9.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10.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11.公务员法律责任及申诉控告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12.公务员职位聘任

    课程目标134567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参与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用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2)法规应用研究中心.公务员法一本通.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3)张雅勤,熊莉萍.公务员制度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徐银华,石佑启.公务员法新论(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李如海.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张棨.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制订人:刘晓苏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申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1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申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文写作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申论》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解申论考试中涉及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贯彻执行、综合分析和申论作文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各种题型知识和方法的讲解,需要员工能基本掌握材料阅读的方法,掌握归纳概括、贯彻执行和综合分析、申论作文等题型的高分基本策略,进而掌握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申论作文的能力,能够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公共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申论的基本内容;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掌握申论写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申论写作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申论写作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申论写作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申论综述

    课程目标123

    1.申论考试的概念和本质

    2.申论考试的能力要求

    3.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

    1.能够理解申论考试的概念和本质;

    2.能够理解申论考试的能力要求;

    3.了解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的概念、能力及基本要求,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四个自信。

    2.阅读理解

    课程目标123

    1.给定材料的特点、种类

    2.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

    3.阅读理解高分策略

    1.能够掌握给定材料的特点和种类;

    2.能够理解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

    3.能够掌握材料阅读的方法;

    4.掌握阅读理解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阅读理解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3.归纳概括

    课程目标123

    1.归纳概括命题意图

    2.归纳概括高分策略

    3.归纳概括真题解析

    1.能够了解归纳概括命题意图;

    2.掌握归纳概括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基本知识来归纳概括材料;

    4.掌握归纳概括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纳概括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4.贯彻执行

    课程目标123

    1贯彻执行命题意图

    2.贯彻执行高分策略

    3.主要应用文写作

    1.能够了解提出对策贯彻执行的命题意图;

    2.掌握贯彻执行题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基本知识来撰写、修改应用文

    4.掌握贯彻执行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执行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5.综合分析

    课程目标123

    1.综合分析命题意图

    2.综合分析高分策略

    1.了解综合分析命题意图;

    2.掌握综合分析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综合分析题;

    4.掌握综合分析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6.申论作文

    课程目标123

    1.申论作文命题意图

    2.申论作文高分策略

    1.了解申论作文命题意图;

    2.掌握申论作文高分基本策略;

    3.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申论作文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和法治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申论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申论综述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提问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和期末考查。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率(1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课堂参与率(20%),每个知识单元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课程作业(20%),安排3次课程作业。每次作业满分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查(50%),实行综合性考查,总分为100分,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阅读理解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3.归纳概括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4.贯彻执行

    课程目标2345

    课程作业

    5.综合分析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6.申论写作

    课程目标235

    课堂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天路公考团队编,申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

    2.李永新主编,6步学会申论写作,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2.主要参考书

    1.李永新著,申论高分范文101篇,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2.半月谈图书著,申论范文宝典,新华出版社,2019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张玉磊

    20206



     

    《行政组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1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行政组织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行政组织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行政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讲解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环境、行政组织过程、行政组织绩效和行政组织发展等相关知识与方法,分析行政组织运行的内在逻辑规律,从而对行政组织运行机制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员工对行政组织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与认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行政组织的基本理论,为从事行政管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了解行政组织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行政组织的一切于我们有用的经验,并借此提高理论素养并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行政组织学的基本内容框架;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掌握行政组织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中国及世界各国行政组织运行的实践,把握中国行政组织现状与改革取向。

    5.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比较中西方行政组织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了解中国行政组织优势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行政组织导论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2.行政组织理论发展

    3.行政组织学的学科性质

    1.了解行政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2.理解行政组织理论发展

    3.掌握行政组织学的学科性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发展,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发展的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2.行政组织结构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结构的内涵

    2.行政组织结构的类型

    3.行政组织设计

    1.了解行政组织结构的内涵

    2.理解行政组织结构的类型

    3.掌握行政组织设计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实践,增强员工制度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3.行政组织文化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行政组织文化

    3.当代行政组织文化建设

    1.了解行政组织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理解行政组织文化

    3.掌握当代行政组织文化建设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西文化比较、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文化的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4.行政组织环境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环境概述

    2.行政组织环境的演变

    3.环境与行政组织的关系

    1.了解行政组织环境概述

    2.理解行政组织环境的演变

    3.掌握环境与行政组织的关系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环境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5.行政组织过程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的领导与决策

    2.行政组织的执行与沟通

    3.行政组织的反馈与监督

    1.了解行政组织的领导与决策

    2.理解行政组织的执行与沟通

    3.掌握行政组织的反馈与监督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过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6.行政组织绩效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绩效管理概述

    2.行政组织绩效评估

    3.行政组织绩效改善

    1.了解行政组织绩效管理概述

    2.理解行政组织绩效评估

    3.掌握行政组织绩效改善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7.行政组织战略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战略概述

    2.行政组织战略管理过程

    1.了解行政组织战略概述

    2.理解行政组织战略管理过程

    3.掌握行政组织战略管理含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战略管理相关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8.行政组织发展

    课程目标123

    1.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概述

    2.行政组织变革的内容

    3.当代行政组织发展趋势

    1.了解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概述2.理解行政组织变革的内容

    3.掌握当代行政组织发展趋势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中国公共组织发展实践,增强员工四个自信,扩大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行政组织导论

    课程目标12345

    课堂提问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以此,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2.课堂参与(20%),本课程要求员工广泛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特定知识点分析、讨论,期间要进行不少于5次讨论。要求员工都要充分参与讨论。讨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3.课程项目(30%),要求各小组员工根据所分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实践领域的各项目进行讲义的撰写和PPT的展示与讲课。课程项目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4.期末考试(50%),试卷卷面得分低于50分者,以不及格论处。

    2.行政组织结构

    课程目标1234

    课堂提问

    3.行政组织文化

    课程目标1234

    课程作业

    4.行政组织环境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5.行政组织过程

    课程目标2345

    课堂作业

    6.行政组织绩效

    课程目标2345

    课堂作业

    7.行政组织战略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8.行政组织发展

    课程目标2345

    课堂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张昕等编著,行政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张建东著,公共组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主要参考书

    1.陈振明编著,公共组织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

    2.陈振明编著,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张玉磊

    20206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长剑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以西方行政学说及其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主要讲授西方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西方行政学说的过去、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等。

    通过《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掌握西方行政学说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各阶段主要学派及其代表性人物的时代背景、代表性著作、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前人的行政学理论分析西方和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西方行政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通则、基本理论,能够具备对西方行政学范式解析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行政学说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西方行政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行政学说的新取向,熟悉当代西方行政学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行政学说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西方行政学说的文献检索、资料解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行政学说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行政观、发展观,具有强烈的从事西方行政学说分析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行政学说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456

    1.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

    2.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3.泰勒的科学管理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1.了解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及其特点。

    2.掌握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3.理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4.熟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生态、科学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行政学说史,激发员工的行政管理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西方行政学说史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2.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3.古利克和厄威克的行政思想

    1.了解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2.理解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3.掌握古利克等人的一体化行政思想。

    4.理解官僚制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官僚制、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韦伯、怀特、古利克等行政管理思想的分析,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政学说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

    3.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45

    1.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2.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3.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4.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

    1.了解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2.理解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及框架。

    3.掌握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4.熟悉林德布罗姆渐进决策原理和方法并能分析我国行政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变革路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思想、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巴纳德、西蒙、沃尔多等行政管理思想的评析,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德罗尔的政策科学思想

    2.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理论

    1.了解德罗尔的逆境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动力。

    2.熟悉德罗尔的政策制定和宏观政策分析。

    3.掌握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理论。

    4.掌握行政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行政生态的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策风险、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德罗尔、里格斯行政管理思想的介绍,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行政生态理论,激发员工治理能力提升的兴趣。

    5.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

    2.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1.了解弗雷德里克森的生平和著述。

    2.熟悉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

    3.理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4.掌握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行政组织的基本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挑战与创新时期西方行政学说的学习,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通过探讨目标管理,激发员工的国际比较思维。

    6.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1.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2.奥斯本等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3.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1.了解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及演变。

    2.理解奥斯本等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框架及其缺陷。

    3.掌握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缺陷。

    4.熟悉企业家政府理论分析中国新公共管理的全球逻辑和本土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文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总结与探索时期西方行政学说的评析,培育员工深厚的爱国情怀;通过中国行政管理学说的比较,激发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3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1-2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2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试(60%),实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45

     

    提交课程论文1

    3.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4.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5.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课程目标123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3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2.[]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3.珍妮特•V•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制订人:吴长剑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03

    学分CREDIT

    2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仇新明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由公共管理基础、公共管理生态、公共组织管理、公共政策管理、公共项目管理、公共财务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环境资源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文化事业管理、公共教育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所构成的知识谱系.依据案例一解读一启示的分析模式进行逻辑铺陈,深入浅出地描述和勾画公共管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本课程总共75个案例,教学针对性和可读性强。同时,案例经典,解读到位,启示新颖.适合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和MPA教学以及从事公共管理实践的党政干部阅读.是一本学术性、思想性、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相关基础理论。

    3.掌握公共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公共管理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了解国家公共管理领域中的重大事件,熟悉当代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能力。

    5.掌握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有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基本的独立制作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能力。

    6.培养员工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分析、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职业技能。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课程目标6

    课程目标7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H

     

     

     

     

     

     

    1-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

    1-3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H

    H

    H

     

     

     

    2-2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

    2-3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国家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经济学、法学和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3-1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熟悉国家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H

     

     

     

    3-2了解学科基础知识

    3-3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

     

     

     

     

    H

     

     

    5-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分析、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6-1具有在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分析、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H

     

    6-2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分析、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6-3具有在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分析、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7-1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H

    7-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一般原理

    课程目标123

    1.公共管理案例的特点与功能

    2.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学

    1.了解案例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了解公共管理案例的特点、功能。

    3.认识公共管理案例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1.课堂讲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科学批判和独立思考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一般原理,激发员工学习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形成独立思考与科学分析与批判的思想。

    2.公共管理环境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14567

    1.公共管理环境问题的提出

    2.公共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3.公共管理环境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通过公共管理环境典型案例的研讨,掌握公共管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性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公共管理环境各要素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生态、中国特色、行政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公共管理环境案例分析的学习,把握影响公共管理内外部环境要素,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生态环境,通过对公共管理环境因素的学习,理解当代行政制度中的行政责任意识。

    3.行政职能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14567

    1.行政职能概述

    2.行政职能的体系

    3.行政职能的转变

    通过行政职能典型案例的研讨,理解行政职能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行政职能的基本体系,了解行政职能的转变,并逐步学会用行政职能的相关理论分析相关案例。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行政职能基础理论,把握当代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内容,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行政体制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14567

    1.行政体制的内涵

    2.行政体制的基本内容

    3.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

    4.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通过行政职能典型案例的研讨,了解行政体制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影响因素,理解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掌握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趋势。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行政体制的内涵,让员工认识到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多我国行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学习,让员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讨论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让员工认识到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5.行政伦理

    课程目标14567

    1.行政伦理概述

    2.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内容

    3.行政伦理制度化

    通过行政伦理典型案例的研讨,掌握行政伦理的内涵、结构、内容和功能等基础知识,了解导致行政伦理失范的影响因素,提高运用行政伦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2学时

    6.人事行政

    课程目标14567

    1.人事行政的特点和内容

    2.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3.中国公务员的管理体系

    通过人事行政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人事行政的内涵、人事行政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内容及其管理体系,提高运用人事行政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历史起源及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机制创新,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公务员制度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完善,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7.财务行政

    课程目标14567

    1.财务行政的含义及概述

    2.预算管理

    3.审计管理

    4.会计管理

    通过对财务行政典型案例的研讨,掌握财务行政的内涵、作用、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熟悉财务行政中的预算、决算、会计以及审计基本环节,深化对财务行政内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财务行政的内涵、作用、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熟悉财务行政中的预算、决算、会计以及审计基本环节,深化对财务行政内容的学习,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清楚财务行政能力是是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之一。

    8.机关行政

    课程目标14567

    1.机关行政概述

    2.机关管理的内容

    通过机关行政典型案例的研讨,掌握机关行政的内涵、特点、主要任务等基础知识,加深对机关行政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读机关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2学时

    9.行政决策

    课程目标14567

    1.行政决策概述

    2.行政决策模式

    3.行政决策基本程序

    通过行政决策典型案例的研讨,理解行政决策的概念、基本程序、行政决策体制等基础知识,学会用行政决策理论分析相关案例。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4学时

    程思政元素:制度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决策典型案例的研讨,理解行政决策的概念、基本程序、行政决策体制等基础知识,让员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行政决策的核心宗旨的理解,认识到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0.行政执行

    课程目标14567

    1.行政执行概述

    2.行政执行的手段和方式

    3.行政执行的阶段与环节

    4.行政执行的改善

    通过行政执行典型案例的研讨,理解行政执行的内涵、特征,了解行政执行的主要环境,以及行政执行原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4学时

    11.行政监督

    课程目标14567

    1.行政监督的内涵

    2.行政监督的内容

    3.中国行政监督体系

    通过行政监督典型案例的研讨,掌握行政监督的内涵、内容和改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行政监督案例分析的技能。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2学时

    程思政元素:制度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行政监督的内涵、内容和改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员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讨论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让员工认识到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2.行政效益

    课程目标14567

    1.行政效益的内涵

    2.行政效益的衡量标准

    3.提高行政效益的途径

    通过行政效益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行政效益的内涵、内容和如何提高行政效益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行政效益案例分析的技能。

    1.课堂讲授

    2.案例讨论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行政效益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行政效益的内涵、内容和如何提高行政效益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意识到行政效益关系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之一。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一般原理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参与、课程论文。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30%+课堂参与(50%+课程论文(2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

    3.课程论文

    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1篇课程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选题新颖、适度;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良好:选题有一定新意;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中等(70—79分):选题有一定新意;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较清楚。合格(60—69分):选题适度;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一定的条理性。不合格(59分以下):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

    2.公共管理环境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3.行政职能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4.行政体制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5.行政伦理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6.人事行政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7.财务行政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8.机关行政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9.行政决策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10.行政执行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11.行政监督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12.行政效益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金太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陈潭.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主要参考书

    1.刘飞跃.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2.王伟,曹丽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社会治理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王丛虎.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和法学的双重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沈亚平,王骚.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瑞莲.行政案例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制订人:仇新明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玉磊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是以社会风险、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中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危机管理的系统与结构、危机管理的战略与政策、危机的风险与风险管理、危机规划、危机预警、危机的疏缓与预防、危机的准备与就绪、危机的回应与应对、危机的恢复与重建等。

    通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使员工能够对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素质,具备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够具备公共危机管理的实务操作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风险社会背景下国家公共生活中日益增多的公共危机,熟悉当代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公共危机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公共危机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危机决策、危机预警、危机应对、危机沟通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危机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强烈的从事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危机与危机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1.危机的性质与类型

    2.危机的影响

    3.危机的性质与特征

    4.危机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结构

    1.掌握危机突发性、威胁性、扩散性、不确定性等性质,明确公共危机的四种类型。

    2.了解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政治影响。

    3.理解危机管理非常态管理的特性,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

    4.了解危机管理者的角色、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风险观、危机意识、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危机的性质与类型、影响、性质与特征,引导员工树立风险社会背景下正确的风险观、危机意识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危机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结构,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2.危机管理的系统与结构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

    2.危机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3.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组织

    1.了解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公众等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

    2.掌握中国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主要特点。

    3.了解危机管理组织的基本要素,掌握如何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组织。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责任、制度优势、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培养员工在危机管理中的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了解个人、家庭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比较中外危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中国应急管理的制度优势;通过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组织讲解,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3.危机管理的战略与政策

    课程目标1235

    1.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

    2.危机管理的战略选择

    3.危机管理的政策工具

    1.熟悉全面整合危机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成要素。

    2.了解危机管理战略选择的主要内容。

    3.掌握危机管理政策工具的种类以及每类政策工具的特点与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优势、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进一步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中国应急管理的制度优势;通过讲解危机管理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工具,培养员工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4.危机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风险的概念与内涵

    2.风险管理的基本性质

    3.风险管理的过程分析

    4.公共危机的风险管理

    1.了解风险的定性和定量概念,明确风险的内涵。

    2.了解风险管理的概念、流程以及效用。

    3.了解分析与规划、执行与控制、沟通与协商、监测与评价四个风险管理过程。

    4.了解公共危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风险观、总体国家安全观。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风险的概念与内涵、风险管理的基本性质与过程分析、公共危机的风险管理等内容,培养员工正确的风险观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是中国当前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国内风险环境。

    5.危机规划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规划的基本概念

    2.危机规划的任务与性质

    3.危机规划的内容与结构

    4.危机规划过程

    1.了解广义的危机规划与侠义的危机规划,熟悉危机规划的概念。

    2.熟悉危机规划的任务、性质、内容与过程。

    3.了解危机规划的文本结构、特征和危机规划的模本。

    4.了解危机规划过程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步骤。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6.危机预警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预警的概念与功能

    2.危机预警系统及其建设

    3.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

    4.危机预警的问题与改进

    1.熟悉危机预警的概念、原理和功能。

    2.了解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要求、建设原则、设计原理、工作流程和组成部分。

    3.熟悉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4.了解危机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和完善危机预警。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7.危机的疏缓与预防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疏缓的概念与性质

    2.危机疏缓与危机风险评估

    3.危机疏缓战略

    4.危机疏缓的项目与措施

    1.掌握危机疏缓的定义、作用、特性以及基本过程。

    2.了解危机风险评估的含义、内容、系统与过程。

    3.了解危机疏缓战略的概念、性质、内容。

    4.了解多样化的危机疏缓项目与措施。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8.危机的准备与就绪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准备的概念与性质

    2.危机准备的层次与内容

    3.危机准备的基本框架

    1.熟悉危机准备的概念、性质。

    2.了解不同层次的危机准备、危机准备的具体内容以及危机准备的效用。

    3.了解危机准备的基本框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9.危机的回应与应对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

    2.危机的初始回应

    3.危机的受害者处置

    4.危机的参与者管理

    1.了解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

    2.熟悉危机初始回应的基本过程。

    3.熟悉危机受害者处置的基本内容。

    4.了解危机参与者管理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10.危机的恢复与重建

    课程目标1235

    1.危机恢复与恢复管理

    2.损失评估

    3.短期恢复

    4.长期重建

    1.熟悉危机恢复的概念、类型,了解危机恢复管理的具体过程。

    2.了解损失评估的类型、方法、困难与步骤。

    3.熟悉短期恢复的具体内容。

    4.熟悉长期重建的具体内容以及重建与危机管理其他阶段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危机与危机管理导论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3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3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危机管理的系统与结构

    课程目标1235

     

    3.危机管理的战略与政策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4.危机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课程目标1235

     

    5.危机规划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危机预警

    课程目标1235

     

    7.危机的疏缓与预防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8.危机的准备与就绪

    课程目标1235

     

    9.危机的回应与应对

    课程目标1235

     

    10.危机的恢复与重建

    课程目标1235

    提交课程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张成福,唐钧,谢一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主要参考资料

    1)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唐钧.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迈克尔·K·林德尔.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政府绩效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政府绩效管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必修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27

    学分CREDIT

    2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仇新明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政府绩效管理》是以政府绩效管理模型为主导框架和研究思路,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涉及政府绩效管理工具、政府绩效计划、政府绩效监控、政府绩效评价、政府绩效反馈、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以及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能够了解各级政府组织为了实现其使命和战略,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展现在政府组织不同层面上的行为及其结果。根据管理层级、政府职能、组织界限、价值标准和运作流程等方面,政府绩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和结构。政府绩效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为了确保下属公务员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产出与政府组织的既定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改善政府组织各个层面的绩效,最终实现政府战略的手段及过程。因此,需要明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区别以及企业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异同。同时,政府绩效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监督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组织在进行政府绩效管理时,应该依照政府绩效管理模型,即三个目的、四个环节和五个关键决策,来对政府绩效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专业相关基础理论。

    3.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当代政府绩效改革实践,以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政府绩效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H

     

     

     

     

     

     

    1.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

     

     

     

     

     

     

     

    1.3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H

     

     

     

     

     

    2.2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

     

     

    H

    H

     

     

     

    2.3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政府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经济学、法学和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关注政府与企业绩效制度改革发展的动态,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3.1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熟悉国家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H

     

     

     

    3.2了解学科基础知识

     

     

     

     

     

     

     

    3.3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H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

     

     

     

     

    H

     

     

    5.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H

     

     

    6.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6.1具有在党政机关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机关管理、人事管理的基本能力。

     

     

     

     

     

    H

     

    6.2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

     

     

     

     

     

    H

     

    6.3具有在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绩效管理、政策分析、人事管理的基本能力。

     

     

     

     

     

    H

     

    7.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7.1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H

    7.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

    课程目标123

    1.1绩效与政府绩效

    1.2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

    1.3政府绩效管理系统

    1.4政府绩效管理机构

    1.了解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沿革,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意义。

    2.掌握绩效与政府绩效的涵义、层次特点,把握政府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异同。

    3.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掌握绩效管理系统模型

    4掌握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的类型与职责。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行政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绩效与政府绩效的涵义、层次特点,把握政府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异同,激发员工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掌握绩效管理系统模型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的类型与职责、培养员工的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政府绩效管理工具

    课程目标14567

    1目标管理

    2关键绩效指标

    3平衡计分卡

    4主要绩效管理工具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1.明确目标管理的内涵,掌握政府组织目标管理的实施条件与步骤及目标管理的评价。

    2.理解关键绩效指标的内涵,掌握关键绩效指标的层次与类别,能够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了解平衡记分卡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平衡记分卡的框架与要素及其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

    4.掌握几种主要的绩效管理工具,了解他们的适用情境及发展趋势。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行政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绩效与政府绩效的涵义、层次特点,把握政府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异同,激发员工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掌握绩效管理系统模型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的类型与职责、培养员工的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3.政府绩效计划

    课程目标14567

    1政府绩效计划概述

    2政府绩效计划的制定

    3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理解驾校计划的内涵与特征。

    2.掌握绩效计划制定的步骤与绩效目标的确定原则与注意事项。

    3理解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作用、影响向因素与指标筛选的原则机制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4.了解与绩效评价指标相关其他决策,如评价测度、评价权重与周期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绩效计划制定的步骤与绩效目标的确定原则与注意事项,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作用、影响向因素与指标筛选的原则机制标体系设计的思路的学习,以激发员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员工的国际视野。

    4.政府绩效监控

    课程目标14567

    1政府绩效监控概述

    2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

    3政府绩效沟通

    1.了解绩效监控的内涵、分类及内容。

    2.理解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的关系。

    3.理解政府绩效沟通的内涵,掌握绩效沟通的类型、类容与方式。

    4.掌握建设性沟通内涵、原则与技巧。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制度自信、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绩效监控的内涵、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的关系,激发员工责任意识,通过探讨理解政府绩效沟通的内涵,掌握绩效沟通的类型、类容与方式和建设性沟通内涵、原则与技巧,激发员工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与员工的国际视野。

    5.政府绩效评价

    课程目标14567

    1政府绩效评价概述

    2政府绩效评价主体

    3政府绩效评价方法

    1.了解政府绩效评价的演变历程、类型,理解政府绩效评价的内涵。

    2.掌握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理论依据,理解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内涵与类型,尝试构建政府驾校评价主体。

    3.掌握几种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行政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政府绩效评价的演变历程、类型,理解政府绩效评价的内涵,激发员工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理论依据、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内涵与类型、构建政府驾校评价主体、掌握几种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培养员工的探索精神、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6政府绩效反馈

    课程目标14567

    1政府绩效反馈概述

    2政府绩效反馈面谈

    3政府绩效申诉

    4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1.了解绩效反馈的意义,掌握绩效反馈常见的方法

    2.理解政府绩效反馈面谈的原则、设计、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3.政府绩效申诉的原则、申诉体系的构建及保障机制。

    4.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政府绩效反馈概述、政府绩效反馈面谈、政府绩效申诉,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通过对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激发员工担当意识。

    7.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课程目标14567

    1美国政府绩效管理

    2英国政府绩效管理

    3韩国政府绩效管理

    4新加坡政府绩效管理

    1.了解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及项目评价的应用。

    2.英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沿革、中央政府与地方绩效管理及公务员与地方政府雇员的绩效管理

    3.韩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沿革、主管机关、评价对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

    4.新加坡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革、主要内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体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8.我国政府绩效管理

    课程目标14567

    1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2以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

    3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

    4第三方评价

    5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

    6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

    1.了解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2.理解目标责任制与效能建设的实施。

    3.理解社会服务承诺制的实施及特点

    4.第三方评价的实施及特点。

    5.了解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指标选取、权重分布及计算方式。

    6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及实施机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以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9.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实践

    课程目标14567

    1市委、市政府平衡计分卡

    2职能局平衡计分卡

    3区域管理机构平衡计分卡

    4乡镇平衡计分卡

    1.理解地方政府如何用平衡记分卡的框架将本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各项任务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2.理解平衡记分卡法在不同层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理论

    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的实践,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政府如何用平衡记分卡的框架将本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各项任务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四、成绩评定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

    123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课程成绩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案例讨论、课程论文、闭卷考试。综合成绩(100%)=案例讨论(30%+课程论文(30%+期末考试(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案例讨论,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8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2.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3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3.闭卷考试,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衡量,满分100分。考题在涵盖认知、理解、综合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内容的同时,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内容所占比重不少于50%。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政府绩效管理工具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3.政府绩效计划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4.政府绩效监控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5.政府绩效评价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6政府绩效反馈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7.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8.我国政府绩效管理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9.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实践

    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方振邦,葛蕾蕾.政府绩效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卓越.政府绩效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主要参考书

    1.[]罗伯特∙D.李,罗纳德约翰逊.公共预算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保罗尼文.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凯思麦基.建设更好的政府:建立监控与评估系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方振邦.战略绩效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方振邦.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方振邦,孙一平.绩效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桑助来等.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10.包国宪,鲍静.政府绩效评价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制订人:仇新明

    审核人:张玉磊

    2016815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0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领导科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领导科学》为专业选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领导者、领导职能、领导行为、领导素质、领导者情商修养、领导影响力、领导决策和领导艺术等。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员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巩固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原理,了解领导科学的学科前沿;理解和把握领导行为的规律,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懂得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熟悉领导战略实施以及效能考评方法;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领导科学的学科前沿。

    4.全面理解和把握领导行为的概况、规律,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懂得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5.理解如何正确实施领导战略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效能考评方法。

    6.掌握领导科学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领导科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1.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2.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活动的科学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情况,熟悉领导科学的产生以及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领导科学研究相关情况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第二讲

    领导者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者的内涵、职责与角色

    2.领导者的选用

    3.领导者的权力、权威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者的基本内涵、职责、角色、选用等知识和技能,熟悉领导权力与权威相关理论,明白相关道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者的内涵、职责与角色,领导者的选用,领导者的权力、权威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领导者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激发员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讲

    领导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1.激励、控制和协调

    2.选才、用才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激励、控制、协调和用人的相关理论及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激励、控制、协调、选才、用人等领导职能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讲

    领导行为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行为概述

    2.领导行规范

    3.领导行为扭曲

    4.领导行为美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行为的概念、特征、功能,熟悉领导行为规范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明白领导行为扭曲的概念、原因、矫正、现象,搞懂领导行为美的特点、作用。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行为概况、领导行规范、领导行为扭曲、领导行为美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讲

    领导素质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素质概述

    2.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3.领导者观念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素质的含义、特点、要求依据、作用,熟悉领导素质的内容和领导者观念的相关知识及理论。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素质概况、领导者的基本素质、领导者观念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讲

    领导者情商修养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者情商修养概述

    2.影响领导者情商修养的因素

    3.领导者情商修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情商本义、基本内容、影响领导者情商修养的因素,熟悉领导者情商修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者情商修养概况、影响领导者情商修养的因素、领导者情商修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讲

    领导影响力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影响力概述

    2.领导影响力的构成

    3.领导影响力的运用和提高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影响力的含义、特点、构成,懂得正确运用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影响力概况、领导影响力的构成、领导影响力的运用和提高等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讲

    领导决策和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1234567

    1.领导决策概述

    2.领导决策的一般程序

    3.领导决策的技术

    4.领导行为艺术化

    5.领导艺术举隅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领导决策的含义、要素、类型、一般程序、技术,掌握领导行为艺术化的技巧。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领导决策概况、领导决策的一般程序、领导决策的技术、领导行为艺术化、领导艺术举隅等相关内容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领导科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5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讲

    领导者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讲

    领导职能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讲

    领导行为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讲

    领导素质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讲

    领导者情商修养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讲

    领导影响力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讲

    领导决策和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刘峰.领导科学与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1)黄东阳,林修果.领导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孙奎贞.领导科学教程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华,王树和.领导科学教程.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黄强,彭向刚.领导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刘朝章.教育领导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刘伟红.领导科学与艺术.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会,2011

    7)刘峰.领导科学与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文写作与处理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公共行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逻辑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刘晓苏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文写作与处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介绍现行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和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处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公文概述、公文的格式、公文写作概述、报请类公文、决策类公文、指导类公文、晓谕类公文、商洽纪要类公文、事务类公文以及公文处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巩固和提高员工公文写作与处理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员工掌握从事公文写作与处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等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理论。

    3.理解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规律,掌握现行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和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处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

    4.结合基本规范对公文进行有效写作与处理的基本能力。

    5.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训练进一步提升员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文概述

    课程目标123

    1.公文的涵义、特点和作用

    2.公文的类型和文种

    3.公文的行文规则

    4.公文的格式规范

    1.了解公文的作用,公文的稿本。

    2.理解公文的涵义和特点,公文的行文规范。

    3.掌握公文的类型和文种,公文的行为规则。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了解公文的发展演变,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通过理解公文的规范及行文规则,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2.公文的格式

    课程目标13

    1.公文构成要素

    2.公文的特定格式

    3.公文的表格及页码格式

    4.公文用纸及印装格式

    1.了解公文的表格及页码格式,公文用纸及印装格式。

    2.理解公文的特定格式。

    3.掌握公文的版头,公文的主体,公文的版记。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堂练习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公文的格要求式,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和责任意识。

    3.公文写作概述

    课程目标13

    1.公文的作者

    2.公文的主题

    3.公文的材料

    4.公文的结构

    5.公文的表达方式

    1.了解公文的作者,公文主题的特点和作用,公文的材料。

    2.理解公文主题提炼的原则和方法。

    3.掌握公文的结构,公文的表达方式。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公文写作的作者、主题、原则、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4.报请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请示

    2.报告

    3.议案

    1.了解请示、报告、议案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请示、报告、议案的适用范围。

    3.掌握请示、报告、议案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报请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报请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5.决策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决议

    2.决定

    3.命令

    1.了解决议、决定、命令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决议、决定、命令的适用范围。

    3.掌握决议、决定、命令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决策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决策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6.指导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批复

    2.意见

    3.通知

    1.了解批复、意见、通知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批复、意见、通知的适用范围。

    3.掌握批复、意见、通知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指导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指导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7.晓谕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公告

    2.通告

    3.公报

    4.通报

    1.了解公告、通告、公报、通报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公告、通告、公报、通报的适用范围。

    3.掌握公告、通告、公报、通报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晓谕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晓谕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8.商洽、纪要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

    2.纪要

    1.了解函、纪要的特点及分类。

    2.理解函、纪要的适用范围。

    3.掌握函、纪要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商洽、纪要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商洽、纪要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9.事务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1.计划、总结类公文

    2.调查、简报类公文

    3.讲话类公文

    4.规章制度类公文

    1.了解计划总结类公文、调查简报类公文、讲话类公文的含义及分类,规章制度类公文的含义。

    2.理解计划总结类公文、调查简报类公文的特点、讲话类公文的基本原则,规章制度类工作的制定程序。

    3.掌握计划总结类公文、调查简报类公文、讲话类公文、规章制度类公文的写法。

    4.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事务类公文。

    1.课堂讲授

    2.课堂练习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事务类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10.公文处理

    课程目标1345

    1.公文处理概述

    2.公文的拟制

    3.公文的办理

    4.公文的管理

    1.了解公文处理工作的特点。

    2.理解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公文管理的原则。

    3.掌握公文处理的内容。

    4.应用公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公文进行有效处理。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态度、严谨作风、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述公文处理的原则及内容,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课堂交流探讨、随堂练习、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参与讨论、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文概述

    课程目标123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10%+课堂参与(40%+课后作业(5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请假超过3次以上者,从第4次开始每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教学参与。教学参与包括课堂问题回答及课堂作业完成,主要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并发表不同观点,作业质量很高。良好(80—89分):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作业质量高。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较为完整地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作业质量较高。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课程问题,,作业质量一般。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无法回答老师及同学的相关课程问题,不能完成课堂作业。

    3.课后作业。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2份公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1)公文格式(40分):公文构成要素完整规范(10分);标题准确,简明,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10分);公文文种使用准确、无混用、错用(10分);行文关系准确规范,名称准确(10分)。(2)正文(50分):公文主题明确,语言规范标准,无病句、错别字,标点、数字使用准确(10分);层次清楚、条理明晰,论据充分,观点明确,重点突出(20分);语言简洁,不繁冗,不说套话、空话(10分);语义清晰,无歧义(10分)。(3)其它(10分):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字迹工整。(10分)

    2.公文的格式

    课程目标13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3.公文写作概述

    课程目标13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4.报请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5.决策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6.指导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7.晓谕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8.商洽、纪要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9.事务类公文

    课程目标1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10.公文处理

    课程目标1345

    问题回答、课堂练习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夏海波.公文写作与处理(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高永贵.公文写作与处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书

    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

    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

    3)本书编写组编.党政公文写作格式与范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4)岳海翔,舒雪冬.公文写作范例大全:格式、要点、规范与技巧(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5)陈涛涛.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处理:规范方法与范本(第4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6)岳海翔.最新公文处理实用手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制订人:刘晓苏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国家监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国家监察概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06

    学分CREDIT

    2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仇新明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国家监察概论》根据国家监察领域的新发展、新改革、新动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国家监察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范畴、原理和分析方法,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内外国家监察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将国家监察分析的一般理论应用于我国公共管理的具体政策实践。本课程以国家监察理论和新时代国家监察思想为基础,以国家监察过程为主线,借鉴境外国家监察经验,突出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预防监察研究。主要包括国家监察理论基础、国家监察思想、国家监察组织、国家监察的程序、廉政监察、效能监察、预防监察、巡视制度、容错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专业相关基础理论。

    3.掌握国家监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监察的学科前沿。

    4.关注社会法制发展动态,熟悉当代国家监察改革实践,以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国家监察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在司法部门、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司法监察工作的基本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H

     

     

     

     

     

     

    1.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精神

    H

     

     

     

     

     

     

    1.3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H

     

     

     

     

     

     

    2.掌握法学、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家监察学科前沿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H

     

     

     

     

     

    2.2了解国家监察法学科前沿以及当代监察法改革实践

     

     

    H

     

     

     

     

    2.3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

     

     

     

    3.熟悉国家监察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经济学和管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关注国家监察改革发展的动态,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3.1关注监察法发展的动态,熟悉国家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H

     

     

     

    3.2了解学科基础知识

     

     

    H

     

     

     

     

    3.3具备为就业创业提供支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H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法律文书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等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

     

     

     

     

    H

     

     

    5.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H

     

     

    6.具有在司法机关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司法、政策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

    6.1具有在党政机关从事司法监察、政策分析、司法咨询、的基本能力。

     

     

     

     

     

    H

     

    6.2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咨询、司法监督、政策分析、的基本能力。

     

     

     

     

     

    H

     

    6.3具有在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司法监察、政策分析、的基本能力。

     

     

     

     

     

    H

     

    7.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7.1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H

    7.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3

    1.1国家监察概述

    1.2国家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1.3国家监察的意义

    1.了解国家监察的沿革与意义。

    2.掌握国家监察的涵义、层次特点。

    3.了解国家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4.掌握国家监察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我国了解国家监察的沿革与意义、内涵与层次特点;把握国家监察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国家监察对国家治理的意义,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2国家监察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14567

    2.1国家监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2国家监察的政治学基础2.3国家监察的伦理学基础2.4国家监察的经济学基础

    1.掌握国家监察的么科思主义理论基础。

    2.理解国家监察的内涵,政治学基础

    3.了解国家监察伦理学基础

    4.掌握国家监察经济学基础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3.国家监察思想

    课程目标14567

    3.1国家监察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源流

    3.2国家监察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3国家监察思想的重要意义

    1.掌握国家监察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源流

    2.掌握国家监察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理解国家监察思想的重要意义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3学时

    4中国古代国家监察制度

    课程目标14567

    4.1先秦时期的监察制度

    4.2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4.3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

    4.4宋元时期的监察制度

    4.5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监察制度。

    2.理解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特点。

    3.理解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3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国家监察制度发展历程、详细内容与变化;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监察制度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国家监察制度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5.国家监察制度的发展及演变

    课程目标14567

    5.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监察制度。

    5.2创建阶段的行政监察制度

    5.3恢复重建阶段的行政监察制度

    5.4完善阶段的行政监察制度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监察制度。

    2.掌握创建阶段的行政监察制度特点

    3.掌握恢复重建阶段的、完善阶段的行政监察制度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2学时

    6.国家监察组织

    课程目标14567

    6.1国家监察组织概述

    6.2现行国家监察组织的机构设置

    6.3监察管辖

    1.掌握国家监察组织内涵

    2.掌握现行国家监察组织的机构设置

    3.掌握我国监察管辖的内涵与外延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国家监察组织内涵、机构设置、掌握我国监察管辖的内涵与外延,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7.国家监察职权

    课程目标14567

    7.1国家监察职权概述

    7.2国家监察职权的类型

    7.3国家监察机关履行职权的措施

    7.4国家监察职权的法律保障和制约

    1.理解国家监察职权的概念内涵

    2.把握国家监察职权的类型

    3.掌握国家监察机关履行职权的措施

    4.掌握国家监察职权的法律保障和制约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8.国家监察的程序

    课程目标14567

    8.1监督职责的履行程序

    8.2检举、控告的受理程序

    8.3职务违法犯罪的调查处理程序

    8.4复审与复核的受理程序

    1.掌握监督职责的履行程序

    2.掌握检举、控告的受理程序。

    3.掌握职务违法犯罪的调查处理程序

    4.掌握复审与复核的受理程序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4.案例汇报点评

    理论

    4学时

    9.比较国家监察

    课程目标14567

    9.1美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9.2瑞典的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

    9.3新加坡的廉政监察制度

    1.理解美国的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2.掌握瑞典的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与新加坡的廉政监察制度的差异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3

    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监察制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监察制度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我国行政体制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10.廉政监察

    课程目标14567

    10.1廉政监察概述

    10.2腐败行为分析

    10.3廉政监察的实践与发展

    1.理解廉政监察的内涵

    2.理解廉政监察的实践与发展特征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后案例讨论

    3学时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23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课程成绩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案例讨论、课程论文、闭卷考试。综合成绩(100%)=案例讨论(30%+课程论文(30%+期末考试(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案例讨论,在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案例题目,课后准备及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并相互点评。案例讨论汇报不少于8次,平均每生汇报不少于1次,满分100分。2.课程论文,通过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员工完成3篇专业学术论文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3.闭卷考试,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衡量,满分100分。考题在涵盖认知、理解、综合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内容的同时,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内容所占比重不少于50%。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国家监察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3.国家监察思想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4.中国古代国家监察制度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5.国家监察制度的发展及演变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6.国家监察组织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7.国家监察职权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8.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第八章国家监察的程序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9.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实践

    课程目标14567

    课堂参与+案例讨论

    10.廉政监察

    课程目标14567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杜兴洋.国家监察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书

    1)中央纪委监察部.纪检监察概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2胡登峰劳动保障监察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胡建淼,江利红.行政法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马怀德.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周佑勇.行政法原论.北京:方正出版社,2005.

    7)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8)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叶必丰.行政行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制订人:仇新明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2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为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通过讲解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揭示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介绍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情况,阐述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等理论与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掌握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进行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懂得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3.掌握大数据及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相应学科前沿。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舆情管理要以史为鉴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监督和批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舆情管理要以史为鉴

    第三节舆情传播与六度关系理论

    第四节人际强连接关系与社会心理、行为暗示

    第五节没有舆情的理想国并不存在

    第六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第七节古代治理中社情民意应对的智慧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舆情管理要以史为鉴的道理。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二讲

    地球村时代的网络舆情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电信技术开启了网络舆情之门

    第二节传统舆论到网络舆情的变脸

    第三节全民皆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四节社会化媒体是一个具有巨大颠覆力的现实存在

    第五节社会化媒体上的多样性表达

    第六节舆论高地争夺战已经打响

    第七节每个自媒体用户都是一个麦克风

    第八节传统媒体阵地及话语权丢失危机

    第九节自媒体平台很黄很暴力

    第十节网络举报与个人隐私权的边界

    第十一节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上快速传播的动力机制

    第十二节价值领袖在网络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第十三节在海量信息中发现网络舆情

    第十四节搜索技术的出现给网络舆情发现提供了可能

    第十五节大数据分析应用催生决策智库体系的建立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地球村时代的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三讲

    网络舆情的爆燃式裂变及其与社会舆情的瓦动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社会化媒体让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节社会第五种权力的路径实现

    第三节社会化媒体是谣言的粉碎机

    第四节传统舆论格局的颠覆

    第五节网络不是言论的自由市场

    第六节网络舆情的堰塞湖效应

    第七节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第八节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

    第九节网络生态下社会民众的有序政治参与

    第十节网络舆情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十一节舆情发展动力耦合分析模型

    第十二节网络舆情动力耦合研究方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爆燃式裂变及其与社会舆情的瓦动等相关知识及具体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四讲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网络舆情的生长周期

    第二节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第三节网络谣言的社会作用机制

    第四节国外对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

    第五节贝叶斯网络模型在网络舆情预测中的应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五讲

    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功能及应用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借助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发现、分析的必要性

    第二节建立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网络舆情的评价、分析指标体系

    第四节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

    第五节网络舆情发现

    第六节舆情收集的基本原理

    第七节舆情自动化收集技术原理

    第八节网络舆情分析模型

    第九节网络舆情管理自动化平台的基本逻辑框架和功能

    第十节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平台的价值

    第十一节网络舆情管理系统体系构建

    第十二节SaaS体系的优势

    第十三节选择SaaS服务提供商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十四节SaaS系统的安全

    第十五节舆情管理体系的生命周期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功能及应用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六讲

    政府部门的网络舆情管理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第二节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及传统管理的不足

    第三节网络舆情管理的两种观点和处置误区

    第四节舆论引导与网络舆情管理

    第五节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

    第六节网络V”的特点及积极引导

    第七节网络舆情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政府部门的网络舆情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七讲

    网络舆情预警及应急管理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第二节构筑网络舆论安全高边疆

    第三节网络舆情预警方法研究

    第四节网络舆情是一壶烧开的水

    第五节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

    第六节网络舆情应急管理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预警及应急管理等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八讲

    电子政务与政府社会化媒体的管理

    课程目标123

    第一节电子政务发展回顾及建设应用现状

    第二节提升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节十三五期间电子政务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第四节电子政务与政府网络舆情管理

    第五节切实发挥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

    第六节重视政务公共服务账号的作用

    第七节让社会化媒体成为收集民意信息的法定渠道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了解和掌握电子政务与政府社会化媒体的管理等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情况介绍、讲解与训练,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课堂训练、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公共管理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08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共管理前沿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钟振明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前沿》是主要关注公共管理学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内涵和理论沿革、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论、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式、公共政策评估、公共管理伦理、公共管理热点问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沿革,知晓国内外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掌握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熟悉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改革实践,掌握公共管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有公共管理研究的专业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目标:

    1.了解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沿革,掌握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2.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

    3.掌握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熟悉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

    4.掌握公共管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能力。

    5.具有良好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相关机构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

    6.培养公共管理实践的愿望和兴趣,具备公共管理研究的专业态度和创新能力。

    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培育

    公共服务精神。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公共管理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管理的内涵

    2.公共管理的理论沿革

    1.掌握公共管理的内涵。

    2.了解公共管理理论演变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公共管理的理论沿革,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点阐述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

    课程目标123567

    1.我国公共管理环境变化及其原因

    2.“新常态对公共管理带来的新变化

    3.环境变化对我国公共管理提出的挑战

    4.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5.我国公共管理变革对策

    1.掌握我国公共管理的环境变化及原因。

    2.了解新常态对公共管理带来的新变化。

    3.掌握环境变化对我国公共管理提出的挑战。

    4.掌握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5.我国公共管理变革对策。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新常态、政治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管理的环境变化,提高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阐述新常态给公共管理带来的新变化,提高员工的政治素养;讲授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原则、理念和对策,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公共管理学核心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选择理论

    2.委托代理理论

    3.治理理论

    4.新公共行政理论

    5.公共管理学核心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1.掌握公共选择理论。

    2.掌握委托代理理论。

    3.掌握治理理论。

    4.掌握新公共行政理论。

    5.了解公共管理学核心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系统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学习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等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重点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提高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发展

    课程目标1234567

    1.范式的内涵

    2.关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争论

    3.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争论的启示

    1.了解范式的内涵。

    2.了解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争论。

    3.掌握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争论的启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理论素养、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讲授范式和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提高员工的理论素养、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公共政策评估方法沿革

    课程目标1234567

    1.公共政策评估内涵

    2.公共政策评估理念发展

    3.公共政策评估方法介绍

    4.公共政策评估发展趋势

    5.公共政策评估案例

    1.掌握公共政策评估内涵。

    2.了解公共政策评估理念发展。

    3.掌握公共政策评估方法。

    4.了解公共政策评估发展趋势。

    5.了解公共政策评估案例。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内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趋势,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公共政策评估案例,重点介绍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过程,阐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特色改革方法论,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6.公共管理伦理的嬗变与启示

    课程目标123567

    1.公共管理伦理的内涵与特点

    2.西方公共管理伦理诉求的嬗变

    3.西方公共管理伦理演进的主要特征

    4.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嬗变对我国的启示

    1.掌握公共管理伦理的内涵与特点。

    2.了解西方公共管理伦理诉求的嬗变。

    3.掌握西方公共管理伦理演进的特征。

    4.掌握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嬗变对我国的启示。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道德修养、系统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道德修养;讲授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演进过程,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阐述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嬗变对我国的启示,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员工的问题意识。

    7.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研究

    课程目标123567

    1.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其特征

    2.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的主要内涵与基本外延

    3.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的突出领域与影响分析

    4.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的实践建议与理论对策

    5.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之路

    1.掌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其特征。

    2.掌握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的主要内涵与基本外延

    3.掌握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的突出领域与影响分析。

    4.掌握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的实践建议与理论对策。

    5.了解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之路。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新时代、政治素养、问题意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意义和特征,提高员工的政治素养;讲授公共管理热点问题,增强员工的问题意识;阐述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之路,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8.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

    课程目标123567

    1.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3.基于东方文化的中国基层关系型治理模式与机制构建

    4.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1.了解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掌握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与机制。

    3.掌握基于东方文化的中国基层关系型治理模式与机制。

    4.掌握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对策。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基层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权利意识、民主参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基层工作能力;阐述基于东方文化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讲授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机制,提高员工的权利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9.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课程目标1234567

    1.新常态的发展和理论内涵

    2.中国语境下新常态的核心内涵

    3.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

    4.走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困境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1.掌握新常态的发展和理论内涵。

    2.掌握中国语境下新常态的核心内涵。

    3.了解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

    4.了解走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困境的策略与路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新常态、政治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提高员工的政治素养;讲授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及对策,重点探讨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创新路径,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共管理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

    课程目标1234567

     

    课程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参与和课程报告等三个部分。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20%+课堂参与(30%+课程报告(50%)。具体要求为: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达3次以上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2.课堂参与:通过考察员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和能力来评判,满分为10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等情况一次扣5分,不服从任课教师课堂管理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3.课程报告:员工需提交课程报告3份,每份报告满分为100分,最后取三次课程报告的平均分。

    2.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

    课程目标123567

     

    3.公共管理学核心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课程目标12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4.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发展

    课程目标1234567

     

    5.公共政策评估方法沿革

    课程目标1234567

     

    6.公共管理伦理的嬗变与启示

    课程目标12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7.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研究

    课程目标123567

     

    8.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

    课程目标123567

     

    9.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课程目标1234567

    提交课程报告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张再生.公共管理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2.主要参考资料

    1[]斯蒂芬·奥斯本.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包国宪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0.

    2)中国人民大学威廉希尔亚洲版行政管理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中国公共治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3)陈振明.国家治理转型的逻辑——公共管理前沿探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制订人:钟振明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制度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0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制度经济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学科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制度经济学》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在全面介绍各派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主义观点有助于员工更好地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理解现实真实世界的经济活动和制度变迁过程。课程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制度安排的研究,来说明制度安排、交易成本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本课程主要介绍制度的构成与起源、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国家理论等。员工通过学习,不仅应把握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掌握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了解中国及世界经济运行的实践,把握中国经济现状与改革取向。

    5.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员工能够比较中西方制度安排的共性与差异性,了解中国制度优势,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L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L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L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3

    1.制度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2.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

    1.了解制度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2.理解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

    3.掌握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分析框架,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还需要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制度经济发展与实践奇迹。

    2.交易费用理论

    课程目标123

    1.资源配置与交易费用问题

    2.交易与交易费用的概念

    3.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

    1.了解资源配置与交易费用问题2.理解交易与交易费用的概念

    3.掌握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交易费用理论,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制度经济学理论,还需要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理论局限性。

    3.产权理论

    课程目标123

    1.外部性与财产权利问题

    2.产权的起源与类型

    3.产权效率比较与科斯定理

    1.了解外部性与财产权利问题

    2.理解产权的起源与类型

    3.掌握产权效率比较与科斯定理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产权理论内容及实质,还需要充分认知中国制度产权理论,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

    4.契约理论

    课程目标123

    1.交易契约治理结构

    2.完全契约理论

    3.不完全契约理论

    1.了解交易契约治理结构

    2.理解完全契约理论

    3.掌握不完全契约理论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还需要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讲述中国经济奇迹、传递中国经验。

    5.国家理论

    课程目标123

    1.国家的起源、性质与作用

    2.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

    3.政治市场与公共选择

    1.了解国家的起源、性质与作用

    2.理解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

    3.掌握政治市场与公共选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还需要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认同中国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制度优势。

    6.制度变迁理论

    课程目标123

    1.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

    2.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因与方式

    3.制度变迁过程

     

    1.了解国家的起源、性质与作用

    2.理解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

    3.掌握政治市场与公共选择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6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还需要理解和把握中国制度变迁理论与实践,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

    7.新经济史学

    课程目标123

    1.认识新经济史学

    2.源于兴衰探讨的分析方法

    3.历史上不同制度的新考察

    1.了解认识新经济史学

    2.理解源于兴衰探讨的分析方法

    3.掌握历史上不同制度的新考察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新经济史学,激发员工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发展,还需要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史学理论与实践,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235

    课堂提问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查。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率(1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课堂参与率(20%),每个知识单元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3.课程论文(20%),安排6次实践项目,包括提交2次案例分析报告、2次案例设计、1次调研报告和1次模拟授课。每个实践项目满分100分,最后取平均分。4.期末考查(50%),实行综合性考查,总分为100分,成绩未达总分5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2.交易费用理论

    课程目标235

    课程作业

    3.产权理论

    课程目标235

    课堂提问

    4.契约理论

    课程目标235

    课堂作业

    5.国家理论

    课程目标235

    课程作业

    6.制度变迁理论

    课程目标235

    课堂提问

    7.新经济史学

    课程目标235

    课堂提问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胡乐明等著.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卢现祥等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

    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柯武刚.制度经济学:财产、竞争和政策.商务印书馆,2018

    3.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

    4.巴泽尔.国家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奥尔森.国家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张玉磊

    20206



     

    《比较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26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比较政府治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比较政府治理》为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西方国家政体架构中的政府外部关系比较、西方国家非政权架构的政府外部政治关系比较、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比较、西方政府职能比较、西方政府机构比较、西方政府决策比较、西方政府领导比较、西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比较、西方国家电子政府比较和西方政府监督比较。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

    2.巩固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比较政府治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比较政府治理的学科前沿。

    4.全面理解和把握西方国家政体架构情况。

    5.掌握比较政府治理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培养从事省、市、县或乡镇的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员工服务于社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M

    M

    M

    M

    M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H

    H

    H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12357

    1.比较政府治理研究的逻辑关系

    2.比较政府治理的研究边界

    3.比较政府治理的研究范式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比较政府治理研究的逻辑关系、研究边界、研究范式。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第二章

    西方国家政体架构中的政府外部关系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立法机关的产生与内部构成

    2.政府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3.政府与国家元首的关系

    4.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政体架构中的政府外部关系比较相关理论。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理论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体架构中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政府治理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章

    西方国家非政权架构的政府外部政治关系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选举主要环节与过程比较

    3.政府与选举制度的关系

    4.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5.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非政权架构的政府外部政治关系比较相关理论。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相关理论,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章

    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2.联邦制国家的联邦政府与成员政府间关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讲解,树立员工的正确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章

    西方政府职能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政府职能概述

    2.西方政府的基本职能

    3.西方政府职能的改革与发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政府职能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章

    西方政府机构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政府机构的基本类型

    2.西方政府机构的设置依据

    3.西方政府机构改革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政府机构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章

    西方政府决策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政府决策系统概述

    2.西方政府决策咨询系统比较

    3.西方政府决策程序比较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政府决策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章

    西方政府领导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政府领导权责体系比较分析

    2.西方政府领导权力周期过程分析

    3.西方政府领导绩效分析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政府领导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九章

    西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从传统人事行政到现代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2.西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框架

    3.西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十章

    西方国家电子政府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西方国家电子政府综述

    2.电子政府业务模式类型比较

    3.西方电子政府未来走势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电子政府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十一章

    西方政府监督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1.三权分立体制中的行政监督

    2.西方行政申诉监督

    3.西方国家的廉政监督

    4.西方政府的行政监察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西方政府监督比较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1235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章

    西方国家政体架构中的政府外部关系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章

    西方国家非政权架构的政府外部政治关系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章

    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章

    西方政府职能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章

    西方政府机构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章

    西方政府决策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章

    西方政府领导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九章

    西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章

    西方国家电子政府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一章

    西方政府监督比较

    课程目标1234567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主要参考书

    1)卢卫林.地方政府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谢庆奎主编.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谭力.中国行政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1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区管理学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社区管理学》为专业选修课程,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前沿理论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四个部分组成,其知识内容在该专业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管理概况、社区管理基本理论、社区自治管理理论及实践、社区服务管理理论及实践、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及实践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社区管理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趋势,尤其了解我国社区管理的沿革,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2.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如何从政治角度、政权角度、行政角度、发展角度等不同侧面去理解并改进影响社区发展与管理的要素,进而实现社区与国家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社区管理改革、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了解政府行政机关对社区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与服务的规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章

    导论

    课程目标123

    1.社区概述

    2.社区的类型与变迁

    3.社区管理的学科发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社区管理研究的基本概况。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社区管理研究的基本概况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

    第二章

    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1.社区管理概述

    2.社区管理体制

    3.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道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区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社区管理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心、制度自信心,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章

    社区自治管理

    课程目标123

    1.社区自治

    2.城市社区自治组织

    3.物业管理与业主自治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自治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职业素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自治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强化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第四章

    社区服务管理

    课程目标123

    1.社区服务概述

    2.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3.社区社会保障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服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政治导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服务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树立正确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五章

    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1.社区文化管理

    2.社区教育管理

    3.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拓展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六章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

    课程目标123

    1.社区公共安全概述

    2.社区治安管理体系

    3.社区矫正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4

    课程思政元素: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责任意识,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七章

    社区环境管理

    课程目标123

    1.社区环境概述

    2.社区环境管理体系

    3.社区规划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2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环境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激发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八章

    农村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1.农村社区管理概述

    2.农村社区管理组织

    3.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发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农村社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农村社区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九章

    社区信息化管理

    课程目标123

    1.社区信息化概述

    2.我国社区信息化管理体系

    3.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2

    课程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信息化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第十章

    社区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123

    1.社区管理的研究方法

    2.社区管理的行政方法

    3.社区管理的专业方法

    员工经过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等活动,了解和掌握社区管理方法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课堂多媒体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社区管理方法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拓展员工制度创新的国际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章

    导论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第一次面试30%、第二次面试3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2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5%,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2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20%15%10%5%3.第一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学校期中教学期间,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4.第二次面试30%,具体方案为: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课堂时间对员工逐一面试,依据员工对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分四个级别给分,分别是30%25%20%15%10%

    第二章

    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章

    社区自治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章

    社区服务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章

    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六章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七章

    社区环境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八章

    农村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九章

    社区信息化管理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十章

    社区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123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马工程教材。

    2)周晨虹.社区管理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书

    1)汪大海.社区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萍.实用社区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吴新叶.社区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G01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非营利组织管理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长剑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以非营利组织及其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主要讲授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非营利组织框架、境外非营利组织、中国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领导决策、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志愿者管理等。

    通过《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掌握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了解中西方主要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状况和趋势,熟悉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法律法规,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非营利组织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具备从事非营利组织管理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通则、基本理论,能够具备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非营利组织管理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新取向,熟悉当代西方非营利组织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NPO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文献检索、资料解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非营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非营利观、正义观,具有强烈的从事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3456

    1.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背景

    2.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3.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1.了解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产生背景。

    2.掌握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及属性。

    3.理解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

    4.熟悉非营利组织的地位。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治理自信、志愿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背景,激发员工的治理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分类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NPO故事、传递中国NPO经验。

    2.境外的非营利组织

    课程目标1235

    1.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2.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组织

    3.国际非营利组织

     

    1.了解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2.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组织。

    3.掌握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及特点。

    4.熟悉境外非营利组织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NPO、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非营利组织的演变,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NPO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NPO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的诉求。

    3.中国的非营利组织

    课程目标1245

    1.起源与历史发展

    2.活动领域及作用

    3.法律制度框架

    4.存在的问题

    1.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特点。

    2.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和作用。

    3.掌握当代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框架。

    4.熟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改革及发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利他精神、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框架等,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决策

    课程目标1235

    1.领导和领导者

    2.领导者的能力、原则和方式

    3.决策与治理

    4.理事会制度和用人

    1.了解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和领导者。

    2.理解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的能力、原则和方式。

    3.掌握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的决策和理事会制度。

    4.熟悉非营利组织领导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的现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领导魅力、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非营利组织领导知识的学习,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责任意识;通过探讨中国NPO的决策框架,激发员工治理能力提升的兴趣。

    5.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战略和战略管理

    2.NPO战略管理的特点和意义

    3.NPO战略管理程序内容

    1.了解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及其内涵。

    2.理解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特点和意义。

    3.掌握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程序和内容。

    4.熟悉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NPO的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战略思维、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树立正确的战略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人力资源和非营利组织

    2.NPO人力资源配置角色

    3.员工录用、评估、授权

    4.报酬与激励、培训开发

    1.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其演变。

    2.理解NPO人力资源配置和角色。

    3.掌握NPO的员工录用、评估、授权等流程。

    4.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NPO人力资源的现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HR制度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

    7.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志愿者管理概念和争论

    2.志愿者的类型、职责、管理原则、志愿项目

    3.志愿者招募及其管理

    1.了解志愿者管理概念和争论。

    2.理解志愿者的类型、职责、管理原则、志愿项目。

    3.掌握志愿者招募及其管理。

    4.熟悉志愿者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NPO志愿者基本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志愿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对志愿者管理的比较,激发员工的国际比较视野。

    8.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非营利组织营销概念和需要营销

    2.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特点、导向和策略性营销

    3.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发展趋势

    1.了解非营利组织营销概念和需要营销。

    2.理解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特点、导向和策略。

    3.掌握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发展趋势。

    4.熟悉NPO营销管理的理论分析中国NPO营销管理的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营销伦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激发员工的营销自信;通过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趋势探讨,激发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9.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非营利组织筹款管理的概念和理念发展

    2.非营利组织筹款的市场分析、主要方式和评估

    3.筹款活动的过程

    1.了解非营利组织筹款管理的概念和理念发展。

    2.理解非营利组织筹款的市场分析、主要方式和评估。

    3.掌握NPO筹款活动的过程。

    4.熟悉NPO筹款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NPO筹款的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筹款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管理,激发员工的筹款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10.非营利组织的评估

     

    课程目标1235

    1.评估概念及类型

    2.非营利组织评估框架和指标

    3.非营利组织评估方法

    1.了解评估概念及类型。

    2.理解非营利组织评估框架和指标。

    3.掌握非营利组织评估方法。

    4.熟悉NPO评估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逻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评估意识、法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非营利组织评估的介绍,激发员工的评估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评估方法,激发员工的国际比较视野。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1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6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3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3-5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2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境外的非营利组织

    课程目标1235

     

     

    3.中国的非营利组织

    课程目标1245

    提交课程论文1

    4.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决策

    课程目标1235

     

    5.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1235

     

    7.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课程目标1235

     

    8.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9.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0.非营利组织的评估

    课程目标123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资料

    1.王名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4.[]托马斯·沃尔夫.管理21世纪的非营利组织.商务印书馆,2016年。

    5.[]·E.派恩斯.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制订人:吴长剑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社会治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1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社会治理概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钟振明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社会治理概论》是以社会治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理论发展,介绍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社会治理思想,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解析中国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经验,探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制度、体系、场域、方式等具体内容,分析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以及其提升机制和路径,探究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掌握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社会治理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把握国内外社会治理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社会治理活动的发展动态,掌握社会治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社会治理实践能力,具有社会治理研究的专业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目标:

    1.掌握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初步构建起社会治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2.了解社会治理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把握国内外社会治理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3.关注国内外社会治理活动的发展动态,熟悉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领域的改革实践。

    4.掌握社会治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政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社会治理研究能力。

    5.具有良好的社会治理实践能力,具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相关机构从事社会治理工作的基本素质。

    6.培养社会治理实践的愿望和兴趣,具备社会治理研究的专业态度和创新能力。

    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公共服务精神。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课程

    目标7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社会治理内涵与功能

    课程目标1234567

    1.社会治理的概念由来

    2.社会治理的决定因素

    3.社会治理的功能与目标

    4.社会治理的地位与作用

    1.掌握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社会治理的决定因素。

    3.掌握社会治理的功能与目标。

    4.掌握社会治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讲授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话语体系,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中国社会治理基础理论

    课程目标1234567

    1.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

    2.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化发展

    1.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内涵。

    2.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1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讲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化的内容,重点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

    课程目标123567

    1.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

    2.中国近代社会治理思想

    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

    2.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讲授中国近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经验与不足,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4.中国社会治理变革

    课程目标13567

    1.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治理方式

    2.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的社会治理(1949-1978年)

    3.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治理变革(1978-2012年)

    4.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进展(2012年至今)

    5.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变革的主要经验

    1.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治理方式。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的社会治理。

    3.了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治理变革。

    4.掌握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进展。

    5.掌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变革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社会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素养、政治修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治理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的经验与不足,提高员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介绍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进展,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的主要经验,宣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讲授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重点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员工的理论素养和政治修养。

    5.中国社会治理体制

    课程目标13567

    1.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

    2.社会治理体制内涵与框架

    3.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1.了解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2.掌握社会治理体制内涵。

    3.掌握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内涵,讲授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问题,重点阐述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6.中国社会治理基础制度

    课程目标13567

    1.人口制度

    2.户籍制度

    3.就业制度

    4.土地制度

    5.教育制度

    6.医疗卫生制度

    7.社会保障制度

    8.收入分配制度

    1.了解人口制度。

    2.了解户籍制度。

    3.了解就业制度

    4.了解土地制度。

    5.了解教育制度。

    6.了解医疗卫生制度。

    7.了解社会保障制度。

    8.了解收入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和保障民生、理论素养、政治修养、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重点阐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如何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员工的理论素养和政治修养,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7.中国社会治理体系

    课程目标13567

    1.社会组织体系

    2.公共服务体系

    3.公共安全体系

    4.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5.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6.环境安全体系

    7.应急管理体系

    8.社会信用体系

    9.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1.掌握社会组织体系。

    2.掌握公共服务体系。

    3.掌握公共安全体系。

    4.掌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5.掌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6.掌握环境安全体系。

    7.掌握应急管理体系。

    8.掌握社会信用体系。

    9.掌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公共服务精神、系统思维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健康中国、心理健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社会组织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培养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重点讲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安全体系,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讲授社会信用体系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容,传播健康中国理念,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8.国家安全建设

    课程目标13567

    1.国家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观

    2.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社会治理

    3.国家安全制度

    4.国家安全任务

    1.了解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2.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3.了解国家安全制度。

    4.了解国家安全任务。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总体国家安全观、社会安全、危机意识、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系统讲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通过国际比较凸显中国的社会安全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危机意识,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

    9.中国社会治理场域

    课程目标123567

    1.家庭治理

    2.社区治理

    3.农村治理

    4.城市社会治理

    5.网络社会治理

    1.了解家庭治理的内容。

    2.掌握社区治理的内容。

    3.掌握农村治理的内容。

    4.掌握城市社会治理的内容。

    5.掌握网络社会治理的内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三治融合、民主参与、法治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系统讲授家庭、社区、农村、城市和网路社会治理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治理场域,重点阐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本内涵,增强权利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员工的民主参与意识、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激发员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0.中国社会治理方式

    课程目标123567

    1.依法治理

    2.道德治理

    3.文化治理

    4.科技治理

    1.掌握依法治理的内容。

    2.掌握道德治理的内容。

    3.掌握文化治理的内容。

    4.掌握科技治理的内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法治社会、法治意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四个自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国、科学素养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依法治理的内容,强调法治社会的建设意义,提高员工的法治意识;讲授道德治理的内容,重点阐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内涵,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学习文化治理的内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介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治理的内容,强调科技强国的意义,提高员工的科学素养。

    11.中国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课程目标1234567

    1.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2.提高党的领导力

    3.提高政府负责力

    4.提高社会协同力

    5.提高公众参与力

    6.提高法治保障力

    7.提高科技支撑力

    8.提高人才建设力

    1.了解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2.掌握提高党的领导力的途径。

    3.掌握提高政府负责力的途径。

    4.掌握提高社会协同力的途径。

    5.掌握提高公众参与力的途径。

    6.掌握提高法治保障力的途径。

    7.掌握提高科技支撑力的途径。

    8.掌握提高人才建设力的途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思维能力、四个自信、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结合、民主参与、法治政府、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强国、学习动力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介绍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和内容,提高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理论自信;阐述党的领导力和政府负责力的关系,强调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结合,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讲授社会协同力和公众参与力的内容,提高员工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学习法治保障力的内容,重点讲授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提高员工的法治意识;介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讲授科技支撑力的内容,提高员工的科学素养;介绍人才强国战略,阐述人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学习人才建设力的内容,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和成才愿望。

    12.社会治理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1234567

    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趋势

    2.全球治理发展趋势

    3.中国智慧与全球治理

    1.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趋势。

    2.了解全球治理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四个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讲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回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宣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激发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读书笔记等。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技能训练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社会治理内涵与功能

    课程目标1234567

     

    课程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参与和课程报告等三个部分。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20%+课堂参与(30%+课程报告(50%)。具体要求为: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达3次以上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2.课堂参与:通过考察员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和能力来评判,满分为10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等情况一次扣5分,不服从任课教师课堂管理的可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零。3.课程报告:员工需提交课程报告3份,每份报告满分为100分,最后取三次课程报告的平均分。

    2.中国社会治理基础理论

    课程目标1234567

     

    3.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

    课程目标123567

     

    4.中国社会治理变革

    课程目标1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5.中国社会治理体制

    课程目标13567

     

    6.中国社会治理基础制度

    课程目标13567

     

    7.中国社会治理体系

    课程目标13567

     

    8.国家安全建设

    课程目标13567

    提交课程报告1

    9.中国社会治理场域

    课程目标123567

     

    10.中国社会治理方式

    课程目标123567

     

    11.中国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课程目标1234567

     

    12.社会治理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1234567

    提交课程报告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魏礼群.中国社会治理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主要参考资料

    1)唐钧.社会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殷昭举.社会治理学--第一卷.社会治理导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谢志强.社会治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制订人:钟振明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37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张玉磊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是以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特色课程。

    《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主要讲授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介绍介绍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理论渊源、文化基础、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主要内容涉及行政机构与体制建设、周恩来的外交行政、周恩来行政哲学、周恩来行政监督思想、周恩来与毛泽东行政管理思等。

    通过《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周恩来行政管理规律、内容和特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的行政管理综合素质,使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行政管理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周恩来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了解周恩来行政管理管思想当前影响。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熟悉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创新和改革,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初步从事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L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L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H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行政方略概述

    课程目标123456

    1.行政方略的概念

    2.周恩来是行政管理的奇才

    1.了解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2.了解周恩来行政方略。

    3.掌握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政观、中国智慧、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行政方略的概念和周恩来行政方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行政观;通过阐释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使员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解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使员工了解中国智慧,增强道路自信。

    2.周恩来行政哲学精神

    课程目标26

    1.“人和内涵解读;2.周恩来人和精神表现

    1.了解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维。

    2.了解周恩来行政学的哲学基础。

    3.理解周恩来人中庸之道、知权变通思想。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人和内涵解读和周恩来人和精神表现,使员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维、周恩来行政学的哲学基础,使员工进一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

    课程目标2345

    1.科学决策

    2.执行决策

    1.了解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和多方听取意见。

    2.掌握科学预见,循序渐进方法。

    3.了解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历史唯物主义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科学决策和执行决策的思想,使员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群众路线的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非凡的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2345

    1.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

    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了解说真话、言行一致、务实精神、身教重于言教。。

    了解到群众中去、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虚心向群众学习。

    了解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坚持民主集中制。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团结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非凡的领导艺术使员工树立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团结的工作作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5.人才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吸引人才

    2.使用人才

    3.信任人才

    4.培养人才

    1.了解人才专红结合和吸引人才方法。

    2.理解任人唯贤、按其所长安排岗位。

    3.掌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人才管理思想特别是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思想,使员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

    6.经济建设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经济工作实事求是

    2.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

    3.坚持全民、集体、个人所有制

    4自力更生,争取外援

    1.了解注重调查研究方法。

    2.了解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活一点有好处。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制度优势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使员工树立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通过讲解坚持全民、集体、个人所有制,使员工从经济领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文化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3.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

    4.发展医疗事业

    1.了解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理解遵循文艺规律、关爱文艺人士。

    3.掌握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2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道路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文化管理思想,使员工树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思想,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道路自信。

    8.廉洁从政

    课程目标23456

    1.扩大民主反腐倡廉

    2政府接受各方监督

    1.了解政府必须根除腐败。

    2.理解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扩大民主。

    3.掌握加强民主协商、接受各方面监督。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以人民为中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职业道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廉洁从政思想,宣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廉文化,使员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恪守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观。

    9.外交管理

    课程目标2345

    1.丰富外交思想

    2.外交管理实践

    1.了解独立自主原则。

    2.理解外交与革命辩证关系。

    3.掌握外交方针制定。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独立自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周恩来外交管理思想,了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使员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课堂表现、课后案例研讨、网络课程平台参与以及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行政方略概述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3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3篇课程论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周恩来行政哲学精神

    课程目标26

    提交课程论文1

    3.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

    课程目标2345

     

    4.非凡的领导艺术

    课程目标2345

     

    5.人才管理

    课程目标2345

     

    6.经济建设管理

    课程目标2345

    提交课程论文1

    7.文化管理

    课程目标2345

     

    8.廉洁从政

    课程目标23456

     

    9.外交管理

    课程目标2345

    提交课程论文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李世英.周恩来行政理论与实践.北京:红旗出版社,1989.

    2.主要参考资料

    1)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韩同友.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周毅之.周恩来行政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张红安.周恩来领导者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中国行政管理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X01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中国行政管理史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选修课

    学分CREDIT

    2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32

    先修课程PRE-COURSE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吴长剑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中国行政管理史是以中国行政管理及其历史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中国行政管理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介绍中国行政管理的过去、现状、普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涉及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线索、先秦行政管理、秦汉时期行政管理、魏晋南北朝隋唐行政管理、宋辽金西夏元行政管理、明清行政管理、中华民国行政管理、新中国行政管理等。

    通过《中国行政管理史》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正确理解中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行政管理史的基本理论,熟悉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使员工能够对我国行政管理的过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培养员工行政管理的综合素质,具备我国行政管理范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掌握行政管理史的理论剖析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掌握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够具备行政管理的理论解析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巩固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运用行政管理的普遍规律。

    3.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持续关注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动态,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的变化,熟悉中国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实践,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史分析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掌握中国行政管理史的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史、行政模式分析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通过本课程学习,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行政观,具有强烈的从事中国行政管理史分析

    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的行政管理史研究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课程

    目标6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H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绪论

    课程目标123456

    1.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线索

    2.中国行政管理史的主要内容

    3.学习中国行政管理史的意义和方法

     

    1.了解行政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基本体系和演变框架。

    3.熟悉中国行政管理史研究的意义和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管理自信、科学精神、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中国行政管理史,激发员工的行政管理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行政管理史方法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科学态度、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讲述中国历史故事、传递中国历史经验。

    2.先秦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夏商周行政管理

    2.春秋战国行政管理

    3.诸子行政管理思想

     

    1.了解夏商周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2.理解春秋战国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3.熟悉诸子的行政管理思想框架及特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中国行政、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介绍夏商周等行政管理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政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通过挖掘中国行政管理的优势,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的诉求。

    3.秦汉时期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45

     

    1.秦朝行政管理

    2.汉朝行政管理

     

     

    1.了解秦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2.理解汉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3.了解秦汉时期行政管理的异同。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人民为中心、担当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秦汉行政管理史,激发员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意识、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诉求。

    4.魏晋南北朝隋唐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魏晋南北朝行政管理

    2.隋朝行政管理

    3.唐朝行政管理

    1.了解魏晋南北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2.理解隋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3.掌握唐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矛盾化解、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行政管理史,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及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通过探讨隋唐行政管理史,激发员工治理能力提升的兴趣。

    5.宋辽金西夏元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宋朝行政管理

    2.辽、金、西夏行政管理

    3.元朝行政管理

    1.了解宋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2.了解辽、金、西夏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3.掌握元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脉络、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宋朝等行政管理史,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激发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明清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明朝行政管理

    2.清朝行政管理

     

    1.了解明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2.理解清朝行政管理的背景、框架及其特点。

    3.熟悉明清时期行政管理的异同。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自信、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明清行政管理史,激发员工的制度自信、责任意识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通过探讨明清行政的变化,激发员工的国际比较视野。

    7.中华民国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中华民国行政管理的背景及其特点

    2.中华民国行政管理的演变框架及其评价

     

    1.了解中华民国行政管理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2.理解中华民国行政管理的演变路径和框架。

    3.掌握中华民国行政管理的评价维度。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当意识、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习中华民国行政管理史,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

    8.新中国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1.新中国行政管理的背景及其特点

    2.新中国行政管理的演变框架

    3.新中国行政管理的成就及挑战

    1.了解新中国行政管理的形成背景及其多元特点。

    2.理解新中国行政管理的演变路径和框架。

    3.掌握新中国行政管理取得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论

    4学时

    课程思政元素:行政文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远大理想、国际视野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分析新中国行政管理史,培育员工深厚的爱国情怀;通过中国行政管理史的考察,激发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案例研讨或读书笔记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绪论

    课程目标123456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30%+课堂表现(30%+课后作业(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课堂出勤: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该门课程总成绩为02.课堂表现: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基准分60分,上课态度端正,能够主动坐在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酌情加5-1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不服从老师课堂管理可以判定该课程总成绩为03.课后作业:本课程员工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2份,课程论文1篇,每次作业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2.先秦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3.秦汉时期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45

    提交课程论文1

    4.魏晋南北朝隋唐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5.宋辽金西夏元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6.明清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7中华民国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1

    8.新中国行政管理

    课程目标1235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李坚,王本浩编著.中国行政管理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张志勇,王洪涛主编.中国行政管理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王建学主编.中国行政管理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02年。

    3.葛荃主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制订人:吴长剑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专业考察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本课程是员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考察对象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社会调查与研究的实践活动,是使员工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内容包括:(1)观看升国旗仪式及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等,使员工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2)参观北京社区、著名企业和商业街,帮助员工加深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感性认识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解,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魅力;(3)登八达岭长城,参观故宫、颐和园及国家博物馆,使员工感受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4)参观中华世纪坛、天坛等,加深员工对文明演进中标志性建筑的感受;(5)参观鸟巢、水立方,感受中西文化交融的文明成果;(6)参观清华或北大,使员工体会一流大学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内涵,激励员工全面确立生涯目标。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开阔员工视野,以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员工对特定历史或现实问题产生兴趣,为今后学习和研究行为确定初步方向。

    2.增加员工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的直观了解,激发员工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使员工在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变迁,坚定员工的政治信念,增强员工对历史与社会的感性认识,增强员工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意识。

    4.使员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培养员工互助友爱的精神,增强员工组织纪律观念,促成员工形成良好社会观念,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L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M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L

    L

    H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4

    观看升国旗,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观瞻人民英雄纪念碑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努力改造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历程,进而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1

    课程目标1234

    登八达岭长城,参观故宫博物馆、颐和园、圆明园、天坛以及国家博物馆

    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了解,增进员工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明的感受,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民族自豪感。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课程目标14

    参观北京社区治理改革典型样本,参观北京著名大型国企,参观王府井商业街

    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深化对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魅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座谈会

    课程目标1234

    外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外交部、中央军委大楼等党和国家机关,参观军事博物馆

    增强员工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感性认识。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课程目标34

    参观奥体中心鸟巢、水立方

    使员工感受改革开放及东西文化交融的现代文明成果。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课程目标14

    参观北京最高学府——清华或北大

    通过文化引导激励员工更全面地确立自己的生涯目标。

    现场考察、分组讨论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新发展理念;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劳动精神;法治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周的专业考察,引导员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贯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劳动精神、法治精神等,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员工查阅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专业考察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专业考察过程中的表现、撰写的心得体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观看升国旗,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观瞻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程目标12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专业考察综合成绩涉及2个部分,分别为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专业考察活动的综合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员工专业考察表现(50%)和专业考察报告(50%)给定。员工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集中专业考察活动的,成绩由班主任根据员工分散专业考察报告给定。专业考察活动成绩不合格者需要重修。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专业考察表现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参加专业社会考察的意愿;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结合专业方向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严格专业实践的相关纪律,服从带队教师的安排与指导,未经带队教师同意,决不擅自行动;自觉遵守员工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不污损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维护学校和学院的声誉及利益;注意自身形象,与同学互让互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先人后己。2.专业考察报告的要求。员工应充分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考察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考察报告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察报告应该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考察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且必须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能反映出考察单位的情况及本人考察的情况、体会和感受。3.专业考察综合成绩评定。专业考察的综合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员工在专业考察过程中出现违纪违法事件的,其专业考察综合成绩实行一票否决。

    登八达岭长城,参观故宫博物馆、颐和园、圆明园、天坛以及国家博物馆

    课程目标12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参观北京社区治理改革典型样本,参观北京著名大型国企,参观王府井商业街

    课程目标1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外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外交部、中央军委大楼等党和国家机关,参观军事博物馆

    课程目标12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参观奥体中心鸟巢、水立方

    课程目标3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参观北京最高学府——清华或北大

    课程目标14

    专业考察表现和专业考察报告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专业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专业见习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和熟悉见习单位总体情况、见习单位办公室工作情况以及见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通过专业见习活动,初步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牢基础;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全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作用、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及工作特点,初步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打牢基础,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全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

    见习单位总体情况

    1.了解见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及职能分工。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

    4.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现场观摩

    1

    课程目标123

    见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1.了解见习单位办公室接待等日常事务,常用公文的写作与处理,会议组织流程,办公设备使用,办公室档案立卷归档等工作。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

    4.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课程目标123

    见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1.了解见习单位职能部门决策程序和所在科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以及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具体处理实习单位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

    4.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一周的专业见习,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岗位见习、见习单位与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撰写见习报告,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专业见习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专业见习过程中的表现、撰写的见习报告、见习单位评价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填写)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见习单位总体情况

    课程目标123

    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

    专业见习成绩涉及3个方面,分别为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见习指导教师按见习方案的要求,根据员工见习中的表现、态度及完成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的情况,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级评定每个员工的见习成绩,并写出简短的评语。有严重违纪情况者实行一票否决制。1.专业见习表现的要求。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见习单位的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和学院的见习纪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以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见习活动。见习目的明确,见习态度端正,虚心向见习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在不违反相关规定和不干扰见习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参加单位各项活动。见习期间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见习情况。2.专业见习笔记的要求。见习笔记是积累见习收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见习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员工应根据见习任务的要求记录相关的见习内容、心得体会、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想法等,认真做好见习报告的资料积累。3.专业见习报告的要求。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见习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见习报告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0字;见习报告应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见习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能客观反映见习单位的情况及本人见习的情况、体会和感受。

    见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课程目标123

    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

    见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课程目标123

    见习表现、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专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专业实习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6

    周数(WEEKS

    12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在了解实习单位总体情况、实习单位办公室工作情况以及实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习单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通过专业实习活动,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巩固和提高专业素质;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持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通过实习全面收集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准备第一手资料。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熟悉实际工作部门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及工作特点,培养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基本技能。

    2.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巩固和提高专业素质。

    3.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持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更广泛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需求,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5.通过实习全面收集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准备第一手资料。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H

    H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M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单位总体情况

    1.熟悉实习单位的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及职能分工。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指导教师介绍情况、现场观摩

    12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1.熟悉实习单位办公室接待等日常事务,常用公文的写作与处理,会议组织流程,办公设备使用,办公室档案立卷归档等工作。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更广泛接触社会和理解社会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5.收集较为全面的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情况、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1.熟悉实习单位职能部门决策程序和所在科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了解所在科室工作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具体处理实习单位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2.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在校所学专业理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考察和分析机关工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更广泛接触社会和理解社会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5.收集较为全面的实践素材,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指导教师介绍情况、现场观摩、实务操作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12周的专业实习,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岗位实习、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撰写实习报告,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专业实习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专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撰写的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实习单位总体情况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

    专业实习成绩涉及3个方面,分别为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按实习方案的要求,根据员工实习中的表现、态度及完成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的情况,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级评定每个员工的专业实习成绩,并写出简短的评语。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具体要求:(1)专业实习表现的要求。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和学院的实习纪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以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专业实习活动。实习目的明确,实习态度端正,虚心向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在不违反相关规定和不干扰实习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参加实习单位各项活动。实习期间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2)专业实习周记的要求。实习周记是积累实习收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专业实习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员工应根据实习周记的要求记录阶段性的实习内容、心得体会、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想法等,认真做好实习小结的资料积累。(3)专业实习小结的要求。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实习小结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3000字;实习小结应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实习小结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能反映出实习单位的客观情况及本人实习的情况、体会和感受。2.成绩评定:专业实习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次。(1)优秀:能全面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撰写高质量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2)良好:熟悉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较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撰写较高质量的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3)中等: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4)合格: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基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能够完成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内容基本正确;基本完成实习的主要任务;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5)不合格:不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结构混乱、内容空洞、错误明显;无法完成实习的主要任务;实习态度不端正,实习中有违纪行为。3.有下列情况中的任何一项者,专业实习成绩为不合格:(1)不服从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安排或擅自变更实习单位和实习时间者;(2)分散实习开始后3天内未向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告之实习单位者;(3)旷工时间累计达7天者或请假时间累计达30天者;(4)严重违反文明规范,有损大员工形象者;(5)弄虚作假,欺骗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及实习带队教师者;(6)不按时提交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者;(7)实习单位及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不合格者;(8)学院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其它属于成绩不合格的情形。

    实习单位办公室工作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

    实习单位的职能部门工作

    课程目标12345

    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学年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227B001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学年论文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1

    周数(WEEKS

    6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员工进行初步的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以及学术道德训练。通过学年论文的训练,培养员工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同时使员工熟悉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较熟练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形成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了解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4.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

    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

    1.善于发现问题及相关假设、感悟问题的实质和重要性,将问题的意义清晰地总结和表达出来,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6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中,使员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目标123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

    1.以问题为导向地学习并运用专业相关理论与方法、相关资源与工具的能力,从而研究和解决现实及理论问题。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123

    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

    1.将研究成果简洁、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4

    学术道德训练

    1.理解学术道德和优良学风的重要性。

    2.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思政元素:诚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术道德训练,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讲授、员工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师生交流探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学年论文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写作态度、交流情况、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进行考察。


    《毕业论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227B002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毕业论文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6

    周数(WEEKS

    12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是在学年论文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员工的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以及学术道德训练。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使员工能够较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和基本规范,提高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巩固并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熟练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升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点和基本规范,提高论文写作的水平。

    5.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L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L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H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5

    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

    1.善于发现问题及相关假设、感悟问题的实质和重要性,将问题的意义清晰地总结和表达出来,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3.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12

    课程思政元素: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中,使员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目标12345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

    1.以问题为导向地学习并运用专业相关理论与方法、相关资源与工具的能力,从而研究和解决现实及理论问题。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3.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1345

    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

    1.将研究成果简洁、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

    2.加深理解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义,自主学习并应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3.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目标5

    学术道德训练

    1.理解学术道德和优良学风的重要性。

    2.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员工相互研讨

    课程思政元素:诚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学术道德训练,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教师讲授、员工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师生交流探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毕业论文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写作态度、交流情况、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论文辨析思维能力训练

    课程目标1235

    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级评定。其评价标准为:1.优秀: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新颖、适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方法得当;论文内容完整,论证严密且有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答辩时概念清楚,表达扼要简明、重点突出,回答问题正确,具有知识深度与广度,且有个人独到见解。2.良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有一定新意,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较为严密且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规范;答辩时概念清楚,表达扼要简明、重点突出,回答问题正确。3.中等: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适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比较合理;论文内容比较完整,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句通畅,层次清楚;论文格式较规范;答辩时概念清楚,回答问题正确。4.合格:能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较适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较为合理;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论证有一定逻辑性,语句通畅,论述有条理;论文格式基本规范;答辩时概念较为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5.不合格:未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论文内容不够完整,论证缺乏逻辑性,思路不清晰,错误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答辩时概念不清楚,原则性错误较多。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

    课程目标12345

    毕业论文质量

    写作及表述能力训练

    课程目标1345

    毕业论文质量

    学术道德训练

    课程目标5

    毕业论文质量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模拟面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1004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模拟面试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学时CONTACT HOURS

    16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是对参加模拟面试的员工进行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和训练。通过模拟面试活动,使员工对面试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有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感受面试氛围,体验竞争现实,积累面试技巧,提高面试水平,为就业面试奠定基础;充分展示自我,同时针对模拟面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求职成功率;探求个人定位,确定求职方向,合理规划生涯目标。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对面试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有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2.感受面试氛围,体验竞争现实,积累面试技巧,提高面试水平,为就业面试奠定基础。

    3.充分展示自我,同时针对模拟面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求职成功率。

    4.探求个人定位,确定求职方向,合理规划生涯目标。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H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H

    H

     

    H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课程目标1234

    仪表举止

    穿着打扮得体;言行举止自然,无多余动作;符合一般礼节;情绪稳定。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16

    课程目标1234

    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考官意思;口齿清晰;内容有条理并富有逻辑性,观点具有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模拟录用职位的要求。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综合分析能力

    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全面、条理清晰。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应急应变能力

    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准确,对突发问题的反应和处理机智、敏捷、恰当。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人际协调能力

    具有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明确意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灵活性与原则性。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自我控制能力

    面临压力时能保持足够的克制、容忍和理智。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课程目标1234

    开拓创新能力

    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具有一定变通性和独创性。

    教师指导、参与面试、考官点评

    备注

    1课程思政元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优先战略;高质量就业;职业道德;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自控能力;应变能力等。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模拟面试,让员工明确就业重要性,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提高员工的自控能力、应变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增强员工就业竞争力。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采取面试前辅导、员工查阅资料、面试中点评、面试后员工总结,组织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

    4)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模拟面试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员工面试表现、员工心得体会等进行考察。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仪表举止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模拟面试活动采用百分制,模拟面试各测评要素满分计100分。模拟面试综合成绩(100%=仪表举止(10%+语言表达能力(10%+相关测评要素(80%)。对考生低于60分或高于90分的,考官需在面试评分表中的备注栏作出说明。凡模拟面试成绩为60分以上的员工为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凡模拟面试成绩为60分以下者,须重新参加下一届员工模拟面试活动直至合格。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如下:1.仪表举止。观察要点为:穿着打扮得体;言行举止自然,无多余动作;符合一般礼节;情绪稳定。评分标准为:好(9—10分)、中(6—8分)、差(0—5分)。2.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要点为:理解考官意思;口齿清晰;内容有条理并富有逻辑性,观点具有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评分标准为:好(9—10分)、中(6—8分)、差(0—5分)。3.相关测评要素。相关测评要素观察要点在面试试题中具体体现,主要涉及专业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评分标准为:好(30—40分)、中(15—29分)、差(0—14分)。

    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专业知识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应急应变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人际协调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自我控制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开拓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1234

    现场表现

     

    五、训练材料

     

     

    制订人:张玉磊

    审核人:陈志青

    20206



    《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59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办公自动化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技能训练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学时CONTACT HOURS

    16

    先修课程PRE-COURSE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办公自动化》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基本理论、基本功能及OBE理念引导下的实务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OFFICE软件使用技能训练及网络资源应用技能训练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与训练,使员工能够掌握WORD文档常规编辑功能、常见几种电子幻灯片的制作和放映方法、EXCEL的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员工更好地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此外,依据学校关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员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编辑排版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训练,使员工能够掌握WORD文档常规编辑功能、常见几种电子幻灯片的制作和放映方法、EXCEL的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员工更好地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

    2.依据学校关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员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编辑排版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H

    H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WORD软件

    课程目标12

    WORD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WORD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二讲

    POWERPOINT软件

    课程目标12

    POWERPOINT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POWERPOINT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三讲

    EXCEL软件

    课程目标12

    EXCEL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训练

    使员工学会使用常规编辑功能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EXCEL软件的正常功能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四讲

    因特网常规资源

    课程目标12

    因特网常规资源使用指导

    使员工学会网络资源搜索及下载方法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因特网常规资源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五讲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

    课程目标12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指导

    使员工学会科研资料搜索及下载方法

    实验室讲解、训练、强化

    实践训练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技能介绍与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WORD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第二讲

    POWERPOINT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三讲

    EXCEL软件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四讲

    因特网常规资源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第五讲

    我司图书馆电子资源

    课程目标12

    面试、课堂提问交流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0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演讲与口才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实践课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学时CONTACT HOURS

    16学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演讲与口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四个模块,具体内容涉及口才的含义、特征、要素;口才的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能力训练、倾听能力训练;演讲的基本技巧;演讲与口才的具体应用(推销口才、社交口才、求职口才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员工掌握演讲与口才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提高其在不同场合的口才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掌握口才的含义、特征、要素,了解口才的功能,对口才形成科学认识。

    2.掌握口才的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能力训练、倾听能力训练基础知识和相关技巧,具备一定的口才能力。

    3.了解演讲的定义,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及技巧,通过不断练习,具备一定的演讲稿写作或指定主题、即兴演讲能力。

    4.进一步巩固演讲与口才相关知识和技巧,并将其灵活应用于推销、社交、求职等不同场合。

    5.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口才,用演讲与口才技能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或化解人际冲突。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L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M

    M

    M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H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H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L

    L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课程目标1

    口才基础知识

    1.通过课堂讲授、员工自主学习等活动,能够了解口才的作用,掌握口才的本质和要素;

    2.通过课程讲授、案例、实训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掌握训练口才的要诀与技巧。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训练

    2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员工明白口才在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案例分析中,让同学认识到演讲与口才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元素体现和渗透。

    课程目标2

    口才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训练、倾听训练

    1.通过课堂讲授、员工自主学习等活动,能够了解心理素质、朗诵、倾听在表达及口才中的重要性;掌握心理素质、朗诵、倾听的训练技巧。

    2.通过课程讲授、案例、实训等学习活动的训练,能够提升演讲与口才中的心理素质、语感及倾听能力。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训练

    2

    课程思政元素: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倾听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白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价值,让员工体会到为他人着想、奉献、厚德仁爱等优秀的品质对倾听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3

    演讲模型、演讲稿

    1.通过课堂讲授、员工自主学习等活动,能够了解演讲的定义及重要性;重点掌握演讲稿写作技巧及演讲技巧。

    2.通过课程讲授、案例、实训等学习活动的训练,培养演讲稿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独立完成演讲稿。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分析优秀的演讲稿中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元素,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45

    演讲实训(社交、销售、求职面试等方面)

    能够在公开场合成功完成一次精彩演讲

    课堂训练

    8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创新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演讲实训,一方面让员工感受优秀的演讲稿中渗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元素,另一方面在实训中,鼓励员工敢于创新,挖掘新视角、采用新方式为大家呈现一场演讲盛宴。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员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员工课堂表现情况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口才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

    出勤及课堂表现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3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2.实践项目(70%),实践项目(70%),1篇演讲稿(30%)、1次课堂演讲比赛(40%)。

    口才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朗诵训练、倾听训练

    课程目标2

    出勤及课堂表现

    演讲模型、演讲稿

    课程目标3

    1篇演讲稿

    演讲实训(社交、销售、求职面试等方面)

    课程目标4.5

    演讲比赛

     

    五、训练材料

    1.包镭编著,《演讲与口才技能实训教程(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王阔编著,《最实用的演讲与口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戴尔·卡耐基著,《演讲与口才》,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4.蒋红梅,张晶,罗纯主编,《演讲与口才实用教程(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张子泉主编,《演讲与口才实用教程》(普通高校十二五实用规划教材——公共基础系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制订人:李小聪

    审核人:张玉磊

    20206

     

     

     

     



     

    《公务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1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公务礼仪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专业技能训练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周(16课时)

    先修课程PRE-COURSE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陈志青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公务礼仪》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公务礼仪主要内容有:公务个人形象礼仪、公务社交礼仪、公务办公礼仪、公务往来礼仪、公务外事礼仪等内容,公务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员工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训练有素的职场工作者,通过训练,使员工正确掌握公务场合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企业及个人形象,使员工走上职场,在公务交往中事事合乎规范,处处表现得体。使员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掌握公务礼仪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提高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2.掌握公务场合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训练有素的职场工作者;

    3.提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公务交往中事事合乎规范,处处表现得体。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

    目标5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M

     

    M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M

     

    M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M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M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M

     

    M

     


    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对应课程目标

    训练内容

    预期训练成效

    实现环节

    周数

    课程目标123

    1、公务礼仪概述

    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员工明白商务礼仪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案例分析中,让同学认识到商务礼仪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元素体现和渗透。

    课程目标123

    2、公务个人形象礼仪

    掌握仪容、仪表、仪态等规范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公务个人形象礼仪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白仪容、仪表、仪态等规范的重要价值,让员工体会到执业道德、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123

    3、公务交往礼仪

    掌握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分析公务交往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其中的渗透,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123

    4、公务办公礼仪

    掌握公务办公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了解公务办公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123

    5、公务往来礼仪

    掌握公务往来中的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了解公务往来礼仪,以及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元素,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123

    6、公务外事礼仪

    掌握对外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及要求

    课堂讲授、实务模拟训练

    19

    课程思政元素: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援引案例,让同学了解公务外事礼仪,以及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元素,激发员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训练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1、公务礼仪概述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课堂专题训练。综合成绩(100%)=课堂出勤率(30%+课堂参与(30%+课堂专题训练(4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日常考勤来评判,满勤得分为100分,无故缺勤一次,扣20分;请假达三次,扣10分,每增加一次,再加扣10分。扣完为止。

    2.课堂参与

    通过员工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态度和能力来考察,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思考、训练。良好(80—89分):平时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思考、训练。中等(70—79分):态度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训练。合格(60—69分):态度较端正,上课听讲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训练。不合格(59分以下):上课态度不端正,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不认真思考、训练。

    无故缺勤一次,在已获本项分数基础上扣20分;请假达三次,在已获本项分数基础上扣10分,每增加一次,再加扣10分。扣完为止。

    3.课堂专题训练

    通过实务模拟训练的质量来评价,满分100分。具体评分标准为:优秀(90分以上):能够高质量完成训练项目。良好(80—89分):能够较好的完成训练项目。中等(70—79分):能够基本完成训练项目。合格(60—69分):能够按时完成训练项目。不合格(59分以下):不能按时完成训练项目。

    2、公务个人形象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3、公务交往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4、公务办公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5、公务往来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6、公务外事礼仪

    课程目标

    123

    课堂参与、实务模拟训练综合考评

    五、训练材料

    1.建议教材

    1.杨丹等编著,现代公务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金正昆主编,公务礼仪,华文出版社,2013年。

    2.主要参考书

    1.吕艳芝著,公务礼仪标准培训,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年。

    制订人:陈志青

    审核人:张玉磊

    20206



    《无领导小组讨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6BZ062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无领导小组讨论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实践课程

    学分CREDIT

    0.5

    周数(WEEKS

    1

    学时CONTACT HOURS

    16

    先修课程PRE-COURSE

    管理学原理、领导科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卢卫林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简介:

    《无领导小组讨论》为实践训练课程。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适用于那些经常跟打交道的岗位工作人员的选拔。它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的一种方式。本实践课程的施行方式是通过一定数目的员工组成一组(8—10),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参训员工中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参训员工所坐位置,让参训员工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老师)来观测参训员工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参训员工之间的差别。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训练,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自信程度、进取心、责任心、灵活性、情绪控制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

    2.通过训练,提升员工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说服能力、情绪稳定性、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非言语沟通能力(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速和手势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毕业

    要求1

    毕业要求指标点1.1

     

     

    毕业要求指标点1.2

     

     

    毕业要求指标点1.3

     

     

    毕业

    要求2

    毕业要求指标点2.1

     

     

    毕业要求指标点2.2

    H

    H

    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1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毕业要求指标点4.2

     

     

    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毕业

    要求5

    毕业要求指标点5.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毕业要求指标点5.3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第一讲

    开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您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才是个好领导?

    使员工在思考问题时尽可能更加全面、有针对性、有清晰思路、有新的观点和见解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二讲

    两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您认为能力和合作精神哪个更重要?

    使员工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有所提升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三讲

    排序选择讨论

    课程目标12

    若母亲、妻子、儿子三人同时落水,该先救谁?

    提升员工在分析问题时尽可能抓住实质、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第四讲

    资源争夺讨论

    课程目标12

    公司只有500万奖金,不同部门应如何分配?

    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合作能力以及在某一实际操作任务中所充当的角色意识

    情境模拟

    实践训练

    4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员工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备注

    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点评、员工训练、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察员工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课题研讨情况、课余自习情况等。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第一讲

    开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出勤40%、课堂表现60%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40%,具体方案为:无故旷课一次扣分10%,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2.课堂表现60%,具体方案为:依据上课座位情况、专注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具体表现情况分五个级别给分,分别是60%55%50%45%40%

    第二讲

    两难式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第三讲

    排序选择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第四讲

    资源争夺讨论

    课程目标12

    课堂观察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制订人:卢卫林

    审核人:陈志青

    202012